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的發髻是什麽樣的?

古代的發髻是什麽樣的?

這個包子是唐代的雙環王獻包子。

中國女性自古以來就關註發髻的變化。考古學家對商周秦漢時期女性的發式進行了分類,而唐代的發式既繼承了前朝的遺風,又加入了外來的特色,發揮了創造性。壹本關於中國歷代服飾藝術的書上說,唐代婦女非常重視頭部的化妝,發型和發髻樣式變化多樣,顏色各異。頭上戴簪、珠、玉石、花,既繼承了前代遺風,又有意創新,可謂豐富多彩。

唐代的包子有很多名字,比如天妃包記、雙香王獻、頭夾記。我們可以從古墓中的陶俑、繪畫和書法中窺見當代服飾。

發型

脫下帽子

當時婦女戴帽子是為了美觀和遮臉,唐代稱之為笠笠。這種頭飾起源於西北彜族。因為北方的沙塵暴,西北彜族習慣騎馬,所以他們用面大衣或簾子蓋住馬,以避免受到沙塵暴的襲擊。在中國古代,女人出門都要遮臉。以前有變臉裝,後來有了頭巾和蓋頭,意思差不多。簾帽也是婦女用來遮臉,抵禦風沙的裝飾布。它的面料是半透明的薄紗和絲綢,外人看不到,但可以稍微看到其他的東西。大多用藤席或毯子做帽子的骨架,表面糊上棉花,有的刷上桐油防雨,再在帽檐上用肥皂紗布裝飾。用薄而透明的羅制作而成,可以當帽裙,遮住全身。

雙王歡紀弦

化妝面包

唐代女子發髻是前朝的繼承和創新。比如雙環仙髻,是繼承秦漢遺風的仙方士。許多古墓,如唐開元十壹年安海陵中新鮮的女俑,或唐代的繪畫,如《花夫人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宮》等,都保留了大量唐代婦女發型的圖像。唐代女性發型直接影響了五代至北宋時期,以爭尚高為特征。當時的女性用自己和別人剪下來的頭發添加到頭發上,或者造成各種假發佩戴。這些發型大多是貴族女性的專利,普通人只有結婚的時候才會這樣打扮。

天妃包記

除了將頭發紮成發髻、發夾、發簪等。也是唐朝常見的發型。晚唐,高髻配銀簪,齒梳。據入蜀錄,蜀中少女皆梳同心髻,高二尺,六銀簪,再大象牙梳如手大。其他如夫妻散步、梳頭等也可見於晚唐敦煌五代第9窟、第10窟、第98窟壁畫。

發飾

唐代發飾可分為簪、簪、走簪、梳、寶簪等。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婦女頭上戴發梳已很流行,唐代更盛。我們可以從古墓中的遺物觀察到當時婦女的穿著。

湖南長沙紙園出土唐代銅梳,據遺存復原。

江蘇揚州三元路唐代窖藏出土的雕花金梳,高12.5厘米,寬14.5厘米,重65克。它保存在揚州博物館。

河南單縣出土唐代骨梳

後三幅是唐代墓葬遺留下來的梳子,材質很多,有獸骨、銅、銀等金屬。從圖片中的圖案可以看出,雕刻精美,在1400多年前的技術上處於當時的領先地位,而且圖片中的幾何圖案也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中外商旅絡繹不絕。從唐代貴族婦女常用的生活用品可以知道,當時流行的圖案來源於波斯、屍毒等國。所以唐朝的皇帝叫天可汗(* * *)仍然和外來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局面。

江蘇邗江蔡莊五代墓出土的銀簪

簪作為簪的壹種,在隋朝時被做成雙形,壹長壹短,以便於插在發髻裏。中晚唐以後,簪變得簡單了,也專門用於裝飾。考古人員還在江蘇、Xi安、陜西、浙江長興等地的古墓中發現了不同類型的簪,如西郊家輝村唐二年墓出土的雙鳳金銀簪,長37厘米,雙鳳頭。上圖為江蘇邗江蔡莊出土,采用成型、雕刻、切割等工藝制作而成。每種發簪都是壹式兩份,圖案相同但方向相反,分左右。

安徽合肥出土的四只南唐蝴蝶

金鑲玉循序漸進?1956 165438+10月安徽省合肥市阮南唐墓出土金鑲玉走簪,高19 cm,寬9 cm,安徽省博物館藏。

四只蝴蝶和銀階?1956 165438+10月,安徽省合肥市阮南唐墓出土,四蝶銀步簪高19 cm,寬9 cm,安徽省博物館藏。

以上三張圖屬於走簪,是簪的壹種。最早見於五代十國。陜西Xi安蜀東墓唐代遺留下來的壁畫和陜西乾縣李仲潤墓的石刻中,都可以見到帶走簪的人物。《楊貴妃傳》中也有對布瑤的描述。書中說,當時唐玄宗命人從麗水取上等鎮庫,剪成布藥,親自戴在楊貴妃的太陽穴上,而“她發之雲,頰之瓣,動之時冠之金漣”是對當時楊貴妃的描述。可以看出,這種發飾的流行蔓延到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尤其是皇宮裏的貴族和達官貴人。

  • 上一篇:蔡倫是什麽時候的?
  • 下一篇:興城旅遊攻略11月興城旅遊攻略景點必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