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蔡倫是什麽時候的?

蔡倫是什麽時候的?

蔡倫,字仲晶。桂陽縣松陽(今湖南省松陽)入生於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他死於建光元年(公元121)。松陽地處湘江支流來水流域,是谷米的故鄉。蔡倫,出生在壹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隨父母務農,卻聰明迷人。漢武帝劉緒(公元56-58年)經常到各郡挑選年幼的孩子入宮。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為洛陽宮太監,當時大約15歲。他會讀書寫字,成績很優秀。建國元年(公元76年)被任命為小黃門(低級宦官)。此後擔任黃門侍郎,負責宮內外傳達公務,引導君王會見,安排座位。內廷竇太後無子,蔡倫誣陷張帝的公主宋貴人“媚骨”,命其自殺。宋貴人的兒子劉清被貶為清河王。竇侯還命人投“飛書”(匿名信)陷害張帝的妃子梁貴仁,抓住兒子劉釗做養子,立他為太子。公元88年張皇帝駕崩,10歲的繼位,竇太後掌政。蔡倫因工作被提升為常侍,陪伴少年皇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俸祿二千石,地位與九卿平起平坐。在中國歷史上,宦官幹預國家大事,也是始於此。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後駕崩,皇帝親自出馬。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蔡倫在鄧綏皇帝被立為皇後後,立即投靠了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願意屈尊兼任官令,掌管宮廷禦用器皿和宮廷禦用手工作坊。這期間,他總結了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改進了造紙技術,從樹皮、破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中提煉出優質紙張,並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上報朝廷,受到皇帝何的表揚,促進了造紙技術的發展。同年,何棣與鄧厚所生的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就夭折了。鄧之後,13歲的皇侄劉虎(公元94 ~ 125)繼位為安帝。劉虎是清河王劉清的兒子。但由於登基初期鄧太後仍掌管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陜西洋縣),從此步入貴族行列。他監制的論文叫《蔡侯論文》。大約在元朝第五至第六年(公元118 ~ 119),蔡倫升任長樂太傅,相當於大齡,成為滿清文武百官阿諛奉承的鄧太後的首席仆從。就在他權力如日中天的時候,建光元年(公元121),鄧太後駕崩,安帝繼位。蔡倫因受竇厚指使,參與迫害秦始皇的祖母宋貴人致死,並剝奪其父劉清的皇位繼承權而受到審判和調查。蔡倫知道死刑不可避免,於是自殺了。蔡倫壹生在皇宮為官,侍奉過四個年輕皇帝,投靠過兩個皇後。他穩步上升,位居待職,被尊為九品大臣,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主敬方時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被稱為東漢的科學家。所以才會被後人銘記,贏得史家的贊許。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主政方上期間,曾“督秘筆畫及各種文書,皆精巧密致,為後世之法”。現代考古發掘的實物也證明是真的。尚芳齡原本是壹個小朝廷的官員,掌管寶劍等各種宮廷器皿的制造,與中仆的高職位並不相稱,但蔡倫極力討好,皇帝和皇後喜歡的物件都在方上精制。鄧厚喜文、喜史、喜紙墨,曾令各州縣貢紙墨。因此,蔡倫成為推動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由於所處的位置,蔡倫得以觀察和接觸生產實踐。每次壹有空,他就關上門去作坊進行技術考察,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加上他自己的巧妙創新,對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和機械制造工藝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比如當時的鋼刀是用炸過的鐵做的,經過多次鍛造,變成了鋼。當時制作的器物,在質量、性能、外觀上確實是精工制作,後人可以模仿。但是...蔡倫在技術上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造紙術上,大致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回顧。壹是組織和推廣了高檔麻紙的生產和細致工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第二,促進了東漢時期皮紙生產的創造和發展。第三,由於在鄧太後的監督下,對故宮收藏的經典進行了修訂和復制,形成了大規模的紙質高潮,使紙質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科技“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壹,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非常寶貴的貢獻,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在紙發明之前,古代國家的人們試圖找到各種方法來記錄文字。古代蘇美爾人在泥板上雕刻字符和符號;古埃及人在尼羅河盛產的壹種水生植物上寫道;古代印第安人用樺樹皮和樹葉寫字;歐洲人在羊皮上記錄文字;中國古代用龜甲、獸骨、竹簡、木簡、金石學、帛書記載事物。但無論是泥板還是水生植物和樹皮都不能長久;竹簡體積大,絲織品價格貴,不能廣泛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必要用廉價的新材料來代替。根據史料和有關專家的研究,造紙起源於牙線,與漚制密切相關。至此,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和勤勞寫下了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的壹頁。

紙的偉大發明應歸功於長期從事漂白和漚制的勞動人民,尤其是主要負責這類工作的婦女。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就已經使用由廢舊麻繩頭和破布制成的麻纖維紙。1986年,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西漢墓葬出土了帶有地圖的麻紙,年代為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1957年,安灞橋也出土了不晚於漢武帝(公元前1465438+公元前0 ~ 87年)的麻紙。東漢建都洛陽後,西漢的麻紙繼續發展。蔡倫在掌管宮廷文書檔案的時候,也覺得“絲綢又貴又簡,給人帶來不便”,於是決定做比西漢更好的紙。為此,他總結了上壹代和同代麻紙的技術經驗,組織生產高質量的麻紙。在他的推動和組織下,到公元二世紀初的東漢時期,中國已經完成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造紙革新技術。首先,采用了多種植物原料,解決了造紙原料來源不足的問題。碎麻、麻頭、破漁網等廢料的利用,既增加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造紙成本,使其廣泛利用成為可能。其次,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多種原料的利用對工藝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造紙技術的變革。由於史書缺乏具體記載,很難詳細了解當時的實際操作情況。大概是先將原料洗凈,再切斷、浸泡、漚制,其間大概采用了加石灰漿升溫促腐、蒸煮等工藝,然後將纖維分離制成紙漿,再用薄簾將紙漿撈出,瀝幹、晾幹、剝離、壓平、打磨成紙。這些原則和過程至今沒有根本改變。第三,造紙從此成為壹個獨立的產業。過去,紙只是紡織業漂白和漚制的副產品,產量低,技術改進有限。古代繅絲,好繭用來繅絲,次繭用來做絲綿。用竹簽敲打浮在竹席上的蠶繭,制成絲棉,是壹道重要工序。漂白後,席子上總會留下壹些殘留的絮狀物,形成壹層薄膜,幹燥後就成了薄薄的絲面紙。這種紙是動物纖維的絲棉紙,是制作絲棉的副產品。做大麻時需要漚麻。泡在水裏打麻,席子上會殘留壹些麻股。幹燥後會變成大麻植物纖維的紙。可以看出,由於工藝的限制,原來的造紙工藝產量小,成本高,所以沒有直接推廣。新原料的開發和新技術的采用使造紙從紡織工業中獨立出來,這是造紙發展史上的壹個重大轉折點。

自東漢以來,紙的生產迅速發展。蔡倫對造紙術的另壹個貢獻是皮紙制造技術的探索和普及。皮紙是用樹皮纖維做的,技術難度比麻紙大。從史料來看,“以樹皮為紙”的人很可能是蔡倫本人或其下屬。他長期負責禦用器具的制造,人力物力充足,有條件匯集各種經驗,博采眾長,組織推廣造紙技術研究和造紙術。用樹皮作原料造紙,是比改進麻紙技術更重要的發明,開創了現代木漿紙,為造紙工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漢以來1200年間,麻紙和皮紙是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在這兩種紙的供應下迅速發展。隨著造紙技術的提高,人類夢寐以求的廉價優質的書寫材料終於誕生並迅速成長。造紙術很快就傳到了全國各地,簡牘和繅絲逐漸被歷史淘汰。到了第三、四世紀,紙已基本取代落後的竹帛,成為中國唯壹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元初元年(公元117年),鄧太後命儒生劉真、吳京博士在東莞修經,命蔡倫督辦此事。東關是洛陽宮藏書著述的地方。這批學者修訂儒家經典,是為了給全國提供儒家經典的標準範本。這也是朝廷提供紙質版《欽定經》的開始。修訂後的抄本要發給地方官,從而形成大規模在紙上抄寫儒家經典的高潮,使紙質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可以說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普及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中國的造紙術始於西漢,東漢時期得到完善和普及。東漢成為造紙史上承上啟下的壹個時期。蔡倫是推動這壹歷史階段造紙術發展的核心人物,被稱為技術革新家、組織者、倡導者和推動者,他的歷史地位應該得到肯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 ~ 6世紀),造紙術得到進壹步發展,並開始向國外傳播。中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了朝鮮和越南。大約在隋朝末期(公元610年),從朝鮮傳到日本。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朝的壹些造紙工匠把造紙術帶到了阿拉伯。12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引入歐洲。400多年後,造紙術傳到了美國。19世紀,澳大利亞也建起了造紙廠。就這樣,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術傳遍了地球,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隨著造紙術的傳播,蔡倫的名字傳遍了全世界,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古代科學家。

  • 上一篇: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吳大都督?
  • 下一篇:古代的發髻是什麽樣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