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上壹次中匈戰爭,武帝失敗了。匈奴人為什麽活不下去?

上壹次中匈戰爭,武帝失敗了。匈奴人為什麽活不下去?

漢匈之爭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漢帝國和匈奴帝國的鬥爭。

匈奴帝國是茅盾汗在蒙古高原上建立的第壹個草原帝國。東起遼西北,西至西域,東西橫貫萬裏。從公元前200年鄧白之圍開始,漢帝國與匈奴帝國展開了壹場爭奪霸權的戰爭。漢武帝時期的漢匈之爭是第壹階段的高潮。這壹階段,漢帝國扭轉了之前的被動局面,漢帝國對匈奴帝國的國力優勢日益明顯。

漢武帝中前期,漢軍取得了公元前129年河套戰役、公元前124年高闕戰役、公元前123年定襄戰役、公元前121年河西戰役、公元前119年漠北戰役的勝利。但漠北之戰後,漢軍沒有特別突出的統帥,漢武帝堅持深入匈奴腹地尋求決戰的老策略。匈奴有針對性地避開漢軍主力,集中優勢兵力圍剿深入匈奴腹地的漢軍。由於匈奴的戰略正確,漢軍北伐漠北屢戰屢敗,漢將趙破奴、李陵、李廣利先後向匈奴投降。

漢武帝中後期的壹系列敗仗,使得漢武帝對匈奴的勝利有些暗淡,但漢武帝時期,漢軍對匈奴獲得了很高的交換比(約1:2),所以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總體上是勝利的。

後期漢武帝采取休養生息的國策,停止了匈奴的北伐,匈奴也改變了策略,不再主動挑釁漢朝。漢朝復辟時,匈奴也在逐漸恢復,但由於兩者巨大的體量差距,匈奴帝國的恢復程度不如漢帝國,兩個帝國的國力差距逐漸拉大。

而匈奴及其關系密切的民族,在漢武帝之後存在了六百多年。匈奴的徹底滅亡是非常意外和偶然的,並不是漢朝壹人之功。

鑒於漢武帝後期以來雙方國力差距越來越大,匈奴不再大規模南下,而是著力於鞏固臣服於周邊的民族統治。到了漢朝,戰略進攻方向由北伐轉為開發西域,所以漢武帝以後的漢匈之爭主要集中在西域。

西域最強大的國家是烏孫,他控制著西域進入中亞的通道。它有成千上萬的弦控制器。漢匈都是采用聯姻的方式拉攏烏孫。因為歷史上烏孫是在匈奴的幫助下才得以擊敗大嶽復仇的,所以烏孫在情感上更接近匈奴,但烏孫的昆密(烏孫國君的稱號)在得知漢朝的強大後,試圖在漢匈之間保持中立。

直到宗室劉以漢朝公主的身份嫁給烏孫,烏孫保持中立的國策才有所改變。劉深受昆密翁貴密的喜愛,在劉的勸說下,翁貴密倒向漢朝。翁貴蜜態度的轉變引起匈奴對胡可汗的警惕,於是在公元前74年,匈奴聯合車氏軍隊攻打烏孫。

公元前71年,匈奴因害怕被漢朝從背後偷襲,不得不從西域撤軍。漢使常惠和公主輪番勸說翁貴蜜趁匈奴東歸之際發動反攻。最後翁貴密命令烏孫的軍隊跟著匈奴,趁機偷襲。毫無防備的匈奴壹戰被烏孫俘獲,同年,惱羞成怒的胡率萬騎向烏孫復仇。結果又是壹場暴風雪,無人生還。

公元前71的兩次戰敗,讓匈奴帝國失去了對周邊民族的軍事優勢。烏孫、烏桓、丁玲等原本被匈奴控制的民族都著手反攻匈奴。在這種重壓之下,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公元前58年內戰失敗的呼韓邪單於率軍投降漢朝,匈奴分裂為兩部分,匈奴帝國滅亡。

以公元前58年呼韓邪單於降漢為突破口,漢匈之爭進入第二階段,即漢帝國與北匈奴國的鬥爭階段。

北匈奴的實力與匈奴帝國不可同日而語。往往依靠西域諸國與漢朝抗衡,所以漢匈之爭集中在西域。東漢時期,漢軍在北伐漠北和西征中擊敗匈奴,烏桓和鮮卑的崛起逐漸侵蝕了匈奴原來的漠北老巢。於是,北匈奴向西撤退,其追隨者要麽跟隨北匈奴王庭西進,要麽投降漢朝並入南匈奴。

公元160年前後,北匈奴西進,退守中亞錫爾河流域。從此,中國的史書上再也看不到北匈奴了。關於北匈奴後來的情況,沒有歷史記載。據說後來征服歐洲的匈牙利人是錫爾河流域被北匈奴征服的當地民族的後裔。

西晉末年,南匈奴第壹個進攻西晉。南匈奴軍隊先後攻占了洛陽和長安,抓獲了懷瑾和陳進皇帝,滅亡了西晉。所以漢朝沒有滅匈奴,西晉卻被匈奴滅了。但在與西晉的戰爭中,南匈奴也損失巨大。原本是它的奴隸的桀人實際上超越了它,在首領石勒蘇益格的帶領下反叛了南匈奴。

公元329年,南匈奴建立的前趙政權被桀人的後趙政權所滅。從此,匈奴不再作為壹個單獨的民族出現在史書中。然而,匈奴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羯族究竟是壹個民族還是匈奴的壹個分支,至今仍有爭議。五胡十六國建立狐夏政權的鐵輔,南北朝建立政權的潞水虎,北魏後期出生的赤虎,都被認為與匈奴有很深的淵源。北齊政權的壹些將領也自稱是匈奴後裔。

但是,隋朝建立後,匈奴、鐵富、瀘水湖、岐狐等。突然從史書上消失了,匈奴徹底從中國的古書記載中消失了。所以徹底消滅匈奴的人其實是隋文帝,隋朝的皇帝。

  • 上一篇:科學的排架和管理方法
  • 下一篇:幾種非金屬礦開采技術綜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