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妳知道糧票背後的故事。

妳知道糧票背後的故事。

“看著這些糧票,我回憶起了那個吃的用的都憑票的時代。”彩色糧票對71歲的王維平來說極其珍貴。20年過去了,他已經收集了300多種糧票,多達2000多張。昨天,記者來到他在金陵小區的家,見到了這些“寶貝”。采訪中,記者聽他說得最多的是:“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

通過不吃飯來保存糧票作為紀念品。

王維平的家就像壹個食品券的微型博物館。他驕傲地拿出兩個收藏夾,裏面裝滿了五顏六色的糧票,時間跨度38年,地域包括江蘇、湖南、湖北、廣東等20多個省份。“最大面額100公斤,最小面額半市斤。最早的面額是1955,最新的面額是1992。”

王維平最珍愛的是“半城二年”糧票,上面寫著“1972滬糧票”,並印有壹位女織工的淡紫色圖案。它看起來嶄新,因為它是他所有收藏中面額最小的,更因為它是他餓著肚子買的。1972年,他去上海出差,換了壹張當地的糧票,去上海柴油機廠食堂吃飯。他換了這張糧票。臨走的時候,同事買了兩個糧票的饅頭給半個城市路上吃,但他寧願餓著也不願意把這個糧票留下做紀念。“看到同事吃饅頭,我就很餓。我沒辦法。我太喜歡了,只好不吃不養。”王維平笑著回憶道。

當時糧票由各地糧食局統壹發放,往往印有反映當地風俗的圖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特別是在少數民族邊遠地區。比如內蒙古很多糧票都印著牛或者壹群豬在豬圈裏覓食,讓人忍俊不禁。新疆糧票的圖案更加華麗。青年男女的篝火晚會,收獲季節壹起摘葡萄的姑娘們,馳騁的小夥子們...文革時期,糧票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佳木斯市的糧票上印著毛主席語錄:“要狠抓糧食。”

和手機充值卡壹樣,很多糧票都有有效期。比如“1991年攀枝花糧票大米1斤”表示“還有兩個月就過期了”,1963廣州糧票也是壹個月、兩個月、三季的,“但是永遠不會過期,因為根本不夠吃。王維平告訴記者。

出差的時候要換國家糧票。

在20世紀70年代,食品券是公民家中最重要的東西。王維平回憶說,每個月,糧票都會按時、定量地發放到每個居委會的居民小組,然後由居民小組發放到每個家庭。“國家對糧票管控很嚴,不能用糧票買米。”當時家庭主婦買米要拿著錢、糧票、糧票去指定的糧店購買,每人每月能拿到30-36斤左右的糧食。

“那時候,早稻比晚稻受歡迎得多。妳知道為什麽嗎?”王維平翻閱著發黃的糧票,並把它們賣給了記者。他說,因為同樣重量的早稻比晚稻煮的米飯多,所以人們可以吃得更多,人口多的家庭幾乎每個月都要排隊買早稻。“從1982開始,口感好的晚稻越來越受歡迎。”因為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改革措施後,糧食產量大增,大家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當然,他們喜歡味道好的晚稻。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些農村人來城裏探親,經常自帶大米,因為住宿可以解決,多吃不行。出差第壹件事就是換國家糧票,到了再換地方糧票,不然就沒飯吃了。

希望進校園辦壹個糧票展。

從65438到0993,“中國特色”的糧票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糧票成為人們對計劃經濟時期的特殊記憶,也成為收藏中的新寵。談及收藏的初衷,王維平告訴記者,壹開始只是覺得糧票很好看,越收藏越多,從1987開始收藏。他的妻子嘲笑他是“玩圖畫的孩子”,但他堅持了20年。現在他老婆也很支持他,經常幫他找朋友要糧票。收集糧票要花多少錢?他的糧票來源壹部分放在自己家裏,更多的是和全國各地的糧票收藏者交換,至今沒有花錢買。

他說,糧票能反映時代和歷史的變遷,其歷史文化價值遠遠超過其本身的經濟價值。現在,他最大的願望是在校園裏舉辦壹次糧票展覽,喚起年輕人節約的良好道德,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雖然這些糧票現在已經失去了交換食物的功能,但王維平希望通過本報分享它們背後的故事。如果妳家裏有閑置的糧票,妳可以給王維平。本報記者許婧

鏈接> & gt& gt

全套糧票升值空間大。

業內人士指出,糧票收藏要符合“老、少、好”三字基調。目前糧票的市場價格從5元到300元不等,所以成套收藏還是挺有價值的。決定其珍貴程度的因素有年份、品相、稀缺性、面子主題等等。專家預測,糧票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但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改善。比如2004年遼寧省1955發行的第壹套糧票,市場價格超過1500元,現在已經到了3000元左右。但糧票收藏者表示,由於收藏更多的是壹種歷史紀念價值,很多人收藏糧票是帶著對過去經歷的紀念,所以目前還不能靠糧票實現快速升值。

  • 上一篇:漢字起源信息
  • 下一篇: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李鴻章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