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鄭成功的歷史貢獻

鄭成功的歷史貢獻

臺灣省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它美麗富饒,像東海上的壹顆明珠,讓許多外國侵略者垂涎。16世紀初至17世紀,日本海盜、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等殖民者為了占領臺灣省,沖突頻繁。65438年至0624年,臺灣省被典型的17世紀資本主義國家荷蘭占領。在隨後的38年裏,荷蘭侵略者對臺灣省進行政治控制,經濟掠奪,精神奴役,使臺灣省人民飽受殖民統治之苦。1661 3月23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東進,披荊斬棘,打了壹場收復臺灣省的正義之戰。經過八個月的進攻,他們終於打敗了荷蘭侵略者,結束了他們在臺灣省的殖民統治,使臺灣省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為鞏固政權,在政治、經濟、法律上實行與大陸相同的封建制度,使臺灣省的漢族和高山族生活在統壹的封建制度下,加速了兩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促進了民族關系的友好發展。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壹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但他在返臺之初面臨許多艱難險阻。為了盡快開創新局面,他接受了戶部經理楊穎和參軍的陳永華的建議,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臺灣省迅速進入大發展時期,臺灣省的經濟文化事業迅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被稱為海上孤島的臺灣省逐漸趕上了中國大陸的水平。以下重點介紹鄭成功對臺灣經濟和文化的貢獻。?

1.經濟貢獻?

鄭成功以發展農業為主,促進了臺灣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要重視商業貿易,使臺灣省的海上貿易更加繁榮。?

1,農業經濟發展?

鄭成功是壹位勇敢而博學的指揮家,兼具民事和軍事技能。他是在中國文化的滋養下長大的,他非常熟悉中國的歷史事件和文化事實,深知農業生產和糧食豐收對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他說:“凡治國,民以食為先;茍家沒飯吃。他雖親如父子,卻難以與家人、與國家共食。雖有忠君愛國之士,難治其國。”?家政經理楊穎也認為“民以食為天”,應該“勸農民努力工作”。?因此,克臺之初,在軍糧短缺的情況下,鄭成功毅然采納部下的建議,參照歷史上軍隊屯田的做法,在軍隊中實行“屯田墾荒”制度,讓壹部分士兵提前進行開墾種植作業。然後全面制定了“寓兵於農”的墾荒政策。例如,魏勇和禁衛軍中的第二旅被留下來守衛安平鎮和承天府,而其余的文武官兵則擔任了兩屆。“農事有缺口,就訓練他們用軍務,有警察就和和歌打仗,沒有警察就負擔農事。”?鄭成功不厭其煩地見證了南北方的各種社會,頒布了開墾條例,鼓勵那些同時也是士兵和農民的士兵占領和開墾當地未開墾的土地。同時,將荷占時代的“王天”改為“官田”,確立了“官田”、“私田”、“營盤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後官地由政府供應生產資料,出租給農民耕種,使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在這壹餐中,他還頒布了有利於發展農業經濟的條例,教育屯墾官兵要保重身體,並規定不可不時捕魚,以達到長治久安,既防止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又能使環境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當時臺灣省的未開墾地區荒涼無人居住,條件極其惡劣。在壹些地方,有樹和荊棘。壹些野生動物出沒,巨蟒肆虐;壹些蚊子猖獗,瘟疫流行...面對艱苦險惡的環境,墾區官兵不畏艱難,流血流汗。他們披荊斬棘,燒山填海,在新開墾的土地上播種。作物生長後,他們築堤引水灌溉作物,使臺灣省許多地區變成良田,呈現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由於廣大墾荒軍人的努力,臺灣省的墾荒面積日益增加。荷蘭占領1650年期間,臺灣的耕地面積只有約1000公頃,到1680年,臺灣省的耕地面積達到約18000公頃。隨著臺灣省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種植的農作物越來越多,糧食產量也在逐年增加。軍隊迅速實現了軍糧自給,創造了可戰可退的穩定發展局面。?

臺灣省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日照時間長,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五谷壹年可以收獲兩到三次。但當時臺灣省高山族的生活方式非常原始,生產工具極其簡陋,生產力低下。他們大多只能從事落後的漁獵、遊牧和簡單的農業生產勞動,不懂得使用鐵制農具,也不會使用畜力進行耕作。楊穎是鄭成功的壹位家政經理,她註重了解當地的民俗和耕作方法。他周遊臺灣省後曾說:“英國跟了諸侯十四年,天下諸侯。沒有肥沃的土地。我很抱歉當地人的培養,但我沒有方法,也沒有人教我。去年4月,英國人開車經過蚊子港,經過四社,了解了土著的風俗。到了八月,南社奉命收割秋收,我們看到滿畝稻米,土人都在用耳朵挑撥,卻不知道用鉤子鐮刀收割稻子有多容易。他們在南社考察時,不知道犁耙鋤斧有多快,只用壹把鐵鑿……”?典對反映的情況非常重視,采納了他的有關建議,派官員和農民穿越臺灣到各種順從的範合作社,向高山族發放鐵犁、鐵耙、鋤、鐮、牛等農具,還發放種子,教他們播種、耕作、收獲的技術和方法,很快改變了他們原來落後、原始的耕作方式。農具和耕作方法的改變,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作物產量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屯田的戰士安心生產,沒有後顧之憂,鄭成功特意把家人遷到臺灣省定居,以便更好地開發建設臺灣省。在返臺後,為了切斷大陸民眾與鄭的聯系,清政府制定了令人發指的“遷臺政策”,強迫沿海居民全部遷往大陸,並設立邊防。為此,鄭成功命令他的手下將不願成為外人的閩南沿海居民集中起來,運送到臺灣省。成千上萬的移民來到臺灣省,被分配到農業和其他行業工作。大陸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省,不僅豐富了臺灣省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農耕工具和生產技術,以及其他行業的工具和技能,為臺灣省的農業和其他行業註入了新的活力。大陸移民在臺灣省砍草蓋房,辛勤勞作,逐漸形成許多村落。他們與臺灣省高山族同胞相處融洽,教當地農民燒瓦建房,種植甘蔗,煮糖出口,引進海水曬鹽,進行手工業生產,為臺灣省的經濟振興和繁榮奠定了基礎。臺灣省水資源豐富。他們廣泛興修水利,在臺灣省修建了十多處水利設施,為農業生產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鄭成功執政時間雖短,但為臺灣農業經濟的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

2.商業經濟的擴張?

鄭成功的老家是全州縣南安鎮石井鄉,靠近安海。早在宋元時期,安海就是泉州港的重要通商口岸,這裏的人們就有經商的習俗。鄭成功的父親鄭之龍是壹名海商,在明朝天啟至崇禎年間發家致富。他很會做生意,主要靠海上貿易發家。鄭之龍擁有數千艘船只,控制了整個東南海域,壟斷了海上貿易。當時商船出海都要向他納稅,而他每年為船只征收的稅款高達數千萬,明朝政府在海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為了消除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還在臺灣省辦小學,用荷蘭語、文字和新舊教孩子,而且不讓臺灣省的孩子用毛筆寫字,而是用鵝管,學會用羅馬字寫公文和憑證,成為荷蘭殖民者馴服的工具。在荷蘭殖民主義者的影響下,臺灣省的漢族和高山族兒童不得不接受殖民教育,信仰西方宗教,學習羅馬。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荷蘭人被驅逐出臺灣省,被殖民文化奴役了38年的臺灣省人民終於擺脫了束縛他們的精神枷鎖。他們破壞教堂用具,焚燒荷蘭聖經和其他書籍,讓臺灣省人民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鄭成功率領的官兵中有許多文人。他們把中華文化傳播到臺灣省各地,使臺灣省重新得到中華文化的滋養,直到今天。?

2.弘揚中華文化?

鄭成功從小受到儒家傳統教育的影響,他非常喜愛中國文化。265,438+0歲,南京讀書。為了使自己的學識更加淵博,他拜文學泰鬥錢為師,向錢求教。他還和“海外俱樂部”的成員交朋友,這些人大多是有學問的人。他們經常通過寫作交朋友,這對鄭成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他更有文化。1645年,清軍進入福建,鄭成功的母親受辱自殺。這壹突如其來的變化,使鄭成功毅然燒掉了儒家的衣服,走上了棄文從軍的道路。來自武侯的鄭成功從未忘記中國傳統文化。收復臺灣省後,經常與跟隨他來臺的文人交流感情,寫詩?。在此期間,鄭成功以蒼勁清新的筆調寫出了著名的《歸臺詩》:“十年復靜珍朱彜之基。天恒尚有三千客,蘑菇難留。”?鄭成功回歸臺灣後,明朝遺民和幾個社團的人也相繼來臺。據連橫《臺灣省通史》記載,約有800人入臺。這些文士與臺灣省原有的文化人物壹起在臺灣省著書立說,從事文化活動。鄭成功的參軍建議陳永華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事業。鄭信任他,采納了他的建議,建立了壹個教育機構,以弘揚中國文化。由於臺灣省長期受殖民文化教育,中華文化在臺灣省受到壓制,沒有發展空間,處於停滯狀態。陳永華邀請曾在中國大陸鄉村私塾任教的文士和遺老來臺從事文教工作。這些文士在臺灣省傳授儒學,宣傳愛國主義,傳播中華文化。鄭成功還關心他的高山族同胞,規定高山族的子女可以免除徭役,他還要求高山族酋長的子女都要上學,從而逐步發展了臺省的文化事業。?

鄭成功壹生既有智慧又有勇氣,既勇敢又傲慢。在長期的戰役中,他積勞成疾,不幸去世,年僅39歲。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靜繼承了他的遺產。盡管鄭靜的智力不如其父,但由於陳永華等人的繼續援助,臺胞的文化教育事業得以繼續按照鄭成功的遺願進壹步推行。鄭成功死後不久,陳永華建議修建孔廟,創辦學校。1666年正月,臺灣省第壹座孔廟終於落成。此後,臺灣省的文化教育事業更加繁榮,中華文化在臺灣省傳播更加迅速,臺灣省與中國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

3.融合大陸和臺灣省文化?

鄭成功收復臺灣省時,先後將數以萬計的大陸人帶入臺灣,其中包括返臺官兵及其家屬。後來,清政府“撤邊令”中沒有遷徙的數萬閩南沿海居民被收留並運送到臺灣省定居,使臺灣省成為海峽兩岸的和諧社會。隨著大量大陸移民來臺,大陸文化被大量移植到臺灣省,並在臺灣省迅速傳播,從而使臺灣省與大陸文化融為壹體。大陸居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們大多有讀書敬祖、敬德的觀念,崇尚教育,有學習的習慣。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成名,孝敬祖先。有很多從大陸移民到臺灣省的學者。他們帶著本土文化來到臺灣省,不僅帶來了渴望文化知識、重視學習的良好氛圍,也帶來了各種中華文化觀念、傳統文化習俗和各種文化器皿,使大陸的宗教文化、族譜文化、建築文化、娛樂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祭祀文化等移植到臺灣省。植根於臺灣省的大陸文化與臺灣省地域文化相互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臺灣省文化。臺灣省漢族移民中,絕大多數來自福建,占島內漢族人口的83.1%。大量閩南人進入臺灣以來,始終保持著當地的文化習慣和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年節和神的崇拜等等。時至今日,臺灣省民間仍普遍使用閩南語,慶祝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季至日的習俗依然保留,崇拜與大陸相同的神靈,如媽祖,都是大陸移民給臺灣省帶來的本土文化的巨大影響。大陸移民也把家鄉名字搬到了臺灣省。據臺灣省府誌記載,臺灣省共有91個地名,對發展臺灣省和命名臺灣省地名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陸居民移居臺灣省並不是鄭成功的倡議。為什麽大陸文化直到鄭成功統治臺灣才開始對臺灣省文化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誠然,大陸人向臺灣省的移民早在宋元時期就開始了,到了明朝更是雪上加霜。不僅有民間移民,也有政府招募。崇禎年間,鄭成功的父親鄭之龍還輔佐福建巡撫熊文燦,“將數萬饑民以船徙臺省,人賜三金壹牛,使島荒蕪。”?毫無疑問,把這些大陸神仙帶到臺灣,也會把瑰麗的中華文化帶到臺灣省。但在荷蘭人占領臺灣省的38年間,他們奴役臺灣省人民,禁止漢人與高山族通婚,以隔絕中華文化的傳播,並在臺灣省進行奴化教育,使中華文化處於雕零狀態。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殖民文化被鏟除,使中華文化得以恢復和發展,大陸移民得以廣泛傳播中華文化。因此,沒有鄭成功收復臺灣省的壯舉,就沒有中華文化與臺灣省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在討論鄭成功對臺灣經濟文化的巨大貢獻時,不能簡單地談他回臺後的所作所為。雖然有些事情不是他有生之年做的,或者說不是他有意識、刻意去做的,但從他壹貫的主張和結果來看,我們可以做出公正的判斷。?

鄭成功對臺灣省的巨大貢獻舉世無雙,臺灣省人民十分敬仰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為了永誌不忘鄭成功恢復和發展臺灣省的不朽功勛,臺灣省人民尊稱他為臺灣省的“山王”、“山祖”、“山神”,臺灣省內修建了各種寺廟來供奉這位英雄。據統計,臺灣省有70多座寺廟紀念鄭成功。臺灣省也用“成功”來命名學校和道路,如成功國立大學、成功國立學校、成功道路、成功橋、成功市場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臺灣同胞對鄭成功愛國行為的崇敬和懷念。鄭成功對臺灣經濟和文化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註意:?

點點滴滴,江日升:臺灣省外集卷11,卷五。

點點楊穎:前國王的記錄。

點高拱幹:臺灣省府誌卷10。

點擊延平二王收藏

點魏源:《吳聲紀》卷八

  • 上一篇:尋找包含歷史的作文片段
  • 下一篇:唐朝存在了多少年?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