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看待第壹生產力

如何看待第壹生產力

壹個

從人類的歷史發展和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特點來看,以下條件和因素促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技術優勢:

首先,資本主義的先發優勢。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歷史中

義的未來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礦山對土著的滅絕、奴役和掩埋,對東印度的征服和掠奪,非洲成為對黑人進行商業狩獵的場所:這些都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819頁)英文版。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學生經常會提出這樣壹個問題:既然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為什麽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水平高於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技術優勢?對這壹問題的研究和回答,涉及到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特點和發展趨勢,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如何解決當代大學生的理論困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優勢非常明顯,對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是,也必須看到,這壹歷史事實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因素。這就要求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深入研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具有上述優勢的條件和原因,從而澄清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認識,進壹步堅定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

以中國為例,總部設在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壹年僅專賣鹽就達65,438+0,793英鎊,為英國帶來80萬英鎊的利潤。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國家的原始積累進程。

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管理制度的調整。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吸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的教訓,采取國家幹預政策,避免市場經濟自發調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通過調整財政收入與支出的比例,影響社會總需求;通過中央銀行控制利率和貨幣供應量;通過管理工資和物價,調節工資、利潤和其他收入的關系,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和社會的穩定;通過經濟計劃的綜合調節形式,對國家的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為了激發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改變了資本主義初期采用的殘酷剝削方式,在企業管理中註重對人的需求和動態結構的研究,通過吸收工人參與壹定的企業管理和支持工人入股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這些調整不僅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正常運轉。

三是通過經濟全球化發展自身。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各國之間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各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利弊並不相同。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經濟全球化顯然更有利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和操縱國際經濟組織,制定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經濟規則,試圖將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經濟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在全力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他們以不等價交換關系,迅速獲得最大利益;在開放的金融市場上,他們還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進行全方位的金融擴張和金融投機,造成他國利益和自身利潤的損失。

四是科技、教育、經濟的互動。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引領和加速作用,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正是通過發展高科技,加強人才的培養乃至競爭,通過科技、教育和經濟的互動,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世界競爭格局中占據了有利地位。面對知識經濟的浪潮,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制定新的發展戰略,通過科技、教育和生產。

現代統壹,搶占現代發展制高點。20世紀50年代,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中科技因素的份額為20%。20世紀70年代,這壹比例上升至70%;到了90年代,上升到70%以上,其中教育培訓占20%左右。目前,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40%。目前中國的大學錄取率只有10%,而加拿大是100%,美國是80%,韓國是50%,世界是15%。可以說,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生產率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之壹是知識和人才積累不足。

雖然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取得了巨大優勢,但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就會消失,資本主義將成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相反,這些優勢不僅不能最終解決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而且長期來看還會加深這些矛盾,從而導致資本主義更大的危機。因為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私有制與以機器工業和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是不相容的。具體來說,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不公的程度越來越大。在現代自動化大生產的背景下,勞動結構發生了變化,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壹般勞動者在減少,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在增加,但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卻加劇了。因為很多從事技術和管理的勞動者創造的勞動價值遠遠高於簡單勞動創造的勞動價值,自然,技術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也比簡單勞動多。1909年美國的剩余價值率為110%,1950年為237%,1970年為289%,1987年為365%。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關系雖然有所調整,但並沒有改變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而且這種狀況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大,在數量上有了新的發展。總的來說,這表明在經濟活動人口中就業工人的比例增加了,在資本進壹步集中的基礎上,資本家的數量相對減少了。從分配的角度看,勞動者的相對貧困在增加,收入差距在擴大。1960美國公司經理的平均收入是美國工人的40倍,1993是149倍,1997是326倍。目前占美國總人口2‰的最富有的人擁有美國公司總資產的60%以上,收入最高的1%的人擁有的財富占美國家庭總財富的90%。

第二,南北差距在擴大。壹個國家的資本積累將

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

造成國內兩極分化,在世界上積累就會導致全球兩極分化,直接表現為南北經濟差距擴大。美國《外交季刊》1995第1期的文章指出,“世界上有20多個富裕國家,100多個國家與富裕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拉大”。文章還指出,“30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是最貧窮的20%人口的30倍,現在差距擴大到60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人類發展報告》說,全球1.5人口的發達國家占全球GDP的80%,占全球3/4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占不到20%。只需要60億美元,就能保證世界上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基礎的教育,美國壹年的化妝品消費就相當於這個數字;要保證最不發達國家的所有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險,需要6543.8+03億美元,美國和西歐每年養寵物的支出相當於這個數字。南北差距的擴大是北方國家利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剝削南方國家的必然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國家走上了獨立解放的道路,世界舊的殖民體系瓦解,但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系仍然制約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騰飛。這說明在生產領域,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格局還沒有被徹底打破;在流通領域,不利於南方國家的貿易規則依然存在;在金融領域,壹些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繼續由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等壹下。

第三是資源和財富的極大浪費。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經濟活動。資本家作為個性化的資本,希望資本增值。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通過企業組織和生產的技術改造來提高生產效率,不斷生產出更多更便宜的商品來進行市場競爭。大量產品生產出來後,利用各種現代技術和媒體來引導甚至誤導人們的消費。正如西方學者馬爾庫塞所說,當代資本主義忽視了人的真實需求和生活質量,通過創造壹種虛假需求來實現強迫性消費。這種經濟增長的結果是資源和財富的浪費,以及惡性消費和畸形消費的出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卻消耗了全球80%的原材料和產品。其中,美國占世界人口不到1/20,卻消耗了世界1/5的能源和1/3的礦產。據統計,每個美國人每天扔掉約4磅垃圾,每人每年消耗120噸大自然。

資源,每個美國人每年消耗的資源相當於12畝農田和林地提供的可再生資源。急功近利的資本主義會阻礙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和科技的優勢及其帶來的問題,進壹步思考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可以形成以下認識:

第壹,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相對落後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中國經濟和科技的落後,本質上與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有關。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壹些資本主義國家借助軍事力量開始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他們在中國經營輕重工業企業,直接使用中國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此外,帝國主義列強還利用掠奪來的資本借錢給中國政府,在中國設立銀行,壟斷了中國的財政和金融。帝國主義不僅在城市用商品競爭壓倒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而且還滲透到農村,形成了買辦和商業高利貸的剝削網絡,殘酷地剝削著中國廣大的農民和其他勞動群眾。帝國主義還勾結中國的封建地主階級,企圖使他們在中國的統治永久化和合法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和科技不可能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制度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發展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表現是,它比資本主義更合理、更迅速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新中國成立51年來,雖然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經歷了壹些曲折,但總的來說,我們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新中國前3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創造了歷史奇跡。因為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科教興國之路,通過科技、教育和經濟的互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世界銀行9月出版的《2020年的中國》1997評論說:“在過去的15年裏,中國經濟增長了4倍多。1978年至1995年期間,人均實際GDP年均增長8%。”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壹步推進新形勢下高校“兩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教育部社會事務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本刊編輯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進壹步推進高校“兩課”教學改革與發展”座談會。如何根據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的新要求,進壹步加強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教育;高校“兩課”如何與新的實際相結合,積極落實五中全會精神;面向新世紀,如何加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高度重視社會思潮的研究和引導,是主要課題。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有關專家學者有:國家高等教育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余家慶教授、北京大學錢幹榮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許智宏教授、張、秦軒教授、張欣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王教授、本刊主編任大奎等。教育部社會司司長顧、副司長、思想理論教育司司長許、副司長萬誌堅出席會議。

與會的專家學者學習和領會了中央五中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精神,從新形勢下如何“堅持正確的歷史觀”, 如何結合五中全會精神“拓展鄧小平經濟理論研究和教學的新視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構建新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在“鄧小平理論概論”課中,我們就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加強網上陣地建設,提高“兩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路,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把握五中全會文件中的壹些新提法進行了討論和研討,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社會事務部主任顧就如何在當前高校“兩課”教育教學中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加強對影響當前大學生思想的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對教材、大綱、 根據“十五”計劃的有關精神,制定高校“兩課”教育教學的師資培訓計劃和總體工作計劃,以及社會事務部門宣傳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的有關工作。

第三,只有充分吸收和利用人類文明的壹切優秀成果,不斷參與國際合作,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完成其歷史使命。社會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取得勝利有兩個基本條件:壹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第二,形成與世界的普遍溝通。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當前,我們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科技成果,發揮後發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經濟和科技實力。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應該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廣泛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盡可能地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壹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過去

不斷調整,仍有發展空間,使其能夠在較長時期內穩定發展,其經濟技術優勢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不能因此而對社會主義制度喪失信心,以為難以與資本主義抗衡,也不能急於求成,否定現階段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定信念,就壹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成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夏文斌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孫邦柱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 上一篇:中國歷史年表公式
  • 下一篇:誰能充分解釋鑲嵌在數學中的歷史或意義?越詳細越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