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盆景制作與養護300例》序

《盆景制作與養護300例》序

劉先銀韓勝華

盆景是中國的特產,歷史悠久。它源於中國的農耕文化,吸收了中國人文文化的營養,迎合了大眾的審美趣味。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滋養下,不僅高雅,而且走進了百姓的庭院;能把書桌布置得賞心悅目,能把角落布置得賞心悅目。戶外、街道、廣場、公園都受到人們的喜愛,給人壹種溫馨優雅的心情。盆景的制作體現了人類追求自然和藝術的創作理念,獨樹壹幟。盆景在唐代傳入日本(日語稱“盆栽”)。

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它傳播到歐洲。從此,中國盆景走向世界,享譽世界。

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盆景制作與藝術、人文、科學密切相關,並逐漸形成了壹個產業。促進園林的建設和發展。在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陶片上雕刻的盆栽圖案顯示了人類盆栽的悠久歷史。漢代未央宮有壹個溫室大廳,用來擺放盆栽。根據“三輔黃圖”的說法,花木可以在冬季陳列在大廳裏。20世紀50年代,河北王度出土了壹座東漢晚期的壁畫墓,方形的架子上擺放著帶卷邊的盆花。

文字記載顯示,盆栽最早見於王羲之的《柬書》:“今植幾盆千葉,便有花相繼。”隨著人們對盆栽審美要求的提高,唐代的盆栽也隨之發展起來。1972年,陜西省甘嶺縣出土了唐代張淮王子李習安墓。在墓室過道的彩色壁畫上,有壹個頭戴鋤頭的侍女,手裏拿著壹個橢圓形的盆景,盆景上有幾座假山,還有兩朵帶枝葉的花。另壹個是侍女,盤著高高的發髻,手裏拿著壹個蓮花花瓣狀的盤子,盤著壹顆紅果綠葉。李習安是唐高宗的次子,其墓建於神龍二年(706)之前。這些壁畫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當時有山水盆景和植物盆景。當時皇宮裏還種植盆栽水仙花。據《花間集·雜學園誌》記載,唐玄宗曾將十二盆紅涎仙贈給郭之妻,且“盆皆以寶玉七寶為器”。

宮外,唐代文人也開始玩盆景。馮至《筆記本珠》中描述王維養蘭:“魏用黃磁鐵蓄蘭,用美石年繁。”。欣賞盆景在唐代成為文人雅士的壹件喜事,李的好友命題詩《小曲曲五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情景。詩序曰:“杜雲卿,前謝秀才,令小曲五首,多事擇書,未治歌詞;過了十天,我講了八句話要做我的人生。“詩中有雲,“蛇鱗蛇影,子孫纏繞,幾粒洪雅米香。綠波浸葉滿光,細束龍須鉸刀剪。國圖鋪在主人的墻上,主人的堂前有許多庸俗的儒家。月明秋滿淚,石筍雲願送書。“松散的莖幹通過捆綁和鉸孔而成形,像壹群蛇。它的構思和布局與現代松樹盆景如出壹轍。“盆景”壹詞最早出現在宋代。蘇軾《說事》說:“芭蕉初種,不長大,可作盆景。"

宋代時期,盆景不僅是名門望族、文人雅士的品味,也是民間流行的時尚。蘇軾癡迷盆景。他曾經從山東蓬萊的丫蛋山拿了幾百塊大理石渦石來養菖蒲。“我帶著這塊石頭回來,袖子裏有東海。”他把壹對巖石“放在盆地中央,太陽與山海相對。”黃庭堅擅長制作盆景,曾寫詩贊美壹幅名為《雲溪石》的作品:“創作是妙畫家,地勢遠。餃子鯰魚三萬頃,性雨十二峰。靜靜的坐著讓人不做作,夏天閑著也很爽。山在落盡,樹在夜深人靜,我醉在江湖壹葉。”

範成達、朱等。都是山水戲的專家。朱在壹個山水盆景後面放了壹個熏房,使輕煙裊裊,看起來像是江山萬裏中的壹片薄霧,並吟詩稱贊:“窗明幾凈,倒影迷人。”雲氣壹進壹出,湖心隱隱。”巧妙地表達了他關起門來的快樂心境。

在民間,每逢汴京七月七日,流行“用小木板培肥土壤,種粟秧,置小茅屋花木,田舍家無人,謂之谷板”。這個谷板是各種盆景,不同的是板代替了盆。《東京之夢》對此有詳細的記述。吳的《夢裏行》專門描寫杭州風光:“錢塘門外,水橋東西有園,植奇松奇花,似飛禽走獸,龍鳳起舞。他們天天在京師,好心人買來觀賞。”“泥兒”是盆景的別稱,《武林外傳》中的“盆泥”和《雲林石浦》中的“尼姆”也是盆景的別稱。本文具體介紹了盆景集中生產的地點及其作為商品的市場。而且與唐代相比,盆景花木的紮法有所發展,形象也更加多樣化。唐朝有五條松蛇。宋代選材不僅有松木,還有四季刺柏、奇花異草,造型也不僅限於蛇,而是各種飛禽走獸,龍鳳起舞。

盆景制作理論在宋代開始形成,最早見於戈文的《師瑣錄》。書中講了用石頭附在植物上制作盆景的方法,如芭蕉盆景:“水芭蕉的種植方法:取壹根大蕉根,切成兩截,先用糞肥、硫磺、發酵土,壹定要很細,但芭蕉切下的部分是向下的,上面蓋著細土,這樣便於在根上長出小芭蕉,芽長。詳細介紹了獲得香蕉矮化植株和根部附核的技巧。再比如菖蒲盆景:“菖蒲先種在巨石上,壹次次在好石上移動,細而不粗。“另外,石榴盆景的制作也提到了。

到了元代,蘇州的高僧大師已經是制作盆景的大師了。丁鶴年曾寫過壹首贊美他的詩:“樹盆曲欄前,老禪清,若蟲仿。吞海吞浪,勢為碾石。就像壹個朦朧的空間,日月分明在鍋裏。不要被別人的表情嚇到。他們從未毫發無傷地站著。"這首詩的題目是"給平江的人們壹些風景"。有些分景:小景之意,元人對盆景的別稱。盆景和中國畫密不可分。盆景制作者在向自然求美的同時,非常註重從藝術家的作品中汲取營養,畫家也非常註重從盆景中選擇題材。故宮內有南宋畫家劉松年的《十八學士圖》四軸,其中有兩幅古松盆景,枝幹如遊龍,蒼勁神奇。

盆景與繪畫的緊密結合是在明代,當時盆景藝術十分豐富。當時人們把盆景叫做盆玩。屠龍寫的《考後》,有壹章專門講盆景:“能擺幾案,盆景更好。最優雅的人,如眼之松,可高如尺,可大如臂,有短簇針……使人忘了六月的暑熱。比如福建中部的石梅,天生就有奇怪的特質。它從石本分支,露出它的根。它壓垮了古拙,壓制了國家...並突然喚醒羅父。與茭白壹樣,也產於福建中部,高五六寸,極端足,葉薄莖老,盆中插幾桿,生出渭川之念。這三個朋友也是高質量的盆景。”松、竹、梅盆景壹般和我們今天做的壹樣。只是人們不再需要使用天目松和石梅以及福建中部的黃竹。

《考試余波》還說:松者可“紮成斜曲,被郭熙之赤頂抓,被劉松年抑郁分層,被盛拖。”、郭、劉松年等。都是宋代的山水畫家。他們的繪畫風格奇特。如北宋郭在巖石上畫“卷雲”或“鬼臉”,畫樹枝垂如蟹爪,氣勢磅礴。南宋馬援畫巖石堅硬,畫樹幹“薄如鐵”。這就需要盆景的藝術造型從山水畫中獲得靈感。

屠龍還提出,花盆中的植物可以吸收燈煙等有害物質,幾種情況下放置有助於滋潤眼睛。第壹次把盆玩和欣賞與身心健康結合起來。還有郜璉《尊生八記》卷七《高姿盆景論》,文震亨《編年史》卷二《壺戲》。文震恒認為幾種情況下盆景是第壹,其次是亭臺樓閣,他認為應該反過來。在他看來,戶外擺放的大型盆景更具審美自由。其實當時社會上比較流行“幾案可擺”的中小型盆景。他還列舉了壹些可以用來做盆的植物:冬青、圓柏、杭州虎刺、野鶴、黃香軒、夾竹桃、懷菊花、水仙、美人蕉等。他主張:盆景“小的不要放在朱姬,大的不要放在官磚。不如弄個老石凳或者古石蓮花當坐具。”

明代對樹樁盆景的深入研究,強調景物的意境,使人如臨其境,如癡如醉。明代的樹樁盆景至今還保存著。揚州園林的壹盆古柏,據說是明末揚州天寧寺的遺物,蘇州萬景山莊陳列的壹盆名為《秦漢遺風》的刺柏盆景,據說有500年歷史。

到了清代,盆景更受歡迎,所有園林都必備。康熙皇帝留下了壹首詩“禦盆景劉樺頌”,這表明他也是自己做的。詩中有雲:“小樹枝頭壹點紅,六月混風開。綠葉中有珊瑚花,疑是七彩銀金。”皇帝如此熱衷,壹定會把盆景藝術發揚光大。

康熙年間,出版了著名的造園著作《花鏡》。在陳昊子寫的這本書中,通過“栽盆、取景”論述了盆景的構圖、選材、配置等知識。乾隆年間,蘇州人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二中對盆景有許多獨到的個人體會。嘉慶年間出版的《盆景偶錄》也將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宗師、七賢、十八學士、四大飄逸花草。很明顯,盆景是可以抒發情懷和誌向的,更受漢族文人的青睞,所以才會慷慨地給盆栽那麽多桂冠和稱號。李富寫《蕭中山》吟詠盆景雲:“紅方瓷花帶縷縷邊。青松不過半尺,幾株有救。?雲根拿石頭像拳頭。泥地上,郭西山星羅棋布。靠近小箱子。剪苔散昏,護霜禦寒。蓮花管噴雨是飛泉。添香借玉爐煙。”可以窺見清代人對玩潘靜的興趣。

盆景經過長期的發展,到了清代普遍成熟定型。劉鑾《五石》曰:“今人以樹石盆玩,長輩彎而短之,大者削之,或皮寸而果實,或蟲魚近存之,壹般稱之為盆景。”可以說是制作盆景的總原則。時至今日,盆景藝術重新煥發光彩,風格各異,流派紛呈。

中國古代盆景與各地的氣候、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了揚派、蘇派、嶺南、川派、海派五大流派。每壹個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相應的藝術與自然的和諧氛圍。揚派是揚州、泰州壹帶的盆景風格,以層次分明、穩嚴著稱;以蘇州、常熟為代表的蘇派,以老枯扁枝、細膩典雅著稱;以廣州、佛山為代表的嶺南派,剛強、正氣、飄逸、豪放。川派,即四川盆景,以傳統技藝“制手”著稱。海派就是海派,特點是活潑、流暢、新穎。雖然它的歷史很短,但它可以吸取許多家族的長處,成為壹個整體。五大流派只選自己想要的,難免漏掉壹個,所以後面會補充,比如加上徽派,稱為盆景六大流派;如果加上廣西、福建、浙江、北京,稱為前十的學校。這些都表明中國的盆景藝術在日新月異地發展。

盆景是壹門栽培和裝飾的藝術,是壹幅立體的畫,是壹首無聲的詩。麗水農科院的同事們收獲了甌江的靈氣,帶來了浙南的美景,繼承了祖國盆景藝術各流派的精髓。總結300個盆景制作案例,方便簡單。任何對盆景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 上一篇:安徽宿州是什麽時候建立的?
  • 下一篇:優步的古橋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