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鄧州歷史地位

鄧州歷史地位

閱讀膠東史料,經常會看到“登州鎮總兵”的官銜。起初以為其管轄範圍僅限於膠東半島,但細究之下才知道,登州鎮總兵不僅能統轄膠東兵馬,還壹度控制山東綠營,是鎮上的大官。以下在史料的基礎上,簡單盤點鄧州鎮總兵的歷史淵源和職權範圍。1,源於清朝承襲明朝的制度。鄧州鎮主將這壹官銜雖然主要存在於清代,但卻始於明末。鄧州歷來是海防重地。唐宋時期,經常有軍隊駐紮。明初,為抵禦倭寇,先後有登州衛、登州營。到萬歷、天啟,朝鮮之戰、後金之戰相繼爆發,特別是遼東半島大部分喪失後,登州的戰略地位進壹步提升。因此,明朝在膠東地區先後設置總督鄧萊、總司令官鄧萊,構築針對後金的海上防線。清代光緒版《登州府誌》載:“天啟元年,設登瀨巡撫褒軍務,負責沿海守備和東江諸島;兩年時間,我們設立了登來總指揮部。”鄧萊總兵在鄧州鎮總兵面前。但明末朝廷政令多變,地方官職調整頻繁。總督鄧萊和連長鄧萊定下時間和時間,後來總督鄧萊重新設立,連長鄧萊遷到臨清,這個崗位不再設立。明末清初的十年間,山東省有兩個大將軍,臨清鎮控山海,益州鎮守漕河。兩鎮管轄範圍大致以齊長城為界,地屬臨清鎮,地屬益州鎮。膠東屬於其地,屬臨清鎮管轄。這種情況在順治十壹年後逐漸改變,益州鎮改為交州鎮,順治十七年,臨清鎮改為登州鎮。這時,鄧州鎮連長的官銜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2.管轄鄧州鎮連長成立之初,管轄範圍應與原臨清鎮大致相同。下轄的主要營地有文登營、武定營、寧府營。康熙二十二年,交州鎮降為交州營,取消總都督,改副都督。此時山東全境只剩下壹個連長,就是鄧州鎮連長。按照綠營制度,提督在連長之上。康熙二十壹年,山東知府被廢。雖然巡撫也可以管總兵,但畢竟屬於文官序列。因此,在當時山東省的綠營體系中,登州鎮主將實質上是最高官職。所以《鄧州縣誌》說:“省內二十七營,皆歸此鎮管。”然而,鄧州地處膠東壹隅,距離山東本土很遠。古代交通不便,我們鞭長莫及。因此,雍正年間,清廷再次做出調整,在內地設立兗州鎮,與鄧州鎮分而治之。調整後有文登、交州二協和濟南、萊州、即墨、青州、武定、安東、寧府、壽樂等營,歸登州鎮總兵指揮。從目前的劃分來看,德州、東營、濱州、濟南、淄博、濰坊、煙臺、威海、青島、日照等市,以及山東省的海岸線都歸鄧州鎮總兵管轄。嘉慶年間,朝廷再次調整,兗州鎮劃歸曹州鎮,鄧州鎮部分轄區劃歸兗州鎮。調整後,濟南營、武定營、安東營劃歸兗州鎮,其余歸兗州鎮。此時鄧州鎮總兵的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鄧州、萊州、青州之地(類似於文官中的鄧來青路),也就是最廣義的膠東地區。3.登州鎮作為歷屆大將軍的代表,靠近渤海海峽,控制京畿咽喉,因此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乾隆皇帝曾在聖旨中說:“山東登州鎮將軍缺兵甚急,特調顧春來補。”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在鄧州鎮當連長,可不是壹般人。乾隆十壹年,調任登州鎮的連長,是漢軍打著黃旗的馬壽樹。馬的名字聽起來像壹個學者,但他卻是壹個天生的武術冠軍。據史載,乾隆元年,馬福書考上壹級武館,被授予壹級侍衛。五年,授山東萊州大營。七年,遷膠州營為助理將軍。十壹年在鄧州鎮當連長。連長是二級武官,壹般人可能要幾十年才能上。但馬出身武狀元,起點高,又有大旗,所以提拔得很快。離開登州鎮後,輾轉福建、廣東,最終成為福建地知府,成為高官。清朝早中期,雖然戰亂頻繁,但鄧州鎮基本不涉及。不打仗,總兵不出名。鄧州鎮的總兵中,最著名的是光緒年間的章高元。在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的歷史事件中,他的名字作為當事人被反復提及。章高元,合肥人,淮軍將領。在他的壹生中,他曾多次與外國軍隊打交道。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德國強租膠州灣都有他的身影。不幸的是,結果每況愈下。中法戰爭中,他幫助劉銘傳保衛臺灣。甲午戰爭期間,他在遼東不利。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時,他被俘,擔任當時的登州鎮連長。梁啟超《李文忠公務略》記載:“德軍聞訊,以戰船破入膠州灣,拔中國旗,立德國旗,將連長章高元擄去。”當時清軍戰鬥力與德軍相差甚遠,膠州灣失守,很難批判章高元。他被釋放後,被調到其他崗位,以平淡收場。雖然章高元調離了膠東,但他的影響壹直延續至今。目前,棧橋是青島著名的海濱景點,據記載是章高元最早建造的。不過,當時修建棧橋是為了軍事功能,現在卻是遊人如織的地方。
  • 上一篇:兒童社會教案《百家姓》
  • 下一篇:空中草原的景點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