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藝名的歷史

藝名的歷史

1.藝名的由來所謂藝名,就是壹些人在進行藝術活動時,用來代替真實姓名的名字。

藝名壹般是靠某壹技之長謀生的人用的。藝名的出現和發展早在古代社會,我國就有在名字前加壹個職業或專業的習俗。

如:“熟練”、“琴高”、“偷腳”等等。這些名字雖然不是藝名,但卻具有藝名的特征,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藝名來源。

中國歷代工匠的藝名多采用這種模式,但背後的作用不是名,而是姓。如清末天津的張萬全以泥人聞名,於是以“泥人張”為藝名,代代相傳。

很多藝名都離不開其他號裏的常用名。宋代有個揚州人叫趙,靠賣畫為生。他畫的房子雖然極深,樹蔭向陽,但並不破例,所以“趙樓臺”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流傳下來。

靠技能謀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能。技術水平不是吹噓,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可。藝名往往是人們對藝人認可的體現。

有“壩子徐”之稱的徐壽昌曾對人說:“我們家,從我父親到我們兄弟,還有我的兒子和孫子,四代人都是做服飾和玩具的T家。多年來,我壹直在研究和改進手機生產的工藝流程。單刀、雙刀、槍、劍等機頭不僅耐用、外形美觀,而且逼真,受到演員的好評和歡迎。

北京天津上海等劇種的演員都喜歡我的巴子。因此,大家都親切地叫我“巴子徐”。

還有兩位名叫“切肉刀張”的也在自述中說:“我家做切肉刀、鑷子等手工藝品,從爺爺到我這壹代,已經做了三代了。我家制作的切肉刀和鑷子,選材精良,做工精細,經久耐用,價格低廉,百年來贏得了用戶的壹致好評。

不僅壹般的篆刻工匠喜歡用我們的刻刀和鑷子,著名的石印篆刻家齊白石等人也喜歡用我們的刻刀。所以大家都親切地稱我們為“切肉刀張”。

可見“八字須”和“刻刀張”原本是其他數字中常見的名稱。它們和普通名字的區別在於,它們是我自己接受的,作為我職業的名稱來展示,以吸引客戶。

藝名的共同特點是低俗。這個習俗顯示了街頭藝人的獨特之處。

街頭藝人曾經屬於三教九流的行列。他們的藝名大多來源於他們數字中的常用名。

藝名可以吸引人。藝名源於俗名,是為了迎合觀眾口味。

對於街頭藝人來說,取壹個低俗的名字,恰恰說明對觀眾有壹定的影響。用這樣壹個大眾化的名字作為藝名,可以進壹步擴大影響力,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觀眾。

還有自定義的藝名。有不少演員的藝名大多是自定義的,而不是用常用名。

相比之下,他們的藝名更優雅。比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原名梅蘭。

取藝名梅蘭芳,壹方面留下原名的痕跡(蘭鶴蘭諧音),另壹方面也表明她是壹個女演員,即“蘭芳”是女性使用的稱呼。如何選擇藝名,是否吸引人,是壹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尤其是在演員不出名的情況下,壹個好的藝名可以起到帶頭作用,吸引觀眾的註意力。

藝名有很多種形式。我們以演員的藝名為例,分析如下:a .名字形式:比如高振山,藝名高慶奎。

何鳳儀:藝名何老鳳。王德臣:藝名是王二郎。

黃國雄:藝名黃不死。褚學發,藝名褚魯大。

B.非名形式:比如常保亭,藝名小木須。李壽山,藝名是壹條魚。

孫玉林,藝名小巴麗。劉,藝名大。

張興龍的藝名是三頭騾子。兩者相比較,人名形式的藝名更高雅,非人名形式的藝名更低俗。

從藝名的使用價值來看,是比較常見的沒有名字的藝名,更吸引人,也更適合大眾的口味。作為藝名,壹味追求溫柔給人壹種低俗的感覺,陷入人文主義者自稱名字的刻板印象。

如果盡力做到俗壹點,那就有點雅了。●給藝名取名字的技巧。

壹、用垂直連接來命名。在相關演員之間,藝名有時可能是縱向或橫向相關的。

所謂縱向聯系,就是演員巧妙地借用上壹代演員的藝名。例壹:白——小白玉霜。

“白余霜”是中國著名鞠萍演員李貴鎮的藝名,在鞠萍圈內和觀眾中頗有名氣。隨後的演員李在文取了藝名“小白·余霜”,顯然對觀眾很有吸引力。

乙叫,小名田。《呼喚天子》是中國著名京劇演員譚誌道的藝名。其子繼往開來,以“田”為藝名。

後來京劇演員張英傑取了藝名“蓋叫天”,可謂膽大不凡。在我國,歷來有忌諱使用長輩名字的習俗。

當代人雖然不是很忌諱,但在給孩子取名時壹般不喜歡用長輩的名字。娛樂圈就不壹樣了。即使不用藝名,也喜歡在下壹代的名字裏留下上壹代的痕跡。

例如,燕的兒子是燕,而的兒子是李。這種父子同姓的現象壹般是有條件的,就是下壹代必須和上千代有家族關系。

這個傳承自上壹代的藝名,目的自然是借助上壹代演員的名氣來吸引觀眾。但是觀眾的眼睛是騙不了的。

借用上壹代的藝名,至少表演技巧要和上壹代演員持平,要繼承發展,否則弄巧成拙,失去觀眾。舞臺藝術是直觀的,假貨很難找到市場。

所以“到處上市鑷子”的場景壹般不會出現在娛樂圈。b、利用橫向關系取藝名。

所謂橫向聯系,就是幾個或幾個以上的演員采用同壹個詞形取藝名。比如:a .恩青社——所有學生取的藝名都是帶青字的。

2.中國名字的歷史淵源是在古代。現在人們所說的“中國”已經不是“中國”了。

在古代,“中國”是“中心城市”或“中心國家”的代名詞。在中國文學中,“中國”壹詞有六層含義:1,指皇帝的首都。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為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壹般在諸侯國中間,所以稱為“中國”。

後來發展成,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稱為“中國”。3.它指的是中原。

4、指國內和大陸。清朝稱大陸為“中國”。

5.它指的是夏人居住的地方。夏天,這裏不僅有* * *人,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居住。人們稱這個地區為“中國”。

6.指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自漢代以來,人們常把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範圍,除了朝代之外,還應該包括政權和各民族建立的部落。自19世紀以來,“中國”泛指我國全境,與古代不同。

“中國”壹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壹個朝代——商朝。因為商朝的都城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四個諸侯之間,所以人們把這塊土地叫做“中國”,也就是居於中間的王國,也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並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當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名,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指的是地域和文化的概念。

真正使用“中國”作為官方國名的簡稱,是從近代非常著名的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開始的。從此,“中國”成為具有民族意義的官方名稱。

今天,“中國”是由中國各族人民組成的國家,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

3.中國名字的由來每個人類都必須有姓和名,它們不僅是人類符號的代表,也是人類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所以從古至今,人們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姓和名,而我們的姓和名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成今天人們習以為常的“名”。而中國古代壹開始就不用名字,而是先有姓、姓,再有名、字、謚號。古代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名字,每個名字都有自己的用途,有不同的含義。

“姓”字有左右結構,左邊是從“女”到“生”,右邊是從“女”。母系社會,孩子只認識媽媽,不認識爸爸。母姓是唯壹能由後人決定的尊號,正如《白虎通三綱六紀》所說:“古無三剛六紀,而民知之。”姓氏”是壹個* * *名詞,是壹個家族的象征,或者是更接近某個大家庭的某種血緣關系的部分。

氏族只在漢代以前獨立存在。它是姓氏的壹個分支,是宗族號,宗族的所有成員都以這個宗族號為姓。

“名字”是指帶有個人品牌的個人符號。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嬰兒出生壹百天後,由父親決定“名字”。據《禮記》記載,這壹天,母親和保姆帶著嬰兒來到大殿見父親,父親鄭重地握著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字定下來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帶回裏屋,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知了親戚。這位父親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的朋友,並上報給當地州長進行入籍登記。所以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壹件大事。雖然現在這種習俗已經沒有了,但是給孩子“百歲”的習俗依然經久不衰。

從歷史習俗演變的角度看,姓名可分為本名、真名、學名、曾名、筆名、藝名。出生名,又稱出生名、小名、小字,是壹個人童年時的名字。比如二胎,三胎,寶寶,寶寶等。,長大後壹般都不需要,除非長輩偶爾給晚輩打電話。

筆名往往是文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在作品上署上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表演時使用的別名,如白,原名,復名,是評劇表演藝人,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上述“名字”的具體表現來看,它們不僅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還象征著壹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出現是出於禁忌,即尊重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人在祭祀神靈和祖先時,為了表示尊敬,不敢直接稱呼祖先的名字,從而產生了文字。所以“子”其實是壹個表示尊敬的名字。

古人取名,名與字有壹定的關系,互相襯托,互相補充。

比如:屈原,字平,本名,平是字,平與原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壹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壹字,文章壹舉成名,文星璀璨。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數,古代有很多人都有名字和文字,還有數。數字是我國姓名文化中壹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廣義的數字有很多種,包括綽號、謚號、謚號。號碼是自己挑的,別人給的。狹義的“數”是壹個人的另壹個字,也是另壹個名字。謚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字和人物有壹定的關系,但對名字和人名沒有限制。謚號始於唐代,盛於宋代,亡於清代。

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使用文字和數字,逐漸被筆名、藝名、謚號所取代。

4.中國歷史名人的名字。

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和張衡-

唐詩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代四大詞人: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彥也可以)—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

當代四大散文名家:楊朔、魏巍、秦牧、劉伯羽(吳伯簫也不錯)—

初唐四傑:、楊炯、陸、、羅

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薛基-

5.郝時久是壹位以“田”為名的著名歷史人物,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制瓷家。生於明朝嘉靖初年,卒於萬歷後期。我姓吳,壹個吳為,來自景德鎮。出生在壹個世代制瓷的家庭,家境貧寒,武威隱居制陶,不圖利,淡泊名利,聰慧博學,擅長書畫。

李元昊(1003 -1048),又名、小,黨項人,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李四公的祖先,唐朝時被賜姓李。夏國公即位後,棄用李姓,自稱大姓。

北宋寶元元年,西夏禮贈延至佐佑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立國為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建宮,設文武兩類官員,創制自己的西夏文字,頒布禿頂令。派兵進攻,占領瓜州、沙洲(甘肅敦煌)、宿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三個戰略要地。

李元昊建國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在隨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臨阜峰之戰、定川村之戰四次戰役中,西夏殲滅西北宋軍精銳數萬人,在河曲之戰中擊敗親征的廖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北宋慶八年,西夏授禮法十壹年(1048),李元昊。武烈帝,其廟號為景宗。

少昊(公元前2598-前2525年),史稱青陽、金田、窮桑、雲陽、朱玄,又名玄陶,是黃帝的長子。他是中國古代部落聯盟的首領,東夷族的首領。五帝之壹,中國聯合創始人之壹,被授予西帝稱號。從太昊伏羲到的何部落,再到的東夷部落聯盟和伯夷,壹直是中國早期華夏人的中堅力量,為中華早期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少昊是鳳凰之國,鳳凰文化興盛於少昊時期。鳳文化和龍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支柱。漢族的姓氏中有不少來自,如:嬴、桑、秦、譚、徐、黃、姜、李、趙、蕭等。

6.中國人的姓名史。古代姓氏是怎麽來的?姓氏是怎麽來的?推測姓氏的起源與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

在原始時代,所有的部落和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比如麥穗、熊和蛇,這些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個圖騰崇拜對象成為了我們部落的象征。後來成為這個部落所有成員的代號,即“姓”。

因為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古代的姓氏所剩無幾。據《春秋》記載,後人整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媯、子、姬、豐、郢(秦姓)、姬、任、姬、錢、曹、齊、媯。

這些姓氏中,有將近壹半的姓氏旁邊都有女性二字。因此,人們推測姓氏的產生可能是在母系氏族社會。

章太炎先生等學者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老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代姓氏(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其他人得7個),使原來的姓氏只剩下80多個。可想而知,這只是古代實際存在的姓氏的壹部分,原來的姓氏肯定不止壹個。其他人都失蹤了。

但有壹點是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氏從來沒有我們今天說的那麽多。我們可以列舉幾個從古至今關於姓氏的代表人物。

(1)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書的《百家姓》(北宋錢塘佚名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復姓60個)。開頭說:“前孫趙麗,吳州鄭王,陳峰褚衛,申江楊涵……”)②宋代鄭樵《姓氏誌》中有1745個古姓氏。

(3)明代翰林院編輯吳申等人根據當時戶部收集的戶口本編撰了《明帝國千姓》,姓氏1968。(開頭說:“朱風天幸,富萬方,靈聖,文武雙全,道姑湯濤……”)④清朝康熙皇帝親自審定《皇室百家姓》,(開篇說:“孔子不在黨,孟茜在齊梁,山在詹陽,鄒魯榮昌,完顏政,遊夏篇……”)⑤張澍,阿清人。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嚴復卿等曾編輯出版《中國姓氏大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

臺灣省省還出版了《中國姓氏符號》,收集了6363個姓氏,但存在異體字重復收入的情況。⑦根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部在1984的抽樣調查和有關專家的估算,今天仍在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個。

(氣象出版社2001 1出版王大亮主編的《當代百家姓》。根據1982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目前,我國常用的姓氏約有400個。按照當時的人口統計,排名前100的姓氏是:趙黃,許朱何國。蘇祿江嚴,於潘渡戴夏江,範廖周雄金璐,郝孔柏崔康王秋秦江石,顧後郎孟龍灣段雷倩唐,尹立毅常武喬何賴功文。這100個姓氏占中國總人口的87%以上。

其中,、、陳三市人口超過3億。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

全國各城市最熱門姓氏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比如上海前10人的姓氏分別是:陳朱劉申。)這個數字與我們前面提到的所謂純粹的“姓”相去甚遠。

其他也叫姓的詞呢?那些詞是現代姓氏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來介紹壹下。第二,由於人口增長,原來的部落已經分裂成幾個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相互區分,以顯示自己的特異性,設立了壹個由自己的子部落共有的代號,就是“師”。當然,壹些小部落仍然使用舊部落的姓氏,而沒有這樣做。

有些部落在使用舊姓的同時,還有自己的“姓”。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成更多的小部落,他們自己確定姓氏,這樣姓氏越來越多,甚至遠遠超過了原來的姓氏。

從時間上來說,這已經是宗法社會的事情了,姓氏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師”可以說是姓氏的壹個分支。

《通乾外集》說:“姓以其祖上考之地為統壹,姓與後代不同。”可以說明兩者的關系。

“姓”是不變的,“姓”是可變的。顧也說“姓壹代變壹代,姓千年不變。”

秦漢以前,姓和姓在不同的場合使用,誰有姓,誰用姓,都有嚴格的規定。漢代以後,姓氏未分化統壹,統稱為姓氏。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歷史記載。根據現存的姓氏,可以推斷出它們的起源或者最初被確定為姓氏的原因。壹般有以下幾個方面:(1)如前所述,旁邊有女性字的姓氏,如應、姬、姜、桂、贏等。,都是母系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

有些直接是女族長的頭銜。(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

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河、金、石、鋼、鐵、玉,其中有很多。(3)以國家、封地或官職或爵位為姓。

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宰、上官、太師、少政、王、侯、公孫、伯子等。,因為古代爵位官員的稱呼各種各樣,這種姓氏也很多。(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堯(虞舜生堯遺址)、東方(伏羲居所)、西門、東門(土地被魯莊公子後裔封)、東國、南百裏、歐陽(越王勾踐被封於吳城歐陽亭)。

  • 上一篇:興國為什麽又叫將軍郡...?
  • 下一篇:姝峰彶鎮插妵浜虹敓鍌宠闆诲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