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興國為什麽又叫將軍郡...?

興國為什麽又叫將軍郡...?

可以登錄興國生活網進行詳細查詢。

第壹,客家人軍事至上的傳統孕育了民族性,使他們脫穎而出。

客家人自古就有從軍尚武的傳統。相傳中國最早的客家人是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逃往南方的六國遺民。其中壹個是被秦始皇派到六國去南方砍樹的。不甘受辱,逃入興國縣商洛山區,史稱“木客”。秦始皇無意中讓這些“木客”成為了中國客家人的祖先。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戰爭產生了大量戰敗不屈的民眾,他們舉家南遷,藏身於江西、廣東、福建之間的山區,成為客家先民。客家人大多是武將的後代,他們的血液中註入了參軍、習武的英雄氣概,有著以征戰沙場為榮的傳統。民族英雄文天祥於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在興國縣設立抗元巡撫公署,領導抗元鬥爭,並稱贊他說:“興國之民,健健康康,必往南征天地之陽。他們不能靠懲罰來威懾,只能靠禮貌。”是對客家人格特征的客觀評價。

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閩粵贛客家子弟匯聚廣州投身革命。黃埔軍校前四期畢業的學生有39人,其中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將軍。在黃埔軍校,興國之師、陳、王根先後成為* *將軍、* *生產黨將軍、* *軍將軍,後任* *生產黨軍副軍長。這些有趣的巧合足以說明客家人從軍報國的熱情。紅軍時期有個現象,全師全團都是興國客家子弟。解放軍將軍肖華,14歲時沒告訴父母就當了紅軍。他媽聞訊追了三十裏,送了壹雙布鞋,唱著山歌送他:“南京日插紅旗,忙的時候別忘了給家裏發消息。”就這樣,興國的客家人送了八萬孩子去參軍。可以說,興國作為將軍郡的成功,離不開興國大量的民眾參軍,也離不開客家人的參軍和尚武。

第二,客家人勤勞的才智培養了民族將領的成長。

客家人從富饒的平原搬到貧瘠的山區,從零開始建設家園。他們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能生存,所以才能形成吃苦耐勞、矢誌不渝的性格。客家人把這種天賦帶入軍隊,往往能承受更多的磨難,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脫穎而出,成為將軍。

紅軍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中,全軍損失了80%以上的人員。能活下來的都是能吃苦的官兵。興國縣有很多長征幸存者,新中國成立後幸存者有500多人。邢少將楊茁在長征會理戰役中腿部受傷後,軍隊把他安置在老百姓家裏。他撐著棍子,壹路追到陜北歸隊,成了解放軍裏的“瘸子將軍”。謝亮,另壹位興國籍少將,21歲時任紅軍師政委。他在西征祁連山時膝蓋受傷,兵荒馬亂。他和其他傷員被困荒山八天八夜,戰友絕望自殺。然而,他頑強地爬下山,歷盡艱辛。三年後,他壹條腿回到延安,成了解放軍的“獨腿將軍”。壹般的邢族,大多是靠客家人的勤勞恩賜,在艱難困苦中成長起來的。

第三,愛國愛鄉的觀念促進了“將軍郡”的形成

客家人自古群居,飲食互助,形成了強烈的團結互助、愛國愛鄉的觀念。興國之子把這種觀念帶入隊伍,生死與共,患難與共,互相鼓勵,促進了“將軍郡”的形成。

興國的錢虎在擔任黃埔軍校教育局長時,曾引許多家鄉子弟入學。他在擔任* *軍18師師長時,還從軍校選拔了壹批江西學生當軍官,從而為興國縣產生壹批* *將領提供了條件。

紅軍時期,興國人加入紅軍時,公開提出這樣的要求:“當紅軍十年八年,就是興國人要在壹起,不能分離。”紅軍中唯壹以土地命名的正規師是“中國工農紅軍興國模範師”。除了幾個軍官,這個師都在興國。這種獨特的參軍現象是客家人鄉土觀念的典型體現。在興國的軍事史上,也有整師加入* *軍的情況。1949年,興國將軍胡鑫利用宗族觀念,在興國招募了約4000名青年,使其成為“盤龍師”,試圖以自己的士兵對付解放軍,但又不敢在興國與解放軍作戰。8月初,盤龍師在興國縣以北的遂川縣與解放軍144師會師。有趣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144師政委鐘文發(後被授予少將軍銜)也是興國人。該國兩黨的民族將領在戰場上相遇。結果,新組建的盤龍師在戰場上崩潰,被胡鑫帶到了臺灣省。

  • 上一篇:大哥大姐推薦壹個介紹英國歷史的網站(超詳細)?
  • 下一篇:藝名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