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郵政編碼:253700

地理位置:慶雲縣位於山東省西北平原北部,兩省(山東、河北)三市(濱州、滄州、德州)之間。北以張偉欣河為界,與河北省鹽山縣、海興縣隔江相望,東鄰無棣縣,南接陽新縣,西接樂陵市。地處華北、勝利、大港三大油田,連接華南和華北。全縣總面積501平方公裏。東距渤海灣50多公裏,距北京340公裏,距濟南154公裏,距德州123公裏。賓達高速公路已開通,濱德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國道205、省道315、246互聯互通,縣鄉公路形成便捷的交通網絡。

隸屬沿革:夏屬兗州,商屬普古(博古、博古)。西有無棣城(今賈店村北),春秋時為齊北漁鹽區。秦屬齊郡。漢代至南北朝,郡為陽新縣。漢屬渤海郡,三國樂安郡,晉樂陵郡,南北朝樂陵郡。隋開帝六年(公元586年)建縣。因古有無棣水、無棣城,故稱無棣縣。縣治無棣古鎮在慶雲縣於家店村以北。於家店古鎮經歷了隋唐、五代、宋初和三年後的金臺河。除去中間遷都的時間,無棣縣統治了530多年,是縣的開始。北宋元年(1064),縣令遷至寶順軍城(今無棣縣新陽鄉角園壹帶)。元二年(1265),無棣縣並入樂陵縣,1269年恢復無棣縣。然後分為東、西兩郡,郡府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無棣縣廢棄。洪武六年(1373)復郡,改名慶雲,屬滄州。縣令遷至無棣古城西北(今河北省青雲鎮舊址),縣名自此壹路。慶雲縣屬滄州300多年,屬天津近200年。民國時期,又屬滄州。建國後,先屬山東德州,1953-1958屬河北滄州。1958年,硯山、慶雲、孟村三縣合並,成為孟村回族自治縣。後來改名鹽山縣,隸屬天津。1961年恢復慶雲郡。1964年,縣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縣遷至此址。

疆域劃分:西周時,寧晉、慶雲、無棣屬今無棣城。春秋時期,寧晉、樂陵、慶雲、無棣、惠民、硯山、海興、黃驊等都屬於無棣。隋代,無棣縣轄慶雲、無棣兩縣及相鄰的鹽山、海興、沾化壹帶。後周無棣郡轄青雲全境,無棣中北部及沾化、燕山、海興部分地區。金臺和時,無棣郡轄青雲全境及無棣、燕山、海興壹部分。元朝時,無棣縣分東西兩部,西部屬滄州,稱為西無棣縣。明洪武六年(1373),改稱慶雲縣,疆域為西無棣。全縣分四個鄉,戶數12。清代全境東西寬45裏,南北寬55裏。全縣分為四個鄉,轄385個村。民國初年,疆域面積約560平方公裏。該縣有6個行政區,轄377個村。抗日戰爭時期,領土劃分復雜。1943年,國土面積約610平方公裏,有***512個村。1945慶雲解放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與周邊各縣協商調整縣、插花村、東道戶之間的行政區劃,疆域面積約588平方公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隸屬關系變動頻繁,行政區劃的劃分和調整數不勝數。到1964年底,河北、山東兩省調整行政區域,以張偉欣河(原思奴寺澗河)為省界,河右岸歸屬山東慶雲縣。到1970,領土面積為501平方公裏。全縣有16個公社,381個生產大隊,358個自然村。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鄉鎮制。1993年8月,16鄉合並為11鄉,2000年10月,合並為8鄉。2005年,隨著縣城面積的擴大,增設渤海街道辦事處。領土至今沒有改變。

河道水流

河流和縣都在渤海附近。在古代,九條河流流入大海。古代有四條河流,即金靖河、蘇湖河、狗盤河和馬家河。蘇湖河和溝盤河已經淤塞。

無棣溝:距老青雲北7.5公裏。現在位於河北省燕山山脈。古稱無棣水(河),是清河的支流。春秋以前就有這條河,是齊國的北界。秦朝時,方士徐福帶領幹兒(500個男孩,500個女孩)乘船出海,為始皇帝求長生不老藥,後渡海至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朝貞觀年間疏浚,修建水路碼頭,漁鹽受益,為唐以後貿易的河道。今天是雨季早蓄水,早排水的通道。

馬家河:古代川渝九河之壹,水直滄海。這條河又寬又窄,像馬的臉頰,因此得名。周鼎在位時,馬橋沿河修建了長長的堤壩來防止洪水。到了秦朝,始皇帝斷交補缺,民間流傳著秦始皇騎馬修堤的傳說。黃河奪取馬頰水道後,堤防被毀,古河道被淹。馬家河其實是唐代疏浚的,經過幾次轉運到海槽的處理。舊誌叫澗河或困河,樂陵舊誌叫都馬河。在過去,水箱淤塞,讓水自行流動,造成沿河嚴重水災。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帶領人民革故鼎新。65438年至0966年,馬家河改道,現屬海河水系,成為本縣旱能灌溉排澇的河流,對農業生產十分重要。

張偉欣古稱渭津河:玉樹九大河流之壹。入渤海的水是壹條古老的水道。元初,河邊嚴家塢附近有壹個煉劍營,是為了滿足航運需要而冶鐵建造的。新中國成立後,對河道進行了多次治理,修建了橋涵,使這條歷經千年滄桑的古河道煥發了青春,現已屬於海河水系。1956更名為斯努斯建和,1973更名為張偉信和。

古跡

無棣古鎮:胡大鄉在縣城東北四公裏,賈店村以北,是中國古城之壹。西周初年(武王統治時期),當地的名字叫無棣,這些城市是何時建立的,不得而知,至今已有3000多年。隋開帝六年(公元586年)起,明初設無棣縣,廢無棣縣。歷經隋、唐、宋、元幾代,元初毀於戰火,元年重建,元末明初毀於兵。城方圓八裏,北有江上城,城內四門,至今仍能看出壹些端倪。在壹個長約100米、寬約20米、高約11米的市場場地周圍,地上仍有碎磚和瓦礫。據當地人說,市場現場曾多次出現“海市蜃樓”。

慶雲老城:明洪武六年(1373),慶雲縣所在地。知縣楊思怡遷縣管轄金金(今張偉欣)北岸的青雲鄉,並修築城墻。正統二年(1437),知縣王恭大規模修繕,初具規模。“城內四門,東、西隧皆與螺旋有關,南北門皆關。”成化二年(1466),知縣張彪重修。城墻四圍,高壹尺,寬五尺,水池加深,寬三尺,深壹尺。桌子上有四個門,東邊叫戰岱,南邊叫觀瀾,西邊叫陳宮,北邊叫望海,但是南北門還是關著的。後世要麽改四門,要麽建樓,修了不少,就不壹壹贅述了。到1964年,行政區劃調整,建新縣,天津河北岸慶雲城由縣治590余年。慶雲縣建立時,慶雲鄉位於境內,故移至縣治。青雲鄉原名李太夫的家。往東二裏,有壹土堆,臥於富錦河中央,蜿蜒數裏,形似臥龍,名臥龍崗。臥龍崗四面環水,上面有許多樹和草,它的天空經常覆蓋著五顏六色的祥雲。據《史記》官書記載:“煙若非煙,雲若在非雲,陰郁困倦,謂之青雲。”青雲,我以為是吉祥。取其意,與清同慶,故名青雲。鹹豐四年出版的《慶雲縣誌》中有“若地直雲清,地在海濱,星危雲怒,城以斯慶”之說。崔旭說:“無棣老青雲鄉在明初是忌諱的,因為它是永樂名縣,後人把它附在明史上。”換句話說,青雲之名至少是和武帝的建制同時產生的。

李太夫的家變成了青雲街,後來搬到了四合村。1964年,慶雲縣劃歸山東省,縣城遷至解家集,仍用慶雲縣名稱。原慶雲縣改為鹽山縣慶雲鎮,俗稱老慶雲。

衛津河中遊臥龍崗,在1956、1962三次疏浚工程中,已全部開挖完畢。

古代建築

泰山行宮:位於今縣城以北10公裏處。目前,鹽山縣青雲鎮位於關西頭西部,原富錦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4000多平方米。根據傳說,姜太公包大周統壹了世界,官員和他們的家庭大大小小被賦予神。泰山被封為畢夏親王,畢夏皇後下旨,從西長安到泰山,每隔500裏建壹座宮殿,故稱泰山宮。作為昔日青雲八景之壹,人稱“西山夕陽笛”的人說“東光縣青雲閣、海風塔、鐵菩薩”,泰山宮正殿,五間深室,三間寬室,四柱單檐。建築建在1.2米高的橋臺上,四周是低矮的花墻。青磚瓦,花滴,龍瓦。大脊兩邊各有壹只大獸吞脊,上彎下彎,北承壹劍。寺內六株朱布局合理。在東西山墻的南北兩側,有壹組空心磚雕刻,都是神話人物。壹組是“太後東遊”,壹組是“女神散花”,造型精致獨特。山墻屬於硬山小戶型。寺內供奉泰山奶奶,東側是視覺奶奶,西側是松子奶奶,殿後是觀音菩薩。

鐘和鐘亭:它是泰山宮殿的主要附屬建築。為樓閣式建築,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寺廟式單檐山,四檐,18檐柱。因四面椽子處有108鈴,檐角有四口大鐘,細小的風鈴在耳畔鳴響、縈繞,故稱“編鐘亭”。這座亭子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寶座的。下層是磚拱券式通道,是通往泰山宮殿的大門。通道兩邊有拱門,裏面有蜿蜒的踏板可以到達上層。編鐘閣是老慶雲縣的三大景點之壹,即小桂山、編鐘閣和壹步三孔橋。

大成殿(文廟):位於原慶雲城的東南角,古稱龔雪。明洪武六年建成,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屋脊鋪綠,兩個磚砌龍頭,鍍金瓦,四角飛檐。殿內有十二根開欄,粗如壹圈。基礎高出地面1.6米,修築橋臺邊坡。廟裏有壹尊孔子的雕像。東西兩側的廂房,高臺基,前樓,磚墻瓦頂,用於歷代名人聖賢塑像。院內有壹座清康熙五年重修的寺廟碑,70年代重修。

縣政府二廳:在今硯山縣青雲鎮政府。明洪武六年建成,是原青雲崖的主要建築之壹。它有五個房間,寬度為16.5米,四個房間的深度為9.5米。堅硬的山頂,小規模的建築。

臥龍崗

縣境在古代是黃河沖積平原的壹部分。臥龍崗和老屋山是由黃河及其支流的遷徙湍流形成的。臥龍崗位於張厚鄉東洲村的北金金河,這裏的土堆隆起,蜿蜒數裏,像臥龍。樹木蔥郁,彩雲繚繞的臥龍崗,是龍崗青嵐老青雲縣八景之壹。明洪武六年,慶雲縣設在縣城附近,1965建新縣城,慶雲縣統治590余年。自1956以來,金靖河被挖掘,壹些海灘仍有遺跡。今天在馬家河、德惠河三堤,中堤有臥龍崗之勢。古堤(金堤和長城嶺)位於縣城南部,上塘鎮和鐘鼎鄉範圍內。西南從陽新縣王坤溪進入,從西朗塢村向東蜿蜒,經大溝村南、西倉村北、彭戈王楠、李赤城村南、地南劉村北、仁和劉村南、後丁村北、文後旗村南、陽和寺村至梁家村,進入無棣境內,全長65438。據清代鹹豐舊記,初壹:神余古堤;第二:齊長城;三天:漢朝的黃金大堤;第四:宋陳耀佐所建。古語說,北建長城是為了擋住匈奴,南建細長城是為了防洪。

蛟塘

19世紀60年代,天主教和耶穌會傳入我縣,教堂相繼建成。天主教堂有老青雲城、常家、任家、黃花馬、何家、大鍋、紀王橋七座,都是法國人建的。耶穌基督教堂有三座:姚謙、後周寺和紀王橋,都是英國人建的。民間與宗教的紛爭時有發生,清朝官員討好洋人保護宗教,導致義和團運動在該縣廣泛興起。1900年,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簽訂後,庚子賠款波及縣城,法、英、美向縣城索要銅錢23萬枚。為此,縣裏每畝捐了600條。抗日戰爭爆發後,境內教會停止活動。我黨利用常家教堂建立抗日小學,為革命培養了許多人才。後來,教堂經常倒塌或被拆除。現在只剩下常家教堂了。

寺廟寺廟

趙普寺塔: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塔共十三層,八角形,磚石結構。壹樓南北各有壹個拱頂門,其他樓層南面各有壹個拱頂門。塔心內建有券狀階梯走廊,層層相連。後來改成了學園寺寶塔。這座塔原來建在範庵村前,地基已經建好。後來遷到了海豐,現在已經沒有Di了。元朝時,武帝分縣後,塔又分東吳郡。明初改名海風塔。1957因有坍塌危險,被拆除。1991 7月重建。

島金山寺:位於分水王村西,隋代就有。該寺建築宏偉,有10多排大殿和禪堂,占地1000多畝。和尚多,據說騎驢關山門。廟門以東是分水鎮,位於兩河交匯處。它是壹個水旱碼頭,這裏的遊客和香客絡繹不絕,商賈雲集,每天都在爭搶黃金。《金史·地理誌》中仍有記載。唐僧出生被送進金山寺,去天竺取經的傳說流傳至今。到了明朝,寺廟的僧人胡作非為,寺廟被毀,廢墟堆成瓦礫。時至今日,約100畝仍比平地高出半米左右,土壤中夾雜著古代陶器碎片。

石佛寺:位於縣城西5公裏處,建於元代。相傳,龍源和仁風是住在馬橋河畔的兩對夫婦,住在壹間小屋裏。夏秋之交,大雨滂沱,洪水泛濫,兩尊石佛和壹座巨鐘漂浮停駐岸邊。龍源夫婦到處募集資金和物品,建了壹座小廟來供奉石佛。後來香火越來越大,佛教弟子集資和社會各界捐款,修建了壹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名為石佛寺。該寺占地12畝,有3座大雄寶殿和24座偏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及其祖父、祖母。有四五個和尚。前來祈福進香的人絡繹不絕。58年,寺院改名為石佛寺中學。1993慶雲縣人民政府為了弘揚民族文化,開發旅遊資源,決定修復石佛寺。目前,兩位奇才任光和任蓮從廬山納諾塔來到這裏主持施工。

天宮寺:轄老慶雲縣西南。建於唐代太和,相傳有壹大僧飛於錫中,四處遊蕩,東張西望,束縛了魯棲,在此之後漸成巨寺,壹閣滿榮,鐘與魚在山水中相答,壹會龍如固雲。唐太和皇帝曾經給殿額。金末毀於戰火。元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寺裏的和尚洪秀,紀律嚴明,兼做誦經者。有“蒲團靜坐千山壹月,竹戶住雲”之說。弟子,顧稱為師父,閱讀並解釋經文。鄒元標,江西吉水人,明代名臣。他被指責為欽差大臣和太子太保。因為他敢諫,所以被貶到這個地方。他曾在廟墻上說三教(佛、道、儒)合壹,人人敬仰。左都禦史鄒元標和小眼睛的法家壽平是外交夥伴。政黨外交是駐外使節。

Seiryuji:位於縣城東南3.5公裏,大宗村以西1.5英裏處。據說這座寺廟建於唐朝。該寺占地約3畝,寺內尼姑眾多。明朝時,寺廟的尼姑被地痞欺負,搬到了賈凡安。這座寺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陽和尚廟:位於縣城東南18公裏處。據傳說,這座寺廟建於唐朝。明朝初年,有壹個姓楊的和尚,廟名叫楊和尚廟。

泉林寺(洪恩寺):位於縣城東9公裏,陸家村東北角。相傳建於唐代,名為天啟寺,規模龐大,占地10畝。周圍都是參天大樹,院子裏種滿了奇花異草,風景很好。明朝鄭德年間,該寺住持孔孟武功高強,弟子眾多。他無惡不作,在江南偷走了劉月河的“千裏小馬”。他還與朝鮮叛徒劉進暗中勾結。劉瑾命孔孟招兵積糧,三百多名藏兵日夜練武,建正宗機關,以防謀反。被鄭德皇帝的軍隊摧毀。其他被毀的寺院還有與泉林寺勾結的陽格山寺、清源寺、鐵良寺和肖佳寺。

興隆寺:位於縣城東6公裏,班達營街以北。據傳說,它建於唐朝,重建於明鄭德元年。占地面積10余畝,大雄有3堂,高1張,面積約3000平方米。殿內供奉伽藍、文殊、普賢、觀音、四天王、十八羅漢等祖師。和尚主持它,直到1937,有兩個和尚,傅聰和寬倫。1939年,侵華日軍在此設立據點,1945年,侵華日軍全軍覆沒,寺廟被毀。

肖家寺:位於縣城東北12km處,肖家寺村東半裏處。相傳建於唐代,廟原名無義,乃因明代遷此定居的蕭而得名。據說寺院大,僧多。明代,寺內僧人與泉林寺、鐵良寺僧人勾結,挖暗道而無所作為,作惡多端,引起眾怒。群眾把和尚埋在大道中央,用犁、犁、耙子打死。神廟被摧毀了。

鐵良廟:位於縣城東北23公裏的嚴武村遺址上。據說寺廟所在的地方有壹根鐵梁埋在地下,因此得名。壹百年前,鐵梁還露在地下。相傳該寺建於唐代,規模龐大,占地約10畝,僧人10人。明朝時,該寺僧人胡作非為,引起民憤,毀寺。

玉皇廟:位於縣城北4公裏,常墓上,北壹裏祁家村。在明朝,馬和驢經常受到驚嚇,人們失去了他們的粉絲。為此,修建玉皇廟,並使其成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九的廟會。1929年,這座寺廟被國民黨拆除,現在是新建的金山寺所在地,是壹座占地300多畝的島嶼。

王牧廟:位於縣城東北23公裏,後莊科村東南角。該寺建於明代,美麗壯觀,占地約600平方米。祭祀西王母及眾僧。清初,安百裏教馬開山大師曾在此講經,討伐清朝,恢復光明。為了方便活動,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廟會,八極拳創始人吳忠設下擂臺,聚集天下武林豪傑。非常繁榮。與此同時,派的王大師也在南林邑利用三月三廟會進行反清復辟活動,故稱“南”,廟會則稱“北”。1934年4月18日(農歷三月初五),晉南特委發動對馬家河的打擊,震動了晉南和魯北。

泰山廟:位於縣城西7公裏,東辛店街以北。建於明代,寺廟整齊壯觀,正殿周圍的方形花園長達80多米。該廟供奉畢夏·袁俊、祖母Eye和祖母Songzi的神。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有廟會。此寺重建於1935年,1941年,侵華日軍在東信店設立據點,寺毀。

觀音寺:位於縣城東北13公裏,邱村之間。據說唐代建造的寺廟整齊壯觀,大殿周圍的方圓有60多米。祭祀觀音菩薩等神靈。在清朝,農歷二月十九被確立為廟會。1929年,這座寺廟被國民黨改成了學校。

王耀寺:位於縣城東13公裏,王千村北。相傳明代修建的寺廟雄偉壯觀,周圍的方圓有80多米。獻給藥王偶像,四大使,鎮館將軍,十大名醫。兩個院落都是和尚的佛堂,殿前二樓有鐘鼓,東南角有魁星閣。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有廟會。1940年,侵華日軍在此設立據點,1944年,侵華日軍撤退,寺廟被毀。

白衣寺:位於縣城東北4公裏,後橋村前。該寺建於明代,整潔美觀,供奉白衣大士雕像。1914年,大道王村陪審員王明洲提出,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為廟會。因為與本縣侯莊支局的“北親會”時間上吻合,所以相對稱之為“南親會”。

鐵菩薩廟:原廟位於青雲鎮張厚鄉東洲村。鐵菩薩廟是東周村的原村名,記載於鹹豐四年的《慶雲縣誌》。這個廟就在臥龍崗南邊,村裏種了幾百畝梨樹杏樹。春天梨花杏花時,美如雪,五彩繽紛,是老青雲八。因村裏周姓人多,又叫鐵菩薩周嘉,後改名東周村。鐵菩薩廟香火鼎盛。解放後,煉鋼時毀了四個菩薩,後三個菩薩也因為極左思潮毀了。梨樹和杏樹在20世紀80年代被砍伐。

三元寺(又名三官寺):位於縣城東南15km大店村東端。據說建於西晉,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這座寺廟宏偉壯觀,方圓環繞大殿約60米。三元素本尊“天官”的張角生於正月十五,稱為“上元”。地方官張祿,生於七月十五日。“水官”張繡生於10月15日,取名“夏媛”。1929廟被扒。

寶泉寺:在縣城以北8公裏處。因為這個地區經常有冰雹災害。在明朝,建了壹座雹泉寺。這座廟宇整潔而壯觀,它環繞方圓大約30米。獻給主雹泉,兩邊有風、電、雷、雨之神。並將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定為廟會。1929年,此廟被拆。

古墓

雁翎臺:位於縣城以北4公裏處。在祁家村的北面,從前的土府高隆起是吳的長子的墓。世界上有玉皇廟,現在是島上的金山寺。延陵和玉皇廟古跡存在於島上的金山寺,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季劄,春秋時期武王的弟弟,名叫“鄢陵”。季劄被燕國招募,當他去燕國時,他的長子死了。為了不擡棺材,就埋在這裏,古代叫“延陵臺”,當地叫“高木臺”。

張燕墓:位於縣城以西10公裏處。青雲鎮西南半裏的賈岱村,據說是王的墓。王,智者,後唐人。少年從軍,隨朱溫征戰各地,屢立戰功。他們以勇敢著稱。這支軍隊叫王鐵炮,是後梁為天下的主將。曾任周舟刺史、鄭州國防公使,後被任命為國家元首,授北方副使。被誣陷後與後唐軍作戰,身受重傷被俘,勸後唐不要殺他。傳說這個部門的每個士兵都有壹把土,並成為壹個高高的土堆,被稱為“張燕墓”。還確立了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這裏會有壹次歷會,壹直到1937。至今仍有人說“有李存孝不顯其璽”,王不能過村,即前仁寨、東仁寨、西仁寨、大孫寨、小孫寨、茍家寨、羅家寨、尹家樓(以上八村仍屬樂陵市管轄)、石家寨,於1966年被滅。

老樹

青雲千年棗樹:位於張偉新河南岸,周村和殷村之間。樹幹周長四米,高六米。樹幹腐爛開裂,大部分中空,壹根主枝還活著。它的生長還算茂盛,每年能結100多斤棗。這種樹代代相傳,南北朝時就有種植。相傳隋朝末年,羅成被綁在這棵樹上,馬燕北伐時,百姓在這棵樹下避難,正是霧天,幸免於難。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砍伐了這壹帶的森林,群眾聚集在這棵樹下抗議,所以這棵樹得到了保護。

巴固村的古棗樹:樹幹周長3.5米,至今已有500多年。

鄧黃秋、杜、萬、蔡王等古塔已有數百年歷史。

古北

三元寺碑: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現為大店。

延陵臺碑:建於清康熙六十年夏,現位於島上金山寺,另壹桶在西湖嶺。

幹橋碑:清幹隆三十壹年立,在老青雲。

鄭敦北:建於清宣彤元年,縣圖書館內。

蔣耀魁紀念碑:建立於民國二十三年,在吊皇丘。

北林寺碑:葬於後莊科。

古代烽火臺

烽火臺:古代邊防軍用烽火(即烽火)築的壹種高土臺,用以發出警報,稱為烽火臺。狼糞常被用來燒香煙,又名狼煙臺(今邊防哨所)。縣城內有烽火臺三處,分別為陳村北壹裏、外柳樹村北壹裏、陽上寺村南門外、閆家務村西北。

顧靖

劉:明初劉遷居此地,此井甘甜繁盛。在多年嚴重幹旱的情況下,這口井沒有幹涸。很多不小心掉進井裏的人都被救了出來,這口井今天依然存在。

陽廟:廟前的水井在明朝以前就有了,現在還在。

張才:村子的東北面有明代以前蔡二修建的水井,現在還在。

李小重:村子的東邊有壹口古井,裏面有水。王艷向北掃的井被填平了,是在1983挖的。

大黃丘:村西北觀音寺前的井,明朝以前就有,現在還在。

甘龍馬殷井:位於崔口鎮政府東南800米處,古井直徑五英尺,深達數米。井臺四周和井壁都用青石雕刻,井壁內到處都是青苔。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前往崔口,坐騎又渴又累,路途艱難,不飲所尋的水和馬。打聽彜族人“甜水在哪裏?”答:“崔東南。”所以我找了找,找到了這口井。只見井水清澈透徹,馬兒頓時精神抖擻,長空嘶嘶。甘龍呷了壹口,嘗了嘗,果然香甜爽口。他不禁贊嘆道:“好香,真的好香的水。”從那以後,它壹代又壹代地被修復。

清鹹豐四年版《慶雲縣誌》中的慶雲村記載:東鄉村104有——石家莊、陳家莊、張家莊、小張家莊、西楊家莊、東楊家莊、香坊、陳三裏莊、王三裏莊、東三裏莊、齊家莊、李太福莊、大崔家莊、小崔家莊、前秦家莊等。賈家莊、刁家黃丘、鄭家黃丘、鄧家黃丘、撒家黃丘、小王家莊、西左二莊、王牧寺、前馬家莊、於家店、前劉家莊、中劉家莊、小劉家莊、小魏家莊、李營古莊、張博家莊、關家莊、東左二莊、柴林莊、馮家橋、閆家務等等。張峰謝莊、刁家莊、紀家莊、小楊家莊、火燒鋪(即十裏鋪)、周家莊、石家莊、張橋家莊、徐家莊、土庫胡家莊(即大胡家莊)、小虎家莊、肖家寺、梁家莊、鄭家莊、任家莊、劉貴家莊、牟家莊、馬義莊等。東安家務、後安家務、斯皮道口、陳徐道口、霍家兜、胡家店、馬古臺莊、小楊家莊、孫家莊、郭家莊、田家莊、畢家莊、張培元莊、新立莊、蘇家莊、徐家莊、李家莊、白家廟、小江家莊、段家莊、賈家莊、李家莊(以上三個村都是有名的)

青雲的歷史名人

李玉(?—935)字子輝,後唐渤海無棣縣李太普家(今慶雲縣)人。因為對顏英的仰慕,他第壹個名字叫顏平。在唐昭宗景福年間,他擔任安陵郡主簿,卸任後派他到關中。唐朝(901)年冬,李煜參加考試,在河南省參軍。第三年(903),梁帝即位後,拜李煜為左收遺骨,後遷崇政院學士。唐莊之後,梁被滅,他成了翰林學士。同光三年(925),以都督為判官,隨王維西征蜀國。李煜認為蜀主王彥荒淫無情,政局不穩。倉促間難以組織防禦,急行軍為上策。西征軍如火如荼,所到之處,紛紛投降。李煜以戰功被提升為中書舍人。後唐天成元年(926年)六月,任太常卿。次年四月,侍郎任中書為平章堂、集賢堂大學士,後被任命為親屬。長興四年(932年)生病,被明教宦官探視,只見房間四面墻壁,病榻上只有舊氈子殘破。聽了這話,明宗嘆了口氣,給了他壹些東西作為報酬。盈順元年(934),李煜被任命為左仆。同年五月,先帝即位,李為太慧宮使,廳大學士。因為與劉旭意見不合,討論不歡而散。李煜仍然保留仆人的職位,劉旭繼續罷工。清太二年(935)10,李煜去世。李瑜著有《白沙集》、《創業成功》。李漁為中國九經的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的倡議下開始了雕版印刷,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

2021,1,山東省農業農村確定慶雲縣為2020年山東省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20年6月,慶雲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山東地區)。

2019,10年6月,慶雲縣入選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排名第96位。

2019年6月,慶雲縣入選2019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排名第92位。

2019,10慶雲縣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

  • 上一篇:名人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例子。
  • 下一篇:諾基亞手機如何查詢自己的手機是否是中國大陸行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