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的總趨勢

歷史的總趨勢

改朝換代的四大原因《三國演義》開篇就說:“都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分久必合。”這似乎是壹個誰也無法超越的規律。但是看看中國的歷史,從統壹到分裂,從分裂到統壹,或者幾百年壹變,或者幾十年壹變。分久了就分久了,就發生了。但是,為什麽壹個好的國家壹定要分裂,甚至是分裂?其內在原因不能不引起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並引起後人的深思。總的來說,舊王朝的滅亡有四個基本原因。第壹,內亂。還有很多內亂的因素。廣義來說,內亂可以認定為朝廷內部的混亂,比如黨爭的混亂,比如王權與相對權力的矛盾。從狹義上講,所謂內亂主要是朝廷的混亂。宮中之亂,既有皇子權力過大造成的亂,也有內廷與外戚勾結造成的亂,還有太監掌權造成的亂,但最重要的是皇帝本人昏昏沈沈無能,或者濫用暴政造成的內廷與國家之間的亂。在中國歷史上,因皇宮之亂而導致朝代更替的史實最多。甚至有人說西漢死於外戚,東漢死於宦官,唐朝死於宦官和割據。所以從宋朝開始就特別註意內廷的混亂,嚴格約束宦官和外戚的行為,不能有越軌的事情發生。然而歷史諷刺的是,妳可以控制太監,卻控制不了自己。畢竟是皇帝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滅亡的深淵。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說天下大勢,久分必合,久分必分”也可以認為,“說天下大勢,久亂必治,久亂必治。”第二,政權。這個政權就是軍閥政權。秦末有軍閥割據,但與後來的情況略有不同。因為當時的軍閥大多有封號,先封諸侯,後自立門戶。但社會對統壹的需求強烈,所以雖然有割據,但也不能長久,亂中生亂,走向大治。東漢也死於割據,成為壹大社會問題。所謂“軍閥割據,天下大亂”,正是三國時代的生動寫照。唐朝也死於割據。安史之亂後,皇帝的權威已今非昔比。地方軍閥越來越強大,和朝廷的關系,和合,最後壹發不可收拾,造成了五代十國那樣的混亂局面。割據主要反映了王權和軍權的矛盾,所以在宋朝,士兵特別警惕,采取了各種辦法,比如最高武官是文官,實行督軍制,定期調動高級軍官,讓士兵不能認識官員,官員不能認識士兵等等。宋朝沒有割據,也就是北宋亡、南宋不穩的時候,韓世忠、嶽飛、劉啟等勤王的軍隊仍然在朝廷的領導和監督下嚴格控制。所以,雖然嶽家軍赫赫有名,但是皇帝要殺嶽飛還是不難的。割據現象直到明末才再度興起,之後在民國形成了新的歷史局面。第三,起義。起義主要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已經進行了好幾代,只是規模有所不同。壹次農民大起義就能導致王朝滅亡,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深惡痛絕。視叛亂者為土匪,我們必須殺死他們,然後迅速。但事實上,鎮壓農民起義並不容易。農民起義的情況不同。所以從它的動機來看,統治者要殲滅任何壹次起義都壹定是痛苦的,從它的效果來看,即使盡力鎮壓也未必能成功。所以既有滅,也有治,軟硬交替使用。第四,邊境麻煩。邊患是西周以來壹直沒有真正徹底解決的大問題。周王東移,與邊界糾紛有關。後來,在戰國時期,北方諸侯開始修建長城。秦始皇統壹六國,然後修建統壹萬裏長城,也與邊境災難有關。漢武帝八次征討匈奴,其實就是壹場邊境戰爭。到了東漢,親親和真的起了作用。但金朝壹入,北方又亂了,於是匈奴、鮮卑、頡頏、邊地、強吳都亂了,成了中國古代史上極其慘烈的歷史時期。邊境麻煩在唐朝沒有造成大的傷害,在宋朝變成亡國之恨,在明朝變成亡國之恨。邊塞問題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已有充分體現。《楊家將》、《嶽全傳》等書的流行都與邊患有關。以上四種亂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的。邊患與農民起義有關,明朝亡國的經歷證明了這壹點。割據和農民起義也有關系,唐朝亡國的經歷證明了這壹點。無論農民起義,割據,還是邊患,都與內亂有關,這是歷代改朝換代的經驗所證明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家政治大事雖大,但應該是民間的壹句俗話,蒼蠅不叮沒縫好的蛋。如果妳的皇帝好,國家機器本身沒有問題,運轉正常或者比較正常,那麽農民起義就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也不會動搖國家的根基;分離主義不會自然發生,發生了也很容易糾正。那種情況,正如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所以邊境的麻煩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因為妳強硬,我更強硬。妳可以搗亂,想毀滅我們的國家,但妳不能。其結果就好比漢武帝北伐匈奴,不僅把匈奴人趕到了漠北,還把他們趕到了歐洲,從而為漢朝迎來了壹個風平浪靜的邊境局面。其實四亂是從壹亂開始的。亂就是內亂,內亂最早起源於皇帝,要麽是因為他無能,要麽是昏庸,要麽是因為他自己就是暴君,要麽是因為他太年輕不能執政,要麽是因為他選錯了接班人。

采納它

  • 上一篇:浮遊植物的研究
  • 下一篇:毛裏塔尼亞:五分之壹的人是奴隸,為什麽沒有反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