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為什麽會嚇到科學家?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為什麽會嚇到科學家?

如果要得出壹個結論,那就是:當下的選擇可以改變過去,當下的選擇可以決定歷史。

這個推理過程有點燒腦。但這是幾十年前或者幾百年前的理論。所以現代人理解起來應該沒問題。如果妳還是聽不懂,只能說我說的不夠清楚。

必須明白的壹個問題是:光是波還是粒子?

楊氏雙縫實驗證明光是壹種波。第壹,麥克斯韋用方程求解電磁波;第三,發現電磁波的速度與光速相同;所以有理由推測光是電磁波。所以,光是壹種波。

理論上沒問題。但是這個理論需要被檢驗。物理不是數學,總有不合理的地方。奶牛和兔子跑得壹樣快。妳能說他是兔子嗎?所以需要測試證明牛人是兔子。至少妳要證明他有四條腿和壹條短尾巴。

1803年,英國人托馬斯?楊做了壹個著名的雙縫實驗。當時的實驗工具非常粗糙。光源是點燃的蠟燭,背後是快門,後面是屏幕。屏蔽板上有兩個缺口,蠟燭的光線只能通過這兩個缺口打到後屏。

然後,神奇的壹幕發生了。在屏幕上,形成明暗交替、圓形有序的條紋。這是什麽意思?這說明光以波的形式穿過兩個縫隙,然後兩組光波在屏幕上發生幹涉。當峰值相遇時,它們只是重疊,當峰值相遇時,它們只是抵消。

所以,光是壹種波,像水波壹樣。

普朗克到愛因斯坦證明了光是粒子黑體輻射中的黑體,即不反射光,只發出自己的光。像太陽、熾熱的老鐵、黑暗中的人體,都可以近似為黑體。黑體發出的光都是因為它的熱,這是熱輻射的壹種。

然而,問題出現了。在給定的溫度下,黑體發出的光的頻率形成了壹條無人能解釋的曲線。

妳把光看成電磁波,然後用統計力學去計算,但無論如何也解不出黑體發光的方程。

於是,普朗克出手了,他只看曲線,只用數學,只算出了壹個方程。但是,要滿足這個方程,有壹個前提,就是黑體發出的光必須是壹份。簡單來說,黑體輻射出來的光是連續的,不像波,而像子彈。

所以對黑體輻射的解釋是,黑體輻射的光是副本。

與此同時,物理學家發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當壹束光照射到金屬板時,金屬板會發射出電子。解釋很簡單。光是壹種電磁波。電磁波有能量。電磁波的能量推動電子,電子被撞飛。但問題是電子是怎麽跑的,和光的強度無關,只和光的顏色有關。在物理量上,與光的頻率有關。高頻的綠光和藍光,無論強度有多弱,都會把電子敲出來;無論低頻紅光的強度有多強,電子都不會被擊倒。

光是電磁波,電磁波的能量只與光的強度有關,與頻率無關。所以強度越高,能量越高,然後被撞出的電子就越多。但是電子能不能被敲出來,和光波的強度無關,只和光的頻率有關。所以電磁波不能解釋這個問題。

接下來妳知道,愛因斯坦做到了。

愛因斯坦認為不僅黑體輻射發出的光是副本,只要是光,都是副本。光不是連續波,而是由壹個個光子組成的。每個光子的能量是其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因此,頻率越高,能量越高。至於光波的強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光的頻率。如果頻率足夠,光子能量足夠,自然可以把電子敲出來。可以推斷,光是粒子,就像子彈壹樣。

什麽是光:波粒二象性。接下來我們必須要問:光是波動的還是粒子的?妳可以認為光子形成的光是波動的,就像水分子聚合的水壹樣;而單個光子是粒子,就像子彈壹樣。

但是楊氏雙縫實驗後來精確到單個電子的程度,但還是表現出了波的性質。

中間有各種實驗,也有各種理論推理,都被刷到壹邊去了。壹個叫德布羅意的物理學家提出了壹個洞見,就是電子和光子壹樣,有波動性,所有的物質都有波動性。妳之所以看不到物質的波動,是因為波動太小,觀察不到。例如,壹個質量為3公斤的球以每秒10米的速度運動。根據計算,它的波長是10的負35次方米。

所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961年,物理學家用單個電子做了楊氏雙縫實驗。實驗結果:即使妳壹次只發射壹個電子,積累的電子越多,屏幕上仍然會出現幹涉條紋。

如果電子是粒子,那麽屏幕背面應該像靶紙壹樣,不存在幹涉條紋的可能。所以,唯壹的解釋是,單個電子同時穿過兩個間隙:它在這裏和那裏。

妳在燒腦。但是,以上只需要記住壹個結論,即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然後,更多的燒腦問題和實驗出現了。

什麽時候是波,什麽時候是粒子?妳把壹個探測器放在楊氏雙縫實驗的屏幕後面,盯著單縫看,看光子是怎麽運動的。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麽?光子像子彈壹樣從壹個縫隙中射出,屏幕上沒有幹涉條紋,是粒子而不是波動。

如果實驗中沒有屏幕,用兩個探測器分別盯著兩個縫隙,然後光子要麽穿過這個縫隙,要麽穿過那個縫隙,光子的行為就是粒子。

如果在實驗中放置壹個屏幕,屏幕擋住了兩個探測器的視角,光子就會同時穿過兩個縫隙,然後在屏幕上形成幹涉條紋。

妳怎麽了?

當我這樣觀察時,妳的光子產生波動,在屏幕上形成幹涉條紋;我那樣觀察的時候,妳的光子是粒子,像子彈壹樣飛過。

換句話說,光子的行為是波動還是粒子,完全取決於我的觀察。波還是粒子,光子說:我能做,看妳喜不喜歡。妳在後面放壹個屏幕,然後我給妳波幹涉條紋;妳在我身上放壹個探測器,我會給妳粒子運動。

延遲選擇的猜想和實驗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物理學家惠勒提出了延遲實驗。簡單來說:壹開始不放屏幕就是盯著縫隙,相當於盯著光子怎麽運動;當妳的光子完全穿過雙縫後,突然把它放在屏幕上,看看是否還能波出幹涉條紋。

實驗很多,各種復雜的設計,先進的儀器都用上了,因為物理學家必須把光子折騰死。

太復雜的操作設計就不解釋了,大致步驟可以總結如下:

雙縫後面沒有屏,用探測器分別盯著兩條縫:這時候光子肯定會像子彈壹樣,要麽從這條縫,要麽從那條縫;

在這個過程中,光子表現為粒子;

光子像子彈壹樣穿過雙縫後,不能轉身也不能重新開始,然後突然把屏幕打開,看光子會在屏幕上留下什麽。

怎麽能讓光子覺得這麽尷尬?我應該表現為波動還是粒子?

光子不能轉身,不能重新開始,也不能流氓,所以只能像子彈壹樣射,屏幕就會像子彈壹樣。然而,不,屏幕上出現了幹涉條紋。

換句話說,光子同時穿過雙縫,產生波動。我們的觀察改變了光子的歷史軌跡。

用壹個通俗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老師點名,我壹定會去上課;老師不點名的時候,我壹定會上場;上課還是打球,取決於老師點名與否的信息。

壹開始老師說不點名,我就換上運動服去球場打球。突然,老師又點名了,可我已經穿著正裝坐在教室裏了。

在穿上正裝、去上課、穿上運動服、上場打球之前,會是哪段“歷史”,完全取決於現任老師現在要不要點名。

現在的選擇可以改變過去。

如果這個例子的時間尺度不夠大,那麽就用惠勒的想法:

壹個距離地球十億光年的星系,它的星光被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分裂成兩束,十億年後到達地球。引力透鏡相當於楊氏雙縫實驗中的雙縫。只是這個差距有點大。

如果我們單獨觀察壹束光,那麽它是單獨出現的,而且是以粒子的形式出現的。

如果在地球上設置壹個屏幕,那麽這兩束光就會合二為壹,以波動的形式出現。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行為可以決定光子在十億年前出發時的狀態,是波動的還是粒子的?

當下的選擇可以決定歷史。

不過,也沒必要太擔心。

首先,這僅僅停留在微觀粒子層面;其次,選擇只能決定光子是波還是粒子;第三,選擇不改變光的方向。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我們可能需要思考過去和未來,懷疑這是否是壹種幻覺。

如果宇宙不是完美的,它有bug,妳信嗎?雙縫幹涉實驗似乎壹步步發現了這個宇宙的“漏洞”。

雙縫幹涉實驗是什麽?當我們把壹塊石頭丟入水中時,水面會產生波紋。如果我們同時丟下兩塊石頭,兩個水波之間就會出現交叉幹涉條紋。這就是波可以互相幹涉的特性。

雙縫幹涉實驗中,在光源前放置壹個有兩個狹縫的不透明擋板,擋板後放置壹個可觀察的背景。當我們打開光源時,會在背景上看到明暗條紋,這是壹個簡單的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光是壹種波!因為光線通過兩個狹縫,只有波特有幹涉,所以對向波被抵消,對向波被增強,造成背景上明暗相間的條紋。(日常生活中的主動降噪耳機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用相反的聲波來抵消噪音。)

讓我們升級實驗,光源變得很小,背景換成了高靈敏度高分辨率的底片。打開光源後,壹開始我們看到無數隨機分布的小點,然後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明暗相間的條紋!升級實驗後,證明光是粒子,具有波的特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雖然雙縫幹涉實驗壹直被人稱道,但科學家們又將這個實驗升級了。把光源壹次變成壹個電子!電子要想通過這個擋板,只能隨機通過兩個縫隙。

我們知道,要想幹預,就必須要有對象。沒有對象我們怎麽會被幹擾?然而這壹次,實驗結果出錯了,即使單個電子隨機穿過兩個縫隙,最後還是形成了幹涉條紋。

這個結果震驚了科學界!為什麽單個電子可以自我幹涉?他還有另壹個二重身嗎?更奇怪的是,當我們觀察電子通過哪個間隙時,幹涉條紋消失了。當觀測被取消後,幹涉條紋又神奇地出現了!好像有壹雙眼睛在偷窺我們,只能給我們看到電子通過縫隙的路徑(粒子特征)或者電子的幹涉條紋(波動特征)!

雙縫幹涉的延遲選擇性量子擦除看到這裏,妳可能會覺得上面的實驗會有很多未知的漏洞。我們在觀察電子的時候,已經擾亂了電子的正常運動,引起了電子性質的變化,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找出這個因素。接下來,科學家們用更復雜精密的方法來做雙縫實驗。將壹個光子分離成壹對糾纏光子A和B(無論距離遠近,糾纏光子都可以相互影響)

AB做雙縫幹涉實驗(互不影響的環境),而B比A離感應屏更遠,所以A會比B先到達感應屏,當我們在實驗B中放壹個攝像頭觀察B通過雙縫的路徑時,實驗A的幹涉像就消失了。很明顯,糾纏的兩個光子相互作用,B得不到的波動性質A就無法得到。接下來我們通過技術手段擦除B獲得的路徑信息,然後幹涉條紋在A和B中都出現..這裏有兩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測得的光子路徑信息只是壹個“漏”。沒有主管的意識去檢查,幹涉條紋就會消失!抹掉這條路徑信息,幹涉條紋又會出現!

更詭異的是,當我們在實驗中從B開始設置路徑信息時,A已經到達感應屏並形成圖像了!這時B的路徑信息被擦除,已經“拍”在A傳感器屏幕上的圖像就會變成鬼魅般的幹涉條紋!

難以理解的“宇宙程序”很多人最初認為觀測光子路徑意味著人類意識介入實驗。但是,我們從上壹個實驗中知道,在延遲選擇實驗中,測得的路徑信息,不管妳看不看,都已經被宇宙程序確定是妳泄露了秘密!光子波動屬性是隱藏的!我們得不到幹涉圖像。如果我們抹去這個泄露的秘密,宇宙程序會立即修復光子的波動,讓我們得到幹涉圖像。沒想到,我們人類利用量子糾纏在實驗室鉆了個空子,這樣就可以在圖像形成後獲得路徑信息。然後我們選擇泄漏還是擦除,宇宙程序還是按照原來的指令執行。讓已經形成的像變回來(曾經不幹涉的光子,現在又幹涉了。這是繞路)?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發現了宇宙程序的壹個BUG,用我們現在的決定改變了過去!還是另有原因?我們所處的宇宙,壹個真實到看不到邊緣的世界,是壹個設定好的“程序”嗎?或者說宇宙,壹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是有壹些漏洞的。如果未來人類利用這些漏洞,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麽樣子?

很多人聽到雙縫幹涉實驗後會覺得“奧秘既神秘”,於是就有了“量子力學”。其實量子力學是人類理解宇宙底層邏輯的敲門磚,雙縫幹涉實驗是量子力學核心的體現。我來說說雙縫幹涉實驗有多“詭異”。它揭示了宇宙中的哪些核心?

薛定諤的貓,上帝擲骰子,平行宇宙從何而來?因為量子太抽象,我們把量子現象轉移到薛定諤的貓,然後再回到雙縫幹涉實驗,就很好理解了。這是薛定諤理解量子力學的壹個很好的例子。

換句話說,在壹個封閉的盒子裏有壹只貓,然後在毒瓶上接上壹個量子裝置。貓的生死取決於量子特性。如果量子衰變,貓就死了,反之亦然。換句話說,壹只貓的生死間接說明了量子的本質。實驗的問題是貓最後是死是活。

各路大腕紛紛發表看法,主流觀點有三個:

波爾,哥本哈根學派:這是壹只量子貓。它在盒子裏的概率是100%是活的,100%是死的。兩種狀態同時存在,疊加在壹起。打開盒子的壹瞬間,貓的生死就會顯示出來,生死的結果是隨機的。

愛因斯坦和薛定諤:貓50%死,50%活。在我們打開盒子之前,它是死是活。當我們打開盒子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結果,而不是誘導的結果。

愛因斯坦:玻爾,妳是說妳打開盒子的時候,上帝發現有人要來看結果,就趕緊搖號決定貓的生死?

波爾:別管上帝能做什麽!

休·埃弗雷特:安靜,安靜,我還沒說呢!首先我同意玻爾的疊加態,但是100%+100%=200%應該是開箱前後守恒的,所以我認為如果貓在開箱時死亡,那麽活著的貓應該存在於另壹個世界——平行宇宙。

愛因斯坦、薛定諤、玻爾:妳們太厲害了,我們不知道怎麽證明妳們說的是錯的!

故事先到了。看得懂不重要。先說結果:玻爾是對的!平行宇宙無法證明,但充其量是個假設。這個故事中有幾個要點:

1.貓是死是活——疊加態

2.打開盒子意味著觀察,觀察會讓疊加態隨機坍縮成單壹態。(神搖號!)

3.前兩點,打開前後,也暗示了波粒二象性。(以後再說)

什麽是光?——雙縫幹涉的“怪異”接下來,我們來看雙縫幹涉。這件事要從牛頓說起,源於壹個看似簡單卻無人能答的問題——光是什麽?

圖:牛頓棱鏡實驗

牛頓作為當代學者,對光學做出了很多貢獻。例如,他做了棱鏡實驗,在這個實驗中,陽光是各種光的混合。他認為光可以被反射和折射,它的軌跡會發生變化,就像乒乓球扔在墻上會反彈回來壹樣,所以它的最小單位應該是粒子。

在19世紀,托馬斯·楊反駁了牛頓。他只做了壹件事,讓壹束光穿過兩個小狹縫,後面有壹個感應屏。根據牛頓的說法,這個實驗的結果應該是兩條條紋,如下所示:

事實上,已經出現了以下結果:

所以老陽說光就像下面的水波,但實際上是海浪:

穿過縫隙的光波變成了兩波,兩波相互幹涉,出現了和水壹樣的現象,於是在屏幕上顯示出幹涉條紋。

這就是雙縫幹涉實驗,但奇怪的是量子力學的雙縫幹涉實驗。

好景不長。借助黑體輻射實驗,普朗克發現光能是不連續的,愛因斯坦發現光電效應,即光與原子相互作用時,以粒子的形式交換能量。於是大家重新審視雙縫實驗,升級。

既然光是壹粒壹粒的,那麽當我們讓光子通過雙縫時會發生什麽?(實際實驗用的是電子,道理是壹樣的。)

大佬們迅速按照兩個狹縫像機關槍壹樣發射出穿梭電子,顯示屏上隨機出現大量粒子,但從遠處看,這些粒子也形成了幹涉條紋。既然是粒子,為什麽會幹涉?

所以有人認為很多電子擠在壹起,所以有幹涉,有點像兒童樂園裏的海洋球。當妳跳進去的時候,海洋球會像波浪壹樣散開,雖然是粒子,但也會產生幹擾。但這真的是全部嗎?

圖:實驗結果

科學家又做了壹次實驗,改成了“手槍式”發射。壹個電子被砰的壹聲擊中,電子到達感應屏,然後再打壹槍,防止了兩個電子在運動中互相幹擾。然而,科學家們感到困惑。無論妳打字快還是慢,結果都是壹樣的。屏幕還是會有波動,而且會有新的幹涉條紋而不是兩條條紋!也就是說單個電子幹擾了,那麽幹擾了誰呢?就兩條縫,它只能選擇壹條通過,另壹條縫沒有電子出來。它能幹涉到哪裏?

為了解決問題,大佬們在實驗中安裝了壹個光電探測器來“看”它,看看電子是如何幹涉的!人們發現電子在感應屏上誠實地形成了兩條條紋。大家:天啊,告訴我發生了什麽!

上面的故事已經給出了答案:波粒二象性首先用不可靠的平行宇宙理論解釋:妳不看的時候,電子穿過縫A,然後穿過縫B,然後幹涉。妳可以理解為量子裏有個二重身。如果妳看著它,宇宙就會分裂。如果電子通過A槽進入,那麽平行宇宙中的電子就會通過B槽進入。是我們的探測造成了宇宙的分裂,使得兩個宇宙中的電子無法幹涉。

玻爾的解釋:前半段和平行宇宙壹樣,電子處於疊加態,是波動態,但是妳看著看著,就隨機坍縮成粒子態了。

愛因斯坦:我解釋不了!壹定有我們還沒弄清楚的事情。反正上帝是不會搖號的。

圖:我們的印象中,原子中的電子是這樣的。

圖:其實就是這樣,所以也叫電子雲,有概率,有波動。

從目前的科研成果來看,玻爾是對的。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這是量子力學的核心。電子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性質。

當它沒有坍縮成粒子時,雖然它也是作為單個粒子發射的,但波的性質也在起作用。當妳發射單個電子時,類似於發射水波。當妳發射壹束電子的時候,妳其實是在發射壹束波,這些波會根據幹涉結果顯示在感應屏上。當妳檢測到壹個電子時,它會坍縮成單個粒子的性質,於是壹束電子被打出來,沒有幹擾,只出現兩條條紋。

如果妳不了解量子的本質,妳會覺得我不看幹涉條紋,但我不幹涉。好像有點“嚇人”。自然明白量子力學是人類發現宇宙的最低邏輯。它可以解釋宇宙的起源,從宇宙的構成到構成宇宙最小結構的粒子的形成。

  • 上一篇:如何控制VRay曝光?曝光控制課程
  • 下一篇:有哪些愛國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