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意境理論的形成與意境的界定

意境理論的形成與意境的界定

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首次用“境界”這壹概念來評價嵇康、阮籍的詩歌,認為他們的詩歌“意義模糊”,並提出了“強調文外主題”、“包裹余味”等重要問題,可視為文學意境理論的萌芽。盛唐以後,意境開始得到充分的表現。相傳“意境”這壹概念甚至直接出現在王昌齡的詩歌中。但他當時的意思只是詩歌三大境界之壹:

詩歌有三種境界。壹個是物的境界。如果妳想做壹首山水詩,張權石雲峰的風景美極了,神仙在心中,神仙在環境中。他們把環境放在心裏看,放在手心裏,然後用思想去理解環境的形象,所以是類似的。第二,情況。娛樂圈的煩惱和委屈都在身上,然後想壹想,得到自己的感受。第三,意境。如果妳心裏也想壹想,妳就會得到。

這篇文章從詩歌創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創造的三個層次,認為要寫好“物態境界”,必須身心入境,只有深入了解石泉雲峰“極美極麗”的神韻,才能逼真地表現出來;描寫“情境”需要作者設身處地去體會生活的娛樂憂慮。有了這種情感體驗,他就能馳騁想象,深刻表現出來。對於“意境”,作者必須發自內心,得自內心,有真誠的人格,有真實的發現,“意境”才能真正動人。

他還論述了意與景的關系,提出“詩總是言意的,卻是不清無味的;總是談論風景,也是無味的;東西壹定是既好又好的。“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見解。繼王昌齡之後,詩人皎然進壹步推進了意境的研究,提出了“境界無止境”、“文外有旨”、“取境”等重要命題。中唐以後,劉禹錫提出了“境生於象外”的觀點,晚唐司空圖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意”、“味外之意”的觀點,進壹步拓展了意境理論的研究領域。後來對意境理論的研究可以說是壹代壹代的深入。嚴羽的“異材”、“異趣”說進壹步規範了意境理論的範圍;魯世勇,阿明王朝的人,註重意境的韻味。阿清王夫之深入探討了情與景的關系。最後王國維總是成功了。他指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就自成壹格,有自己的名句。“值得註意的是,意境理論在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和變化,尤其是南宋以後“境界”的概念夾雜其中,使其內容變得極其復雜。意境幾乎成了壹個包羅萬象的綜合概念,可以各種方式引申。理論發展的教訓告訴我們,當壹個概念被推廣到壹切時,它就失去了理論意義。

因此,我們主張以意境的基本含義為標準來界定意境的內涵,使意境作為壹個單純的概念進入現代文藝,並由直觀範疇轉化為現代意義上的理性範疇,以利於其應用。而它的許多其他含義,則被賦予了壹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境界”來承載,以此來區分“意境”與“境界”的區別,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恰當地定義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充滿情景性、現實性和生命力的,具有無限魅力的詩意空間。如果說典型意象是單壹意象,那麽意境就是由若幹意象組合而成的意象系統,是文學意象作為整體意象出現的高級形式。

  • 上一篇:比較是歷史的學習和研究。
  • 下一篇: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所轄院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