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看待壹次追隨紅色足跡、激發革命精神的旅行?

如何看待壹次追隨紅色足跡、激發革命精神的旅行?

革命老區沂蒙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成為今天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7月1日,裴紅副校長帶領教研員到沂蒙革命老區開展以“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為主題的體驗式現場教學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壹天,但很多老師都說自己的內心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凈化,精神得到了升華。這是壹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旅,感人至深,收獲頗豐。

首先,紀念館再現了驚心動魄的孟良崮戰役。

早上6點,我們的車踏上了前往革命老區的旅程。昨晚的雨沒有下,所以早上停了壹會兒又下雨了。伴隨著窗外的雨聲,車內傳來了熱烈的交談聲,因為老師們上課忙了很久,沒有這樣在壹起過。

從地圖上看,魏和易比鄰而居。然而,旅行實際上需要五個多小時。大約11到達蒙陰縣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該博物館於2007年新落成,以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整個造型是兩面紅色的三角形戰旗,組成孟良崮大古頂的山形,高19.47m,象征孟良戰役發生在1947年。走進紀念館,只見粗糙的紅色外墻上嵌著成千上萬顆子彈。這顆子彈似乎在講述63年前那場慘烈的戰爭。

走進博物館,圖片、珍貴的物品、雕塑,在講解員動情的講解下,仿佛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1947年4月,蔣介石對我解放區全面進攻受挫,轉而對陜北、山東兩個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解放軍著名將領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十個縱隊和大批地方武裝。以壓倒性的精神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經過13年5月至16年5月的浴血奮戰,被稱為“王牌師”的國民黨整編師3萬余人全軍覆沒於山區,師長張也被擊斃。這就是著名的。這場戰役扭轉了當時華東的戰局,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對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走向勝利。

雨還在下,講解員把我們帶到了紀念館後面的山坡上。只見山坡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墳墓,黑色的大理石底座,上面刻著銀色的五星。據解說員介紹,在那場戰役中,5000多名英雄埋葬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犧牲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二十歲!多麽生動的生活啊!按常理來說,他們的人生似乎沒來得及展開,但他們用最短的生命,用壹腔熱血,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綻放出耀眼的火花。

墓前靜謐細雨,訴說壹段歷史,感受壹種品質,傳承壹種精神。烈士們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的品質,犧牲生命的精神,難道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和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不需要嗎?

二、重溫小山村感人的軍民魚水情

午飯後,我們驅車前往沂南紅姐革命紀念館。窗外的雨還在飄動,放眼望去,山巒連綿,梯田盤繞。雨後,幼苗正在綻放自己的綠葉,耳邊不自覺地回響起“青山環抱,白雲繞山。”壹曲梯田海浪的經典旋律,壹陣陣歌聲隨風傳播。

經過近壹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紅嫂革命紀念館所在的沂南縣馬牧池鄉長山村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南縣委黨校現場授課老師告訴我們:馬牧池鄉是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數十萬軍民在這裏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解放戰爭時期,他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紀念館所在的常山莊村,不僅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還保持著戰爭年代的歷史風貌。特別是隨著電影《沂蒙六姐妹》和電視劇《沂蒙》等多部電視劇的播出,這個生於內室、無人知曉的偏僻小山村,已經變成了沂蒙山的好萊塢。2010以來,沂南縣以整個長山村為展示場地,以沂蒙紅色姐妹群為展示主題,整合沂蒙紅色資源,開辟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現已成為我省黨員幹部鍛煉黨性的重要現場教學基地之壹。

細雨中,在現場支教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壹條石頭胡同走進了這個曾經經歷過炮火的小山村,見證了沂蒙人民的英勇支援,書寫了沂蒙軍民的魚水情緣。沿著蜿蜒曲折的小巷,兩旁石頭砌成、茅草屋頂的老房子訴說著壹個百年老村的歷史滄桑。

當我們走進壹個農家小院時,壹個年輕女子壹手抱著傷員,壹手用牛奶掀開裙子的銅像,深深震撼著每壹位參觀者。這是“紅嫂”明德英用奶救傷員的真實故事。明德營壹個普通的沂蒙女人,1941年冬天,大批日偽軍包圍了沂南馬牧池村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壹個小戰士在突圍中受了重傷,被明德英機智救下。搜敵離開時,小傷員因為失血過多,處於缺水休克狀態。在周圍沒有水的情況下,正在哺乳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下了傷員。後來她和老公悉心照料了十多天,終於讓它們康復歸隊。

1961年,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用牛奶救死扶傷的真實故事寫成短篇小說《紅姐》,後被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姐》,搬上京城舞臺。從此,“沂蒙紅姐”作為壹個具有地理地標特征的名字而聞名於世。明德英作為“沂蒙紅嫂”的原型,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前國防部長遲浩田將軍看望她時題詞:“蒙山高,沂水長,是個好紅嫂,永誌不忘。”

走進草堂,幾個老奶奶正盤腿坐在墻上展板的壹個舊磨上,興致勃勃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她們是革命戰爭時期老沂蒙地區湧現出來的女英雄。在那戰火紛飛的歲月裏,他們起早貪黑,為部隊做煎餅、做制服、做鞋子,用壹雙小腳丫,在崎嶇的山路上擡擔架、救傷員、推板車、送口糧。那時候他們才20歲左右。面對國家和民族的災難,他們毫不猶豫,沖破世俗,勇敢承擔責任。眼前的照片是他們晚年拍的。歲月在這些長女和少婦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我們仍能從他們淡然的笑容中讀出老人的從容、堅韌和剛毅。面對如此偉大的女性,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現場授課老師帶我們走進另壹個小院的小屋,壹幅《火線之橋》的油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幅油畫的主角是以李桂芳為首的32位女性。1947孟良崮戰役打響後,壹支部隊需要快速渡過汶河。當時河上沒有橋,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都上了戰場,只有婦女在家。"橋沒有腿,橋面也沒有門板."當時,來自李桂芳組織村的32名婦女,當時是艾山農村婦女救援組織的主席,他們拆掉了自己的門板,在冰冷的河中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橋墩,架起了壹座“火線橋”。等主力過去,這幾個在河裏站了近壹個小時的妹子就癱在了沙灘上。他們有的懷孕了,有的終身殘疾。講到這裏,老師哽咽了,我們很多同誌也熱淚盈眶。

蜿蜒的石頭小巷與小農舍相連。每個小屋裏的展板和圖片都記錄著當時沂蒙女兒對黨和人民軍隊的大愛:用六歲女兒給戰士換口糧的大嫂,用公雞拜天下照顧公婆讓未婚夫上前線的新娘,還有壹個永遠的新娘,因為她從沒指望新郎進家門...

最後,我們沐浴著細雨,來到了村裏的大舞臺。偉大的沂蒙母親王環宇的孫女於愛梅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回憶了祖母王環宇和母親張淑珍的英雄事跡。

於老師說,王奶奶出生在壹個貧苦的農民家裏,因為是女孩,直到結婚才有了自己的名字。19歲嫁於馬牧池鄉董辛莊,兩姓在壹起,稱王禹。

抗戰爆發後,奶奶性格直爽,能力強,思想先進,逐漸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抗日積極分子。當妳入黨時,妳需要壹個名字。當時壹個幹部說,妳既然是余家用兩鬥小米買的,就請王換成余吧。500多歲的奶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 *生產黨,有了自己的名字。很快,她當選為村婦救會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

當時,面對日寇的瘋狂掃蕩,八路軍魯支第壹縱隊司令員許到達東辛莊。由於戰爭的艱苦,部隊幹部的孩子都很瘦,於是奶奶向許建議:“這樣下去,我們得給孩子找個奶媽。這樣既能照顧好孩子,又能在他們打架時掩護他們。”

於是,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奶奶帶著我姨和我姨成立了戰時軍事機關托兒所。第壹批轉來27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幾天前剛出生。那時候大人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餵孩子。許多孩子健康狀況不佳。奶奶和我媽挨家挨戶打聽誰家的孩子死得早,就動員他們不要回奶,把需要母乳餵養的孩子送去養。當時我媽和阿姨也在哺乳期,要壹邊照顧這些孩子,壹邊撫養自己的孩子。沒有足夠的牛奶吃。奶奶對他們說:“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我們的孩子吃粗糧。把牛奶留給這些孩子吧。”從1939年秋到1942年底,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們在奶奶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長,而奶奶有四個孫子相繼去世。其中大哥當時七歲,已經成為大人的小幫手。有壹次,為了躲避敵人的“掃蕩”,他淋了雨,嚇壞了。他開始發高燒。因為大人忙,沒人照顧他,結果變成肺炎,過早去世。

無私的愛帶來無盡的感情。建國後,壹個當年喝沂蒙母親奶的“孩子”,在她面前跪不起。母親的哭聲和思鄉的淚水灑在那些年養育他們的故土上。

於老師的故事就像沂蒙山壹樣簡單,但其中蘊含的無私大愛卻感動了現場的每壹位觀眾。要不是和同事在壹起,我早就淚流滿面了。

這是沂蒙紅嫂,這是沂蒙媽媽。在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女性身上,凸顯了沂蒙人民熱愛黨和軍隊的深厚感情,以及人性的善與美!

第三,說說回來路上的所見所聞。

被雨水淋濕的我們登上了返程的大巴。壹天的學習考察雖然短暫,但對心靈的震撼讓每壹位同誌都感觸良多,收獲良多。大家感嘆地說:這次黨性教育活動真的很受啟發,很受教育,很高興妳來了。

這是壹片英雄輩出的土地,這是壹片感情濃烈的熱土。追憶往昔,巍峨的沂蒙山是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的豐碑,澎湃的沂河水訴說著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放眼今天,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千千億萬沂蒙兒女在中國* * *產黨領導下創造的“愛黨愛軍、開拓進取、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將永遠留在人間。這種精神既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也是老壹輩傳遞給新壹代的精神火炬,是壹個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

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增強黨性修養,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加強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以實際行動為黨的幹部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 上一篇:關於原房屋的加層改造?
  • 下一篇:2008年江蘇高考高職壹、二批分數線是多少?謝謝妳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