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林伯中的藝術人生

林伯中的藝術人生

“老竹兩桿,不知多年寒;這樣妳就可以直上雲霄,仰面朝天了。”這是我國著名文物專家、書法家、國家書畫鑒定專家徐世橋先生贈送給被譽為“南洋體第壹書”的林伯中先生的壹幅畫中的題詞。老徐的詩以竹子為喻,深情地歌頌了他的高尚品格、書法和逆境中不畏強權的冷血性格,歌頌了他童真的老而彌堅、甘於為人民事業奉獻的精神。

壹個

林伯忠,1907,山東莒縣店子鄉王家莊村人。豐富的家庭背景和濃郁的書香氛圍,讓他從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六歲時,家人送他到光緒年間的舉人王私塾讀書,奠定了紮實的國學基礎。尤其讓林伯中感興趣的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取得巨大成就的皇帝、大臣和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東晉郎通人王羲之和唐代蘭陵世家出身的顏真卿給他的印象最深。他在臨摹他們書法帖的同時,也詳細了解了他們高尚的品格和淵博的學識,這對當時中國社會大變革時代的林伯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他對蒼勁有力的書法產生了興趣。據另壹位莒縣名人、南朝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介紹,他在《文心雕龍》中主張“風骨”和“文采”說。在學書的過程中,他堅持學習,早上伏案工作,深入學習,領悟顏體書法的真諦。正是這種對書法的癡迷,讓他在18歲以優異的成績從山東省五中畢業時,成為了著名的青年書法家。更重要的是,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林伯中逐漸成長為壹個關心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進步青年。

進入社會後,雖然按照父母的安排,先來到青島從事商業活動,但他仍然利用業余時間向當地書法家學習和學習書法技藝,並關註時局的變化。他非常支持孫中山聯俄的政治主張。他認為中國* * *產黨和孫中山領導的改組後的國民黨聯合起來打天下,很快就能壹掃中國軍閥混戰、百姓生活貧困的局面。由此,他羨慕那些南下廣州考上黃埔軍校的人,認為這是有誌青年實現報國願望最直接的途徑。然而,他出身的農業家庭強烈反對他參軍。為了不讓他接觸青島的革命派,反而把他發配到了北京,每天帶著沈重的商業事務在商界打拼。當他準備瞞著家人拿著做生意賺來的錢,準備南下投奔節節勝利的北閥軍時。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針對* * *生產者的“四·壹二”反革命大屠殺。當時白色恐怖籠罩全國,* * *生產者領導的革命在血戰中被迫轉入地下。這讓林伯中陷入了極度的困惑。當年,他對商業不感興趣,也不與北京的商界人士交往。他只是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蘸著濃濃的墨汁,壹遍又壹遍地用蒼勁的面容寫著嶽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倚欄而立……”

也正是在這種既憤怒又無奈的心情下,他開始去榮寶齋和北京琉璃廠的字畫攤驅散自己的郁悶,在那裏他找到了很多自己仰慕已久的明清書畫真跡,買了幾十幅名家名作回到自己的公寓,試圖在每天大街上犀利的警車裏聚集自己的思緒。在欣賞古代書畫的同時,深受教育和啟發。他從柳永、鄭燮、曾國藩、何的書裏讀到剛柔並濟、剛健開合的渾厚神韻,從翁方綱、康有為、梁啟超、於右任的書裏讀到尖筆透紙的進取精神。這種魅力和精神讓他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就是壹部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反動的鬥爭史。正是在這場鬥爭中,上演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劇,鑄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種文化的生命力是任何反動勢力都無法扼殺的。事實上,當時的中國* * *生產者並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所嚇倒。他們擦了擦血,埋了同伴的屍體,又投入了新的戰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裏面出政權”。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秋收起義和朱德、周恩來發動的“八壹”南昌起義在井岡山會師後,中國革命達到了新的高潮。雖然遠在北京的林伯中並不知道這些巨變的細節,但他內心對光明的渴望已經讓他覺得,中國的希望在中國的* * *生產者身上,他應該為此做點什麽。他振作起來,擴大自己公司在南京、上海的業務規模,盡力從事布匹、醫藥、糧鹽等業務,並以低價轉賣給那些從“封鎖區”趕來的友好、公平的“買賣雙方”。為此,他的店鋪和倉庫曾多次被當局詢問和檢查,但都被他巧妙地掩蓋起來,仍在秘密從事這種“生意”。

也是在北京、上海、南京的不斷接觸中,他與那裏的幾位書畫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經他們介紹,他收藏了幾十件明清、民國時期的書畫真跡。

Xi事變後,林伯仲利用經商之便多次回到家鄉莒縣。從家鄉抗日軍民的熱情和決心,從當地抗日軍政領導人的坦誠和智慧,他更加堅信只有中國* * *產黨才能救中國。1947年,在中國兩大命運決戰的關鍵時刻,為了保護林家在南京和上海的商業資產,防止被“政府”以“軍需”的名義征用,林伯仲毅然舉家遷往南京,並以資產法人和全權代表的身份與“當局”據理力爭,終於使林家三代苦心經營的上海和南京的商業資產在南京解放後全部歸還。抗美援朝期間,他向中國人民誌願軍捐贈了大量物資,後又率先加入我黨倡導的公私合營。新的人民政權多次表揚和鼓勵林伯中的愛國熱情和進步行為,任命他為南京白下區副食品公司總會計師。最後,他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氣,作為人民的壹員,開始以正直的方式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從1925我離開中學,到1949南京解放,經過24年的奮鬥和等待,公公終於在新中國燦爛的陽光下迎來了自己的新生活。他有幸身處江南文化腹地,開始勤儉持家,同時在更廣闊的天地裏編織自己的書畫夢。他利用業余時間和出差的機會,拜訪上海和南京以及江南其他省份的著名書畫家,經常和他們壹起唱歌切磋技藝。他還到上海站在市政府門前,默默念著武中奇先生題寫的“上海人民政府”的牌子。他認為吳先生的書法蒼勁有力,顯示了吳先生深厚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力。不久後,他所崇敬的吳先生調任江蘇,先任南京市文管會理事,後任省畫院院長、省書法協會主席。就在林伯中期待與吳先生見面的時候,在壹次展覽上,他的壹副書法作品被吳先生反復稱贊,並與在場的林伯中進行了壹次深度交談。他們兩個覺得已經相識很久了。他們從漢魏聊到唐宋,再聊到明清,細數歷代著名書法家的長處,再聊到振興繁榮江蘇書法藝術的思路和計劃,從此兩人經常和南京的幾位著名書畫家聚在壹起。林伯仲對這些生活在江南的才子們深厚的學術造詣深表欽佩,而這些江南才子們也很高興能遇到這位來自書聖之鄉的精通書法的書法家。

在林伯中會見的書畫家中,有壹位來自黃埔的老人、著名畫家董波先生。董老19歲考上黃埔軍校。他在抗日戰爭隨軍期間,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風土人情,極大地豐富了日後的繪畫創作,被譽為“大隱江南”。在他們的交往中,林伯中從對這位才華橫溢的黃埔人的敬佩,變成了知心朋友。林伯中與許世橋先生的交往始於上世紀50年代。作為的專業人士,徐先生也非常喜歡書法和繪畫,經常參加相關的展覽活動,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尤其是徐老師,總是對林伯中書中彌漫的那種溫婉蒼勁的氣勢給予熱情的贊美。對於比自己大九歲的林散之先生,林伯中尤其欽佩和尊敬。壹方面他是林家的後代,更重要的是他真誠待人的高尚品格深深感染了林伯中,他在學術和技術方面的影響和啟迪對林伯中書法作品藝術含量的進壹步提高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朱雀橋野草,武夷胡同口夕陽斜;舊社會,王謝唐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與這些江南才子頻繁交往的日子裏,林伯仲每次走到秦淮河邊的朱雀橋和五壹巷,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唐代劉禹錫的這首充滿感嘆的詩。東晉王氏家族從蘭陵遷到金陵後,曾經在這裏創造了輝煌的霸業,可惜這壹切都被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裏。但是從王的家鄉搬到南方的林伯中是幸運的。他不僅繼承了王家的傳統書法藝術,而且從江南才子和青山綠水的燦爛語境中汲取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營養,極大地提高了他富有齊魯風格的書法水平。由此,他的書法作品壹次次出現在金陵的各種展覽和公益活動中,林伯中的名字也在金陵的文化藝術界廣為流傳。

然而,就在年近花甲的林伯中即將在書法領域大顯身手的時候,文革的狂浪呼嘯如天,壹夜之間壹切都變了。他被指責為地主資本家和反動學術權威,屢遭鬥爭和批判。然後他去物業,把他多年的書籍、拓片、名人字畫都搜刮壹空。接下來,他家被遷回山東。

面對這場噩夢般的突變,林伯中陷入了極度的迷茫和猶豫。但當他和家人再次住進莒縣老家的土房時,心裏踏實多了。他在青年時代離開家鄉,已經40多年了。這期間,他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家鄉的山山水水,想念養育他的鄉親們。現在東奔西跑的林伯中,已經回到了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沂蒙山區,回到了鄉親們身邊。壹種溫暖而親切的感覺圍繞著他的心。他想在有生之年從零開始,讓村裏人知道他是沂蒙山區長大的人。他買了幾個筆記本,恭恭敬敬地用小字寫了毛主席詩詞,分發給孩子們,領著他們壹遍又壹遍地讀,直到他們都能背出來。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愛的同時,也被詩詞中那種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和昂揚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他緊繃的心得到了釋放,緊皺的雙眉舒展開來。他開始思考村民的生產生活。他利用自己在企業管理和會計方面的專長,為生產隊和村民發展副業出謀劃策。他幫助村民精耕細作,生產更多的糧食。每年春節,他都會在大多數村子裏寫春聯。他變成了壹個受歡迎的親密的人,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還利用農閑時間潛心研究書法理論,從臨猗圖書館借來《唐代孫書譜》仔細研讀。他參觀了王羲之的故鄉和他寫作的鵝池,顏氏家族的舊居和劉勰著書的古寺,以感受先賢文化的遺產。結果縣裏、地區甚至省裏都已經知道,莒縣回來了壹個字寫得漂亮的書法家,已經邀請他參加當地的書法活動。

但命運之神註定,這個當年背井離鄉的人,將在再次離開的過程中度過晚年和余生,而他這個蘭陵才子,將在金陵書法家的位置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70年代末的壹天,他帶著上級平反的通知回到南京,置身於金陵書畫界他熟悉又時時牽掛的人中間,與高大矯健的武中奇先生緊緊握著手,聽著林散之老人涓涓細流般的話語。更讓他激動的是,已經當上江蘇省文史官員的黃浦老人董伯公和全國著名文物書畫專家徐士橋先生壹見如故。畫面上,兩株竹子側身而出,高大健壯,骨骼結實,品質溫潤,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董伯公的山水畫重點表現的是山中壹條蜿蜒的路和山腳下兩個相依的登山者。路的頂端是高聳的山門,寺廟的屋檐在霧中若隱若現。同為“江南第壹竹”的董伯公、徐先生,將自己的《墨寶》贈給了被譽為“江南書畫第壹書”的林伯中。他們在對林伯中的遭遇表示同情,對他在逆境中保持冷靜的能力表示欽佩的同時,也展現了金陵書畫界“江南三壹”的深厚情誼和他們的氣度與高尚風範。當大家再次看到林伯中的書法作品時,更加驚訝。他們齊聲稱贊他的書越來越老,越來越成熟,稱贊歷經艱難曲折的蘭陵才子,稱贊他的書突然引人註目,令金陵書壇刮目相看,令老友欣喜,令新知贊嘆。

至今讓他心裏隱隱作痛的是,文革時期被沒收的古籍、碑刻、字畫,只歸還了十幾件。這些他日日夜夜與之相伴的文化瑰寶,已經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它們被沒收後,他希望這些珍寶由專業的文化和文化機構保管和收藏。不幸的是,這些寶藏大多已經消失,更多的人再也看不到它們的真實內容。在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強勁東風下,壹派繁花似錦的春天正在他面前展開。他,林伯中,要看得遠壹點,走完有生之年最後的浪漫。

1980年4月,林伯中被選為代表,光榮出席江蘇省第四次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當他胸前掛著鮮紅的徽章走進會場時,他驚喜地看到他的老朋友武中奇先生、林散之先生、許世橋先生和董波先生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會議。歷經十年浩劫,他們終於聚集在全省文化藝術界的最高議事樓。大家都感慨萬千,覺得彼此有千言萬語可以傾訴。他們特別幸運,能夠參與到重啟全省文化藝術歷史航船的盛大儀式中,也更加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於是,大家踴躍獻計獻策,各抒己見。為發展和繁榮江蘇文化藝術事業提出了壹個又壹個好建議,林伯中關於搶救、維護和保護“文革”中遭到破壞的文化遺產的建議,尤其受到與會代表和省委領導的重視。省委書記劉林、南京軍區政委杜平也在會上與林伯中親切交談,要求有關部門認真落實他的建議。林伯中當選為會議期間成立的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大家期待他為發展和振興江蘇書法藝術發揮更大的作用。同年秋,林伯中、吳老等壹大批書畫界的老人們應邀出席了由江蘇省文化廳、省文聯、省美協、書協聯合舉辦的全省美術書法、金石工作者座談會。會上,林伯中對江蘇的傳統優勢和任務提出了很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贊賞。接著,他的作品被推薦參加文革後全國書協在廬山舉辦的首屆書法展,獲壹等獎,被接納為全國書協會員。獲獎的消息傳來,林伯中的許多新老朋友紛紛向他表示祝賀。吳老動情地說,龔琳作品獲獎,標誌著他以百折不撓的努力在全國書法界贏得了應有的地位,標誌著他的書法作品走出了江蘇,走向了全國。更可喜的是,在隨後的日子裏,他的書法作品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

1982年初,中日兩國有關部門達成協議,在日本東京舉辦中日書法交流展,中方展覽主辦方特別邀請林伯中書法作品參展。在展覽上,他的書中反映的中國文化的深刻魅力和莊嚴氣度贏得了兩國觀眾的贊賞。於是,在當年165438+10月期間,日本東海書畫院和三重縣日中友好協會邀請林伯仲訪日。為此,江蘇省組成了由林伯中參加的書法代表團,對日本進行了交流訪問。通過參觀和展覽,人們直接感受到了林伯中書籍的真實性,他的風度和高貴的外貌受到人們的廣泛欣賞和欽佩。

現在讓我們來欣賞林伯中的書法作品。他的顏體書法風格是從循規蹈矩開始的,然後按照“化古為我,書為神”的古訓,融秦漢魏晉之長,改變了傳統的書法風格,呈現出剛柔相濟的凝重風格。許世橋先生說:林公樞如其人,其書樸質忠厚;其性篤定,其書蒼勁;他的知識面很廣,他的書蒼白而濕潤。可見,在筆法上,林伯仲特別註重腕力的作用,用篆筆的氣息貫穿其中。他的筆觸新穎而富有節奏感。那就像用圓錐畫沙子,像印印泥的筆畫形式,用筆表現出沈重感和力量感。其橫輕豎重,橫細豎粗的筆法,在筆畫渾圓有力,筋骨蘊含的同時,也給人以深刻的解脫感。他的書法在結構上平、寬、對稱,使每壹個字都以正面的形象示人,表現出飽滿莊重的氣度。有些作品也像壹把張力極強的滿弓。在水墨畫中,他十分重視顏的筆墨與光澤相結合、“不作巧工,不求阿諛”、“拙拙難獨”的特點,使他的作品呈現出古樸豪邁的精神風貌和剛健有力的風格。從他的字跡來看,如果妳看壹個站在寺廟之上的賢良君子,妳就有壹種威嚴端莊的氣息。

林伯中的書風蒼勁凝重,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贊揚,受到了許多單位和地方的追捧,但也引起了壹個特殊領域的關註:1977年,首都北京在籌建毛主席紀念堂時,為了通過包括書法在內的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和表達人民群眾對這位偉大領袖的無限熱愛和懷念,成立了書法藝術指導委員會。籌備部通過各種渠道得知林伯中寫了壹本很漂亮的書,當即邀請他擔任指導委員,並取得了他的書的復印件,長期收藏,陳列在毛主席紀念堂。1982年,南京中山陵改擴建工程指揮部邀請他擔任該工程書法藝術總監,請他撰寫並出版《陵上筆記》。然後和吳老壹起應邀為雨花臺烈士陵園創作大型書法作品,在公園貴賓室收藏發放。江蘇修復文革中被毀的民國老人墓地時,林伯中應邀為原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主席、駐在國四大書法家之首譚先生的墓碑作畫。

是的,林伯中嘔心瀝血寫的這些書,這些書中呈現的蒼勁肅穆的書風,最能代表人們對這些逝者的深情,也最能代表這些逝者無愧於後人行為楷模的風範。而當這位壹生追求光明進步、勇於奉獻的老人在1987去世時,誰又能否認他寫的這些凝重、嚴謹、有力的書,以及這些書中蘊含的深刻魅力和殷切期望,不是他自己的形象寫照呢?!

補充信息:

1984,文物名錄上登記的字畫有:正殿、柳永正殿、、唐寅、、於右任正殿、譚、譚、、曾國藩、曾、、何嵇紹。關婷婷的對聯,唐拓的對聯,張謇的對聯,正殿的對聯,康有為的對聯,梁啟超的對聯,周琦的對聯,翁方綱的對聯,徐悲鴻的對聯,馬正殿的對聯,齊白石的對聯。以上只是林伯中收藏的壹小部分,其他的收藏已經消失了。最後只把15字畫還給林伯中。

  • 上一篇:小智趙村
  • 下一篇:生活因為挫折而快樂。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