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應用電子技術發展史

應用電子技術發展史

2013人們已經掌握了很多關於電子技術的知識,電子技術還在發展。這些知識是人們長期勞動的結晶。電和磁的現象在中國很早就被發現了。古籍中有“磁石喚鐵”、“琥珀拾芥菜”的記載。磁鐵最早是用來指示方向和校正時間的,這就是東漢王充寫的《韓非子·論衡》中提到的“四納”所指的。後來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中國在十壹世紀發明了指南針。宋代沈括所著《孟茜談》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可導,但常略東,而不全南”。這不僅表明指南針的制造,而且還發現了磁偏角。直到12世紀,指南針才被阿拉伯人引入歐洲。

18世紀末19世紀初,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電磁現象方面的研究工作發展很快。庫侖在1785年從實驗室首次確定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電荷的概念開始有了定量的意義。1820年,奧斯特從實驗中發現了電流對磁針的強大作用,揭開了電學理論新的壹頁。同年,安培證實了有電流的線圈類似於磁鐵,指出了這壹現象的本質問題。著名的歐姆定律是1826年歐姆實驗得出的。法拉第對電磁現象的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在1831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是日後電子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冷詞在電磁現象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833年,他建立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法則(冷次法則)。

後來致力於電機理論的研究,闡述了電機可逆的原理。1844年,冷慈和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獨立證實了電流熱效應定律(焦耳-楞次定律)。與冷慈壹起從事電磁現象研究的雅各比在183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壹臺電動機,從而證明了電能實際應用的可能性。電氣工程的迅速發展離不開Dorivo Dobro Volschi的工作。這位傑出的俄羅斯工程師是三相系統的創始人。他發明制造了三相異步電動機和三相變壓器,並首次采用三相輸電線路。在法拉第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麥克斯韋提出了從1864到1873的電磁波理論。他在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為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1888年,赫茲通過實驗獲得電磁波,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但電磁波為人類服務的實際運用也應歸功於馬可尼和波波夫。在赫茲實驗成功大約7年後,他們分別在意大利和俄羅斯獨立進行了通信實驗,為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人類在與自然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豐富自己的知識。電子科學技術是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中發展起來的。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1883年發現了熱離子效應,隨後弗萊明在1904年利用這壹效應制作了電子二極管,並證明電子管具有“閥門”的功能。他首先被用於無線電探測。1906年,美國的Dveress將第三個電極——柵極放入弗萊明二極管,發明了電子三極管,成就了早期電子技術最重要的裏程碑。半個多世紀以來,電子管為電子技術中立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電子管價格昂貴,制造復雜,體積大,耗電多。自從1948年貝爾實驗室的幾位研究人員發明了晶體管後,在大多數領域逐漸取代了電子管。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電子管的獨特優勢。在某些器件中,從穩定性、經濟性或功率方面來說,還是需要電子管的。

1958年世界上看到了第壹個集成電路的樣品。集成電路的出現和應用標誌著電子技術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它實現了材料、元件和電路的統壹;它與傳統的電子元器件的設計和生產方法以及電路的結構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進步,集成度越來越高,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比如在壹個6mm見方的矽片上就可以做出壹臺完整的計算機),進壹步顯示了集成電路的優勢。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科研、生產、管理的需要,電子計算機應運而生,並日趨完善。自1946年第壹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VLSI四代,運算速度達到每秒654380億次。正在研發第五代計算機(人工智能計算機)和第六代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它們不是靠程序工作,而是靠人工智能工作。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衛星計算機問世以來,電子計算機因其廉價、方便、可靠和小巧而大大加速了普及。

數字控制和數字測量也在擴展和廣泛應用。數控機床和“自適應”數控機床相繼出現。還實現了電子計算機對幾十臺甚至幾百臺數控機床的集中控制(所謂“群控”)。

晶閘管(可控矽)也廣泛應用於工業,使半導體技術進入高壓領域。

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得到了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如空間電子技術、生物醫學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和遙感技術、微波應用等。),這也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變革性的推動作用。電子水平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電子產業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電子工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高度發展及其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直接影響到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建設,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速度和國家的安全;它還直接影響到億萬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中國工業發展

〓 1956(相差10年),夏完成了第壹臺電子計算機的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同時編制了中國壹號

這份關於電子計算機原理的講義。

〓 1957(相差11年),哈工大研制成功我國第壹臺模擬電子計算機。

〓 1958(相差12年),我國第壹臺計算機103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運行速度為每秒1500次。

〓 1959,中國研制成功104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10000次。

〓 1960,我國第壹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制成功。

〓 1963,我國第壹臺大規模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計算機研制成功。

〓 1964,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制成功。〓 1965,中國第壹百萬臺集成電路計算機“DJS-II”運行。

完成系統準備。

〓 1967,壹臺采用新型晶體管的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了。

〓 1969,北京大學承擔研制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150計算機。

〓 1970,國內第壹臺多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準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 b-iii全晶體管計算。

這臺機器研制成功了。

〓 1972,每秒運算110000次的大規模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

〓 1973,我國第壹百萬臺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

〓 1974,DJs-130,131,132,135,140,152,65438。

  • 上一篇:越南歷史故事大師
  • 下一篇:歷史玩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