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哈爾濱索菲亞教堂有多高?

哈爾濱索菲亞教堂有多高?

教堂高53.35米,建築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是亞洲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在哈爾濱的聖索菲亞廣場,成群的鴿子飛過,遊人如織。

廣場中央高聳入雲的聖索菲亞教堂,它深綠色洋蔥狀的頂部,神秘而深邃的窗欞,赭石紅色的磚墻,厚重的大門,激起了我對這座教堂,這座城市的各種聯想。我想知道那些逝去的歷史場景,這就需要采訪那些去過的人。我在廣場上閑逛,聽到來自歐洲和美國的遊客稱贊中國政府如此完美地保護了這個特殊的歷史遺址。我不禁感到壹絲自豪——讓世界看到中國正大步走向文明和法治!

壹個星期天的早上,我遇到了幾個垂死的老人。他們的記憶為我勾勒了壹幅生動的場景。

“白俄羅斯”跑了,逃到東北去了。

1917年,戰艦“阿佛洛狄忒”號擊毀俄國政府,昔日王公貴族紛紛逃亡。

90多歲的王君老先生告訴我,他12歲的時候,和父親在海參崴附近跑來跑去倒皮貨,就遇到了俄羅斯人“倒著跑”的場景。他們雇傭中國移民工人推車,搬運裝有金條和珠寶的箱子。每天都有幾十個團體,幾百人從公路和小道上沒日沒夜地往中國跑。資本家尼古拉耶夫關閉工廠,收拾好黃金和珍珠,雇了壹輛簡陋的馬車,裝了兩根金條,帶著家人連夜逃亡。莊園的主人安德烈和他的家人騎著自己的好馬,四散逃命。在逃亡的隊伍中,有相當壹部分是神職人員,還有壹些出身貴族家庭,卻淪為平民、乞丐甚至妓女、小偷的人,也被包裹在流亡者的隊伍中。流亡者或徹夜不眠,或日夜兼程,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勇氣穿越西伯利亞野生動物出沒的蠻荒森林,涉過無人居住的荒地和沼澤,向著他們心目中可以生存的地方逃去。

中國東北是大多數俄羅斯流亡者逃亡的首選。它毗鄰俄羅斯遠東地區。1896年,沙皇政府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俄國人踏入中國東北。1898年7月6日,俄國人開始修建中東鐵路支線,招募了6.5438億+的俄國築路工人,將這條橫跨遠東、連接中國和中國的幹線從哈爾濱延伸到大連旅順口,大連旅順口是俄國租借的海軍基地。中東鐵路的發展把成千上萬的俄羅斯工程師、商人和警察帶到了中國東北。1904年至1905年俄日戰爭俄羅斯戰敗後,勢力範圍退守黑龍江哈爾濱。由於這個歷史原因,俄羅斯人對中國東北,尤其是哈爾濱的了解更深。因此,俄羅斯流亡者把哈爾濱作為首選。中國人稱俄羅斯流亡者為“白俄羅斯”。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壹貧如洗的難民,因為他們匆忙逃離,兩手空空。而另壹些擁有黃金、珠寶和貴重物品的人則在定居後繼續做生意、買房,依然過著富裕的生活。在白俄羅斯逃離的兩年前,有多達36000名俄羅斯居民生活在哈爾濱。1920之後,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逃亡的俄羅斯人。根據1922的統計數據,在哈爾濱48萬城市人口中,有12萬灰頭發、藍眼睛、大鼻子的俄羅斯人,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壹。

當時的東北軍閥張沒有采取措施阻止和遣返走投無路的“白俄”。

建設戰鬥風格之都

在20世紀的最初幾年,哈爾濱就像壹個繁忙的建築工地。滿眼都是磚頭石頭,到處都是腳手架。樓房拔地而起,街道不斷延伸,與郊區的船帆、炊煙、集貿市場、茅屋形成鮮明對比。伴隨20世紀誕生的哈爾濱,給了俄羅斯人生存和創造的空間。他們開始建造許多建築物。聖索菲亞教堂,位於哈爾濱市道裏區頭龍街,創建於1907年3月。是參與修建中東鐵路的俄羅斯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的嵌入式教堂。同年,由俄羅斯茶商斯卡科夫出資,在嵌入式教堂的基礎上重建了壹座全木結構教堂。四年後,人們在木墻的外面砌了壹堵磚墻,形成了磚木結構的教堂。到1923,聖索菲亞教堂第二次重建,歷時9年,於1932,165438+10月完工。重建後的聖索菲亞教堂以莊嚴、宏偉、典雅、脫俗的拜占庭風格呈現在人們面前。教堂高53.35米,建築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是亞洲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俄羅斯人在哈爾濱幾個城區建了十多座不同名字的教堂。這些教堂有的張揚了拜占庭的建築風格,有的則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色。當時,每周日早晨,日落時分,教堂突然敲響祈禱的鐘聲,這讓哈爾濱這座東方北部的著名城市籠罩在濃厚的歐洲宗教氛圍中。這是信奉佛教的舊中國的獨特景觀。

道裏區的中央大街是壹條具有歐洲城市風格的街道。這壹段1400米長,30米寬,用花崗巖條鋪成,是20世紀30年代哈爾濱最繁華的街道。與中央大街壹樣,俄羅斯猶太富商在此修建的馬迪爾酒店已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歷史文物。埃德加·斯諾和宋慶齡住在這裏...

東方小“巴黎”

20世紀20年代的哈爾濱之夜,撲朔迷離的霓虹燈讓這座城市充滿了誘人的夢境。從事文化事業90多年的學者張老先生這樣描述當年的情景:當時,中央大街兩側的商業建築和餐館的霓虹櫥窗徹夜閃爍。俄羅斯廣告讓人眼花繚亂。說明在故國已經被禁止的資本主義商業在這裏繼續生存。

在“Alcazar”餐廳,包廂裏支撐著希臘風格的柱子,食客們倚著噴泉間的吧臺,觀看旋轉舞臺上表演的歌舞;《Fantasiya》餐廳,吉普賽情調的旋律,演繹出歌手靠變賣家財為生,不知何去何從的悲傷;在情歌纏綿的夜店裏,俄羅斯妓女正忙著接待客人。

白天,叮當作響的電車在街上來回穿梭;貼著“老巴度”香煙廣告的公共汽車在城市中遊行;載著俄羅斯女士的馬蹄鐵馬車在街上來來往往。冬天的街頭,馬車夫坐在俄式馬拉的雪橇上招攬生意;俄羅斯小朋友在空地上玩“Labda”(俄式棒球),或者緊緊圍住中國攤販的攤位,盯著山楂餅和冰糖葫蘆看很久。沿著中央大街漫步的是推著嬰兒車的俄羅斯年輕女性,帶著聖經和胡須的牧師,尋找生意的商人和無聊的酒鬼。

白俄羅斯愛上了法國情調。力爭以巴黎為偶像,營造歐洲文化氛圍。1922年,哈爾濱的俄羅斯華僑模仿法國,舉辦了第壹屆選美比賽。模特表演經常在馬迪爾酒店的大廳舉行。當時,俄羅斯藝術家經常在大雪下的中央大街表演。這種傳播藝術的同時又能得到壹點施舍的表演形式,在俄羅斯還是可以看到的。影響最大的是服飾文化。中國商人脫下長袍馬褂,扔掉瓜皮帽子,穿上西裝打好領帶,登上鋥亮的皮鞋,挎上皮包,去和俄國商人做生意。到了冬天,他們還不忘穿上俄羅斯花呢大衣,領著戴著俄羅斯銀狐脖子的女士們去參加上流社會舉辦的“派對”。壹般中青年女性普遍樂觀,大膽接受“Blagi”(俄語:裙子)。這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是相當前衛的。

“我愛俄羅斯,我更愛中國。”

采訪中,壹生從事民政工作的吳老告訴我,20世紀初,哈爾濱傾向於向國際化城市發展。除了大量的俄羅斯人,還有壹些波蘭人、捷克人和大量的俄羅斯猶太人。他們能夠在哈爾濱和中國東北的城市站穩腳跟,所以他們逃過了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慘無人道的屠殺。

經過幾十年的共同生活,俄羅斯僑民加深了對中國人民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同情和獨特的善意。在與中國合作的過程中,許多俄羅斯人開始接受中國文化。他們掌握了難懂的中文,學會了做中國菜,在中國慶祝節日。春節期間,我拜訪並招待了我在中國的朋友。俄羅斯人和中國人通婚並不少見。20世紀60年代,由於歷史原因,壹部分持蘇聯護照的俄羅斯華僑回到了祖國,而相當壹部分俄羅斯華僑移居到了第三國。

采訪期間,在哈爾濱的澳俄裔哈爾濱人尼古拉·沙伊克(Nikolai Shaik)從澳大利亞回來探親訪友。謝赫的祖父在19世紀末俄國政府修建中東鐵路時,跟隨大批俄國人乘馬車來到中國,並在哈爾濱定居。沙依克的爺爺最早在哈爾濱遠郊放飛蜜蜂采蜜,生活日益富足。沙依克,1939,哈爾濱人。他用流利的中文回憶起當時的農村生活:“俄羅斯人和中國人相處融洽,相互信任。俄羅斯人不擅長種菜。如果妳此刻沒錢買土豆、洋蔥和西紅柿,只需說“充電”,妳就可以把妳需要的蔬菜和水果帶回家。而中國人從俄羅斯面包店賒賬買面包,也就壹句話。”Shaik的爺爺收到蜂蜜的時候,總是不忘分壹些好的蜂蜜給中國的鄰居。中國的農民經常給他們帶來不同季節收獲的蔬菜和水果,供早期采用。這種在同壹環境中的友好共處,使得各自民族的情感表達、風俗習慣、生活習慣、審美情趣相互交融,相互選擇性地接受和吸收。

沙伊克說:“從15開始,我已經回到哈爾濱20多次了。除了對這裏有太深的感情,還有壹個原因就是我對哈爾濱的俄羅斯文物情有獨鐘。”看到新翻修的聖索菲亞教堂的輝煌,他激動地說:“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年初春,出生在哈爾濱的俄羅斯人薩沙從聖彼得堡遠道而來,看望失散30多年的姨媽伊萬諾娃。現年86歲的伊萬諾娃,小時候隨父母流亡哈爾濱。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壹家藥店工作。1978退役。幾年前,丈夫去世,孩子在國外定居,她卻堅持留在哈爾濱。她說:“我更適合住在這裏。”因為20多年來,每個月,店長、店長都親自來給她發養老金。逢年過節,店裏的同事和退休的老姐妹像打燈籠壹樣來看望她。

莎莎聽了姑姑的抱怨,激動地對中國的朋友說:“這和我們預料的壹樣,因為我知道中國人好,哈爾濱人好,我也是哈爾濱人。中國,我的母親。俄羅斯,我的母親。我愛俄羅斯,我更愛中國!”在哈爾濱老壹輩人和俄羅斯華僑的記憶中,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

1997 165438+10月11,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問哈爾濱,在黑龍江省省長田鳳山陪同下,瞻仰了蘇聯解放東北紀念碑,參觀了中央大街。在松花江上抗洪紀念塔的廣場上,田鳳山指著紀念塔上的群雕告訴葉利欽:“1959年,百萬將士抗洪,拯救了北方名城哈爾濱。當時,仍有65438+萬俄羅斯人居住在哈爾濱,他們也參加了抗洪。這座紀念塔的群雕上有俄羅斯人的雕像。”葉利欽總統聽完介紹後激動地說:“讓我們壹起向我們的同胞致敬!”說完,我和田鳳山省長壹起,向矗立在松花江上的哈爾濱軍民抗洪紀念塔深深鞠了三個躬。

鐘和鴿子

采訪完當年進入哈爾濱的俄國流亡者的歷史軼事,我在壹個假日的下午回到了聖索菲亞教堂廣場。廣場工作人員告訴我,壹個巨大的“哈爾濱建築藝術廣場”正在擴建。多麽貼切的名字!從廣義上講,它囊括了能夠反映20世紀初及以後若幹年哈爾濱的教堂、中心街道、歷史發展、建築遺址和人文景觀,並真實地展現給人們。我國政府已將這些歷史遺跡視為國家壹級文物,因為這些文物經歷了20世紀復雜多變的歷史局勢,反映了俄羅斯民族長期形成的獨特的心理素質、思想意識、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我國政府及時嚴格依法保護,不僅圓了歷史學家求真務實的夢,也雄辯地告訴世人,偉大的中國已經大踏步走向法治和文明。

夕陽斜了。在朋友的邀請下,我乘電梯到了毗鄰聖索菲亞廣場的壹棟樓的頂樓,俯瞰全城。在壹排排的建築中,錯落有致的哥特式和拜占庭式的亭臺樓閣讓人想起20世紀初西方文化開始湧入時的情景。新思潮和舊傳統在這座城市裏激烈碰撞和沖擊,而當年的哈爾濱不過是接受西方文化並通過俄國輸入中國的壹個驛站。這就是哈爾濱這座北方名城的歷史意義,也是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聖索菲亞教堂響起了節日的鐘聲。這悠揚悠揚的鐘聲飛出了城堡,分散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我看到壹群群鴿子在天空飛翔,與鐘聲相呼應,釋放人們的情緒...

  • 上一篇:中華民族還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成就?
  • 下一篇: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巨人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