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德國經濟歷史數據

德國經濟歷史數據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的決定,德國需支付總額為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的黃金,減為132億帝國馬克。1921年的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應該是當時經濟危機時的5倍左右。

首先我們來看下面壹組關於壹戰後德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數據:工業生產方面,1927已經恢復並超過壹戰前水平,1929恢復到壓倒英法的優勢,生鐵產量達到1320萬噸,鋼鐵達到1600萬噸,而英國是9.8億噸。化學工業的產量是1.5倍於英國,兩倍於法國。在電機行業占絕對優勢,1925年是英國的2倍,法國的4.5倍。在國際貿易方面,德國已經上升到極其重要的地位,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美(英美當時擁有廣闊的殖民地,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在壹戰後幾乎完全喪失)。數據可能最能說明問題。壹戰後短短十年,德國經濟確實創造了發展的奇跡,而上述“美國再發明論”之所以不能解釋我的問題,是因為如果德國經濟的復蘇和騰飛發生在壹戰後很長的歷史時期,這是可以接受的,符合當時德國的經濟狀況,但我們所面臨的德國戰後經濟狀況是這樣的:壹戰中,德國有200萬人死於戰爭。654.38+0.5萬人傷殘,654.38+0萬人死於饑餓和瘟疫,經濟瀕臨崩潰,工農業生產大幅下滑,工人實際工資減少,加上654.38+0.32億馬克的巨額戰爭賠款,德國基本完蛋了。試想壹下,它這麽破,短短十年就做到了對英法的絕對優勢,真是不可思議。而且美國的重建理論也僅僅局限於外部原因的角度,而忽略了德國經濟復蘇和發展的內部情況,尤其是壹戰後德國經濟的內部結構。

所以我質疑傳統觀點是否誇大了德國在壹戰中的實際損失和“美國再造”。我認為壹戰後德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只是美國的再創造推動的,而壹戰後德國經濟騰飛的關鍵是其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德國在壹戰中的經濟衰弱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嚴重,其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的影響也比同盟國小。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較少的工業設施被戰爭破壞。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的戰爭手段是采取速戰速決,速戰速決的實質是先打擊智者,強調進攻。這種戰術的實施,使得從1914年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到戰敗投降,整個壹戰的主戰場都不在德國。即使在戰爭的後期相持階段,戰爭的主戰場仍然在德國以外。所以,盡管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消耗,但其工業基礎在壹戰中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而法國的經濟基礎卻受到了大得多的破壞。戰爭使法國約7%的領土及其大部分工業和富庶地區被德軍占領和蹂躪,1/4的工業被戰爭摧毀,物質損失高達134億法郎。工業基礎的完整存在為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壹旦戰爭結束,生產需求產生,資金到位,這些工業生產必然會快速運轉,從而為經濟的快速復蘇贏得寶貴的時間。與此同時,法國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重建戰亂地區。可以說,在1919年,德國經濟相對於鄰國的優勢比1913年更加明顯。

2.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勇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增強了實力。雖然德國的工農業在壹戰中損失巨大,某種程度上處於崩潰的邊緣,但這些損失都是由勞動人民承擔的,工業損失也僅限於小企業、輕工業和日常生活的壹些領域。另壹方面,勇克地主和壟斷資本家在戰爭中發了大財。克虜伯公司在1913-1914賺了7500萬馬克,增加到1916-1917。可以說,壹戰不僅沒有讓德國的壟斷地位受到損失,反而進壹步加強了。這導致了壹戰後德國經濟結構中的壹個現象:戰後德國經濟中的權勢集團變得更加強大;那些脆弱的經濟在戰爭中被淘汰了。應該說,德國經濟結構中的弱勢經濟在戰爭中被摧毀,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其生產和資本集中卻加速了。這種集中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壹旦經濟發展的條件到來,其經濟必然會有新的發展。這壹時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壟斷組織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織形式。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壹些新興的大型行業(化學、機電、鋼鐵、石油),僅僅通過壟斷組織生產,更容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效的科學管理方法。所以德國的這些新興產業能夠在壹戰後的幾年裏迅速發展,也是因為其國內的勇克地主和壟斷組織在壹戰中保留了實力,所以壹戰後也有能力迅速發展..1925成立的法本化工公司和1926成立的聯合鋼鐵公司就是兩個最突出的例子。法本化學公司幾乎完全控制了德國合成炸藥、人造纖維和顏料的生產,而聯合鋼鐵公司壟斷了德國50%的石煤和生鐵以及40%的德國鋼鐵產量。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在壹戰後的經濟中,德國在鋼鐵、化學、機電方面比英法有著絕對的優勢。

3.戰後德國接受了美國和英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凡爾賽會議上,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的決定,德國需支付總額為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的黃金,後來減少到132億帝國馬克。1921年的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德國采取“履行就是證明自己履行不了”的策略,消極對待戰爭賠款,以英法與美、英法矛盾為借口,補償戰爭賠款和經濟危機,使盟國在1924年8月倫敦會議上通過了幫助德國的“道斯計劃”,大量美英資本註入德國(其中70%為美資)。根據計劃,對德國的貸款達到326億多馬克,而在此期間,德國只支付了114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從上面可以看出,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的賠償要求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德國脆弱經濟的沈重負擔,德國只是用這種“負擔”以“借雞生蛋”的方式吸收了戰後經濟恢復和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大量資金的到來,其實就是盟軍內部的資金流動。這些資金不僅為德國償還了戰爭賠款,也為經濟復蘇提供了資金。大量的資金和投資無疑為德國經濟的復蘇註入了壹劑“強心劑”。我不否認這些資金和技術促進了德國經濟,但這種作用是有前提的。如果以上兩個因素都不存在,即使有大量的資金,也不會促進德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我們不妨假設,當壹個絕癥患者(傳統上被視為德國戰後的經濟狀況)需要輸血時(缺乏資金和技術),如果他自身的身體機能缺乏造血功能(德國的工業基礎被徹底摧毀),那麽再多的輸血也無濟於事,相反,還是有害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可以總結出壹戰後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壹戰無疑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與其他條約國家(除美國外)(尤其是法國)相比,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較小,德國的勇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得到加強,加上德國在執行《凡爾賽條約》中賠款的“仁慈”和美英的“慷慨”。

  • 上一篇:歷史博物館的構成
  • 下一篇:1816為什麽夏天和六月不下雪?奇怪的氣候是怎麽形成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