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上莊村的歷史與人文

上莊村的歷史與人文

上莊村牌樓

那些文人士大夫,無論是仕途期間還是仕途之後,都不惜重金,為祖先的榮耀和官場應有的排場或者仕途之後的安逸生活,營造壹個理想的安逸之家。以上莊為例,最早的古民居建築是在明代成化年間。在此期間,柏鄉誕生了第壹個舉人,名叫王尊,是王國光的曾祖父。他是君子,自然富有,大概就是從他開始,註重建築文化,營造理想的居住環境,從此拉開了古建築的帷幕。王國光建“天官府”,由尚書第、司農第、王氏宗祠等建築組成。王國光的侄子兼湖廣參政王書玲建進士。王,王國光的孫子,山東省的政治參與者,建造了如月亮塔,參議院,大廳和陽山居等建築。民國時期,時任山西省綏靖公署秘書處副主任的範慈峰修建了範鋪新院、樊氏祠堂、花園等建築。歷經400多年,上莊終於建成了壹個依山傍水、綠水串珠、四合院星羅棋布、高樓聳立的建築群落,頗具江南水鄉特色。這是農耕文化與自然情趣融合形成的獨特村落布局,居住著名臣、學者、巨賈及其後代。當我們用文化的眼光欣賞這些建築時,妳會發現許多文化的奧秘。

上莊村自古被譽為文化之鄉。從明中葉到清初的百年間,出了五個進士,六個舉人,出了龔、子等數百人。在陽城人的驕傲歷史上,有兩個人是上莊人。天官王宓是王國光及其後代建造的大型官邸建築群。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40多處,反映了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被古建築專家稱為古村落保護的傑出範例。2008年,上莊村以其獨特的古建築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沁河發源於霍山腳下的二郎神溝,是山西第二大河流,其中168km流經晉城,沁水縣段市鎮與陽城縣潤城鎮之間的長度僅為15km。然而,全長485公裏的沁河毫不猶豫地賦予了這片神奇的土地美麗的鐘靈和文學才華。

翻到人文晉城的陽城篇,第壹章介紹天官故裏——山西上莊村。民間有句話叫“郭虞三寨上下,秀才二千五百人。”“三莊”是指潤城鎮的上莊、中莊、下莊。在當地人眼裏,明清以來,明朝重要官員王國光是上莊村最驕傲的人。

漫步在石頭鋪成的古河道上。實心石壩兩側,有王國光故居“尚書第”及進士、祿豐寺等。南岸,還有元老院、司農棣、王祠堂和建築在北岸。整個古建築群排列有序,規模宏大。江南水鄉風格的青磚房依溪而建,是明清時期留存下來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

《萬歷中興》的主人公

說到王國光,不能不說明朝歷史上,筆墨厚重。

登基後僅壹個月,王國光就拿到了參加張變法的“入場券”。60歲時,他立即對國家糧食進行宏觀調控。當時明朝人口不斷增長,邊疆戰亂不斷,內地不時爆發農民起義,管理好糧倉意義重大。為了緩解矛盾,王國光精打細算,全面控糧。他實行“天下憂官”的方法,統籌安排各種糧道,將糧食的獲取權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對緩解糧荒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王國光還改革了壹系列過時的舊制度、舊秩序。當時的公文,如書籍、急件等,非常繁雜,多余,從縣到部門、具體承辦人員,都有說不出的苦。他大刀闊斧地裁撤合並,去掉近半的繁文縟節,讓事情變得簡單;因為戶部十三司辦公室小,官員不來上班,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他態度堅決,改變了以前的問題,讓所有官員都在部門工作,各司其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邊境海關上報了工資,但沒有支出和收入的記錄。他要求當地的邊關官員核實收支情況,並計劃壹個長期的計劃來報告,這樣壹來,消耗和浪費急劇減少。

王國光還設立了“軍糧堂”,負責監管軍糧,極大地方便了軍隊,並把分散民族的國家錢谷合並起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這些改革措施見效快、立竿見影,受到朝廷的稱贊,然後被定制。萬歷四年,王國光將實際工作中總結的文章全部編入《萬歷會計錄》。這種被譽為“重視國民經濟”的特別征收,後來成為張推行“壹條鞭子”法改革稅制的理論依據,甚至成為明清時期田賦的準繩。宗申對這壹時期的改革非常滿意,他甚至在宴會上專門題寫了壹幅書法,稱贊王國光是“領導自己家庭”的典範。

在萬歷五年,張對的舊情可能壹直念念不忘。吏部高官被罷官後,回鄉養老的王國光重返崗位,再次成為張變法的得力助手。他對國家計劃提出了“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不要把事情簡單化”、“責任與服從命令”等八項建議,這些建議都被采納,並為張的改革推薦和選拔了許多將領。

在張變法的領導下,明朝的軍事得到了振興,國家的支出也很充裕。萬歷初,太倉國庫粟13萬石,銀6700萬兩。衰落的明朝是明朝中葉以來最好的時期,史稱“萬歷復興”。

官員可以勤政廉政。

《明史》記載,“國光多才。當妳掌管國家的時候,妳可以建立更多的白色,妳是極其能幹的。

王國光於嘉靖二十三年考取秀才。進入官場後,雖然仕途坎坷,但他壹生報效國家,忠於皇帝,對人民充滿關懷。至今,在上莊村及周邊村莊,人們壹張嘴就能說出好幾個關於他的故事。

王國光進入官場時,明朝正處於衰落階段。在擔任吳江知府之前,世宗告訴他:吳江“人多而雜,人難管,事易動,但勤政廉政,能克之。”王國光到任後,在衙門前立了壹塊石碑,上書:“山西王國光,剛到烏江,若收壹分錢,必死不歸。”。以此表明勤政廉潔治烏江之誌。

果然,吳江沒多久就“古訓梁之風”了,開始呈現出大富大貴的狀態。上任不到兩年,他就減少了五萬石的漕運損失,百姓安居樂業。鄰縣有疑難案件時,我經常找他請教,很快就能查清楚。我的同事稱贊他是“真正的上帝”。王國光離任時,吳江各鄉鎮65,438+000多名官員和名人聯名刻石,立“諸侯去思碑”,以表挽留之情。今天,這座紀念碑仍然存在於吳江。

萬歷十年,70歲的王國光回鄉做官。他用神仙給的錢建府,幫他學習,建村,把陽城土城改造成磚城,為百姓聚水灌溉農田。他熱愛文學,贊美家鄉。至今仍有許多碑文和300多首詩詞留給後人。他還通過與作家交遊,傳播文化信息,播下文化的種子,促進了秦河灣文化濃厚氛圍的營造。

王國光去世後,文化讀書會、詩社、文學社層出不窮,讓秦河灣文化繁榮了兩個世紀。不僅在他之後出現了張、等明清重要官員,而且從明中葉到清初的百年間,這個偏僻的村落壹共出了5名進士、6名、龔氏8名,加上和子。壹棟小小的別墅,充滿了如此濃郁的人文底蘊,這離不開王國光的功勞。

數百座墳墓的傳說

王國光雖然已經去世400多年,但在面積不到3平方公裏、只有970人的上莊村,他依然贊不絕口。每年正月十五,村裏的人都會排練“天官回鄉”這個節目。

按照古代官職,六部尚書各有謚號,官職大臣稱為“天官”。王國光故居,被專家譽為“北方民居建築中的壹顆明珠”的古建築群,被上莊人稱為“天官宮”,但村民對“天官”的解讀並非如此。

村裏的老人說,當年王國光是戶部尚書張的得力幹將,是張之後的“大官”。據老人們回憶,村裏還有壹座牌樓,上書“天下第壹官”,文革中被毀。現在,為了發展旅遊業,上莊村準備根據老人們的回憶重建牌樓。

萬歷二十二年(1594),王國光逝世,享年83歲。然而,他的墳墓在哪裏仍然是壹個謎!據說王國光生前已經安排好了自己的葬禮。葬禮當天,數百口棺材散落在不同的方向,甚至他們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們下葬的確切位置。此後,關於王國光墓地就有了各種“版本”。最近上莊村王家祠堂修繕時,也沒有發現他的墳墓。有人說這是王國光死後不願讓人盜墓;還有人說,當時擡棺材的人都是烈士。

其實從王國光生前的所作所為來看,這些說法根本經不起壹駁。

萬歷十年(1582)六月,五十八歲的張病逝。宗申立即發起了壹個接壹個的運動。次年,的軍銜被張奪了。然後沒收其家產黃金2.2萬,白銀65438+10萬,還差點被鞭笞,十余人被殺。

或許是王國光在後來的12年才意識到官場的險惡,心灰意冷?還是害怕落得和張壹樣的下場?還是因為當官為朝廷辛辛苦苦40年,解除了百姓的後顧之憂,就想永遠睡在老家不被打擾?這種懷疑,可能就是消失的王國光最後故意給後人出的“難題”。

王國光(1512~1594),明朝萬歷年間早期的政治家、金融家,從事政治活動四十余年,對明朝“萬歷復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撰寫的《萬歷會計錄》是大學者張推行“壹條鞭子”法改革稅制的理論依據,後來成為明清時期田賦的準繩。因官居尚書,故稱“天官”,王國光故居被後人稱為“天官王宓”。

王國光是嘉靖陳佳(1544)的壹位學者。歷任烏江、宜豐(古縣名,在河南省蘭考縣壹帶)知府。後來又升任兵部兼房部右侍郎總督倉。後來,他因病辭職。隆慶四年(1570),任右侍郎,調任南京任刑部尚書。沒有阻止,又換了財政部右侍郎監管倉庫。萬歷元年(1573)被任命為戶部尚書,任職三年後辭職。萬歷五年(1577),出任吏部尚書。隨績效考核,加太保太子、光祿大夫,任職6年。內閣大學士張主持朝政十年間,擔任第二任戶部尚書。張死後,遭到反對派彈劾而辭職。後來皇帝看了他的功德,下令讓原官復職(退休)。國光擅長寫詩,所到之處都寫詩,遺物眾多。他的詩詞給人壹種瀟灑、飄逸、出眾的感覺。他是現存的《王叔安率稿》的作者。

  • 上一篇: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總理是誰?
  • 下一篇: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分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