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教育研究者從幾年前開始提出“中國教育”?

中國教育研究者從幾年前開始提出“中國教育”?

中國與教育現代化。

陳在1933與獨立評論結緣。今年3月26日,《獨立評論》第43期發表了他的《中國與教育現代化》。這是陳在中西文教之爭中的壹篇重要論著,也是與其洋務論壹脈相承的。即使在近70年後的今天,重讀這篇文章,我們仍然感到親切,因為陳所批駁的理論依然存在,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我們的大學教育沒有傳統,也沒有真正與現代化接軌。政策壹改再改,部門可能拆分或者合並。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真正建立起完整合理的教育體系。

《獨立評論》成立於5月22日,1932,由胡適、蔣廷黻、丁文江發起。胡適稱該月刊“不依賴任何壹方,不迷信任何偏見,以負責任的言論發表我們個人思考的結果”,以“引起社會的關註和討論”。

1932第11期《獨立評論》發表了《秋春關於教育崩潰的壹個責任問題的通訊》。邱,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學生,中國著名教育專家。後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教育系主任。針對傅斯年的文章《教育崩潰的原因》,他批評了哥大教育學院的中國研究生,秋紋作了反批評。他指出,中國的新式教育最初是照搬日本的,後來又模仿法國的。最近三四年,中國教育界認識到了純粹抄襲的錯誤,提倡中國式教育。當時很多政治家學者鼓吹所謂的中國化、農村化、職業化的教育。陳認為這些都是違背教育現代化潮流的,於是寫了《教育的中國化與現代化》壹文,但始終沒有發表。

徐升的《教育犯罪論》有幾萬字,分六章發表在《獨立評論》上。許(1888 ~ 1976),河南唐河縣人。1906年,他去了北京,考上了京豫公旅學校,去了北京翻譯學院學習法語。1913公費去巴黎大學專攻哲學。1965438+2009年回國。1921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26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務長,協助蔡元培校長掌管北京大學。65438年至0927年任中國西北科學考察隊隊長,配合瑞典斯溫丁博士考察新疆。65438-0929任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院長。1931改任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次年,他兼任北京歷史研究所所長。1949後成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許寫了《教育之罪》。他卸任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校長後,前五篇文章都是批判性的,指出了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端。第六部分是建構,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改革方案。陳看了前五篇“很高興,也很同情”,但看到第六篇(發表在《獨立評論》2月38號1933)時,“很失望”。原來,許的計劃是要倡導中國的鄉村教育。陳忍不住了,於是他拿出自己的舊文章,交給《獨立評論》發表。

陳在《作者註》中寫道:“我的本意是,如果中國的教育要像徐升先生所說的那樣是農村的,那麽這個農村還是現代化的,還是西方的農村;這絕不是,也不應該是中國農村的固有發展。其實,中國人最近倡導的鄉村運動,本來就是現代西方人對城市‘畸形’發展的壹種回應。這種農村運動還是西方人農村的事,不是中國農村的事。如果是,那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都是農村的,不需要我們去喊去倡導。”因為文章寫於近壹年前,並非針對徐盛,而是他自己對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問題”。胡適在編輯這篇文章時,加了“編者註”,可見他的高度重視。

陳的中國教育現代化觀是建立在他的文化化學框架之上的。他說:“由於精神時間有限,人們不得不對文化進行分類,以便能夠專攻某壹學科或類別。”所以有的叫教育,有的叫政治,有的叫宗教,經濟等等。但是,文化本身並沒有這樣的分類。她是壹個復雜的整體,不可分割。所謂分離,無非是我們對事物認識的壹種主觀作用。文化本身是分不開的。壹方面,波動必然導致其他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國的新教育或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都與文化的其他方面密切相關。"

主張中國化教育的人有壹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中國有自己固有的國情,教育要符合中國的國情,所以必須中國化。陳對的這種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他說:“新教育的中國的確是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流行口號,也是中國非常普遍的壹種觀念...但是,結果——在我個人看來,中國教育有再次趨向復古運動的極大危險。”原因很簡單:“原來的新教育,正如從事這項運動的人所說,並不是中國固有的教育,而是從外部輸送過來的東西,所以中國固有的教育當然是舊教育。舊教育是舊時代的產物。新教育是新時代的產物。如果說新時代需要新教育,那麽新時代的中國也需要新教育。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教育的新時代或現代化。”

所謂“國情”論盛行於陳時代,至今仍不絕於耳。說到現代化和世界趨勢,有人會把這個理論當擋箭牌扔過來。陳從文化的角度對這壹理論進行了有力的反擊。他說:“我們首先要問,什麽是國情?雖然國情壹詞可以包括所有的自然、氣候、地理、自然產物、民族——和文化條件,但實際所指的只能說是文化。”“國情特指文化,教育無非是文化眾多部分中的壹部分。因為她是文化的壹部分,或者說壹方面,她不僅與文化密切相關,而且被文化所支配。所以,要想對教育有相當全面的了解,就要了解文化與教育的關系,以及文化對教育的支配。”“他們忘記了現在的中國與60年前的中國大不相同。中國現在的國情其實不是中國固有的國情。而且,這些國情正在走向壹個新時代。我們可以說,在從舊中國國情到新時代中國國情的過程中,中國固有的國情已經逐漸成為並將成為過去。”

中國現代化是總體發展趨勢,教育、政治、經濟也是如此。正因為我們沒有達到現代化的標準,我們就應該加快步伐,迎頭趕上;鼓吹所謂“中國新教育”,實際上是企圖阻止教育現代化的趨勢。陳指出:“他們不僅忘記了教育,而且忘記了經濟和政治,這些也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如果教育者不想努力實現教育的現代化,而想在改造過程中使新的教育適合於舊的政治、經濟、或倫理,這些東西產生的結果或傳承下來的遺產,我們為什麽不集中精力保存舊的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文化來維護我們固有的國情,而要搞得更復雜,采用新的教育,這將是徒勞的。”

中國采用新的教育制度,不過是30多年前的事。然而,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起點要追溯到60年前,也就是1872年,容閎帶領第壹批幼童赴美留學。容閎幼童赴美留學的計劃,因為保守頑固勢力的阻撓而流產。1876年,陳蘭彬被任命為駐美大使,吳子登被任命為留學監督,容閎被排除在外,於是這些年幼的留學子女被迫撤離到中國。洪榕在《西學東漸》中寫道:“推他(陳蘭彬)的用意,壹定是他在中國所受的純潔無瑕的教育,自從他到了美國,就被接觸外國教育所汙染了。”顯然,留美幼童的退出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第壹次重大挫折。

之後,直到中日甲午戰爭和義和團八國聯軍侵華後的1902年,中國才開始廢除八股,興辦學校,然後派遣留學生出國。這次大部分留學生都去了日本,而且大部分都是速成班。“這樣壹來,大部分留日學生不僅享受不到直接的西方教育,也享受不到間接的日本教育。”究其原因,陳認為,“政府和人民的守舊和所謂的改革是最大的障礙。”毋庸諱言,曾國藩、李鴻章唯服務的機器教育,如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尤其是犯大錯的主因。"

當時,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的教育是美國化的,但陳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們以為,如果中國的教育嚴重美國化,那麽中國的教育絕對不會這麽差。”他說,壹個人在美國留學十年不壹定能跟得上美國人,十年內把中國的教育完全美國化是絕對不現實的。

在這篇文章中,陳再次表現出初生牛犢的精神。他甚至批評當時政界和文化界的壹些名人:“提倡精神文化的人,當然對全盤接受西方教育持懷疑態度,所以最近如鄒海濱(魯)、陳等人,主張停辦文科、法學課程,專門發展職業教育,無非說明我們對現代化的認識還不徹底。我們設想壹下,文科、法學什麽的學科,在起步階段,都會被封閉,但只提倡職業教育。不就是曾國磐和李鴻章的路子嗎?”

最後,陳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中國的壹切文化都應該完全現代化,壹切教育尤其應該現代化,完全現代化。職業教育如此,普通教育也是如此。低級教育如此,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城市教育如此,農村教育也是如此。只有現代教育才能稱之為活的教育。只有現代教育才能稱之為生命教育。只有現代教育才能稱之為新教育。”

持這種觀點的陳在當時並不孤立。《中國與教育現代化》出版前後,《獨立評論》還發表了吳敬超的《城市教育與鄉村教育》和蔣夢麟在《國聯教育調查團報告》中關於幾個基本原則的論述。他們的觀點與陳相似。

  • 上一篇:東周早期也叫“為什麽時代”?
  • 下一篇:哲別被喬治·w·郭靖救下,是第壹個在歸途中病死的蒙古將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