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中秋節起源的歷史手稿

關於中秋節起源的歷史手稿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初,盛行於宋以後。中秋節是秋季季節習俗的綜合,其中包含的節日習俗大多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

古代月亮崇拜

中秋節起源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之壹。在中國古代,很久以來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習俗。太陽和月亮這兩個天體分別是陰陽的代表。日月的正常運行是宇宙和諧的保證,所以古人非常重視日月的祭祀。

殷人已將日月分為東母和西母。周朝根據日月的時間屬性,行日月之禮:“假裝大事時,必放(仿)於日月。”

春秋戰國時期,月神分別被稱為東方皇帝和西方太後。在沂南漢畫像石中,西王母和董坐在柱子上(有人說是昆侖山),西王母兩側有玉兔。由此可見,郭璞所說的“昆侖山的月亮是純潔的,水府是有靈性的”是有根據的,後世的月神嫦娥就是由西王母(最早的名字叫常)演變而來的。

皇室壟斷了祭月的權利。

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仍是皇家儀式。從此,北魏、隋唐乃至明清都有了秋分祭月的禮儀。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是明清時期祭祀月亮的祭壇。

在古代,把祭月作為季節性的儀式列入皇家祭祀儀式和例行祭祀後,民間就沒有祭月的消息了。這可能與古代社會的神權控制有關。“絕地天通”之後,只有王家才可以和日月等代表陰陽的天地神交流,普通人自然沒有機會享受祭祀。對於平民來說,月球是壹種外來的神秘主導力量,不可能接近它,也不可能犧牲它。因此,漢魏時期並沒有記載中國文化體系中的祭月民俗,更沒有以拜月為中心的節日。

中秋節終於成了民間節日。

隋唐以後,隨著天文知識的豐富和時代文化的進步,月亮的神聖色彩明顯淡化。此時,皇室逐漸失去了對月神崇拜的專屬權力。唐代雖然沒有中秋節,但是在中秋節賞月玩月已經成為文人的壹種時尚。流傳至今的關於月神的神話,除了孤獨的嫦娥、癩蛤蟆、玉兔,還有壹個被貶到月宮的吳剛。月神從原始的宇宙神演變成了道教神仙。

宋代中秋節已成為民間節日,放假壹天,重在賞月。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負責治安的官員取消了例行的宵禁。

明清以後,社會生活中的功利因素凸顯,日本和中國的世俗利益在新的壹年裏愈演愈烈。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神話式的文人傳統有所弱化,功利性的崇拜、祈禱和世俗的感情、願望構成了普通人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式,中秋節成為人們時間生活中的重要節點。

中秋節起源的傳說

相傳古代天上有十個太陽,使大地冒煙,海水幹涸,普通人無法再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壹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之巔,徒步神力,拉開神弓,壹口氣引爆九個多余的太陽,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不久,後羿娶了壹位名叫嫦娥的美麗妻子。

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長生不老藥。據說吃了這種藥後,他可以立即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只好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收藏。

沒想到,這件事被後羿的公眾人物龐孟看到了。龐孟出門後,威脅嫦娥交出仙丹。知道嫦娥不是龐孟的對手,情急之下當機立斷,拿出長生不老藥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後,她的身體立刻飛離地面,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後羿回來,丫鬟們什麽都哭了。悲痛之余,她仰望夜空,呼喚著妻子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晚的月亮特別圓亮,有壹個搖曳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命人擺上壹桌香,擺上嫦娥最愛吃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裏遙祭嫦娥。當人們聽說嫦娥奔月飛向嫦娥奔月的仙女小時,他們會在月亮的邊緣擺上香案,祈求善良的嫦娥奔月。從此,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習俗

吃月餅

中秋節最流行的傳統習俗是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甜又香”。“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欣賞明亮的滿月

中秋節晚上,除了吃月餅,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在宋代,中秋節更流行賞月。據《東京之夢》“中秋之夜,貴家妝臺亭,民爭酒樓戲月”。

祭月

中秋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儀式之壹。《禮記》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日對朝,夕在夕。”在周朝,皇帝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土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天堂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秋節逐漸流傳到民間,中秋節的日子也從秋分移到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節。

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吃各種用桂花做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見。

中秋之夜,月中擡頭看桂花,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在現代,人們大多以紅酒代替。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宋代詩人蘇軾寫過《八月十五觀潮》:“我知道玉兔很圓,九月已霜。發消息關上門關鑰匙,夜潮留月。”這首詩寫的是中秋節觀潮的習俗。

Bo蛋糕

中秋搖頭擺尾是壹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數百年來閩南獨特的傳統中秋活動。傳說鄭成功駐軍時,為了解決士兵對中秋節的熱愛,鼓舞士氣,生活部發明了它由徐宏。人們的情感寄托都傾註在世博活動中,尤其是廈門。因此,閩南人歷來非常重視中秋節,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節”的說法。

燃燒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助月的習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燈的習俗。江南有做燈籠船的習俗。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盛。今天,周雲金和何在他們的文章《閑說四季》中說:“廣東的燈籠最盛,家家戶戶在節前十天用竹條紮燈籠。制作水果、鳥獸、魚和昆蟲以及“慶祝中秋節”等等,並在漿糊紙上塗上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高地立在瓦檐或梯田上,或用小燈建成字形或種子狀。這種形狀,高掛在屋內,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這個城市充滿了燈光和玻璃世界。從古至今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節。在長江以南,有壹種在中秋節晚上制作燈籠,然後將燈籠放在水中流向遠方的民俗,同時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祝願。

去月球

在月球上行走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但在月球上行走是中秋節晚上必須做的習俗活動。在古代,人們衣著華貴,三五人結伴,或漫步街頭,或泛舟秦淮河,或上樓看月華,談笑風生。表示月圓人圓,要到深夜才散。此外,在古代,月上行走還有添丁之意。不過,凡是結了婚還沒生兒子的女人,都會在中秋節晚上去夫子廟,然後過壹座橋。相傳會有“熊之夢”(意為生男孩)。

對於男妓來說

在古代,中秋節請男妓是家家戶戶的傳統,就像過年放鞭炮壹樣。請把男妓放回顯眼的桌子上,叫玉兔“男妓”“兔奶奶”。並將用瓜果蕓豆祭祀玉兔,以回報它帶給人間的幸福,希望“男妓”能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現在,我們很少在市場上看到男妓。壹般是作為民間文物在民間博物館展出,或者在工藝品店出售。

燃燒塔

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在南方廣為流傳。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在野外撿瓦片,堆成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

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它才開始倒起興致,這就是著名的燒瓦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迷塔與此類活動類似,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著名抗法戰士劉永福將逃入塔內的鬼(法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

拜月

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玩燈籠

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前面提到的佛山秋祭,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令人嘆為觀止。

  • 上一篇:丹·熊心四次轉世是誰(為什麽丹·熊心的死被稱為鎖五龍)?
  • 下一篇:吉林古建築裝飾有哪些藝術特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