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大明宮的歷史

大明宮的歷史

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名永安宮。那是李世民為唐高祖建造的壹座頤和園,也就是說,壹座夏宮。然而,在宮殿建成之前,唐高祖皇帝於次年5月在大安宮因病去世,頤和園的建設被停止。因此在貞觀九年正月改名為大明宮。高宗隆碩年間,大明宮再次大規模修建。“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染上風痹,痛恨太極宮,遂建大明宮。”當時為了修繕這座宮殿,向道延、雍、通齊、、寧、夷、方、荊、郭、姜、晉、溥、清等關內15州征集了121銀子,並於龍朔三年二月,降京官壹月俸祿予以幫助。經過這次大規模建設,大明宮基本完工。當然,從那以後,大明宮又被多次修建和修繕。如大明宮始建於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大明宮於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十三年兩次修建,“新修蓬萊池周圍回廊400間”,鉆龍首池建程輝殿。但是,這些項目只是增加了維修。大明宮位於郭城東北,南臨都城以北,西臨宮城東北角,占據龍首院高地。

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的三大主要宮殿之壹,另外兩個是太極宮和興慶宮。大明宮位於太極宮的東面,所以又叫“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的後院,靠近龍首山,比太極宮高。龍首山在渭河岸邊東彎,峰高二十尺,尾高六七十尺。漢代未央宮位於龍首山東,所以未央宮比長安城高。唐代大明宮位於未央宮東側,地基較高。唐高宗中年患風濕病,怕潮濕,就搬到了涼爽幹燥的大明宮。

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公裏,是北京故宮面積的4.5倍。平面形狀為南寬北窄的楔形。它的西墻長2256米,北墻長1135米,南墻是國城北墻東部的壹段,長1674米,東墻北向西超過12度。從東墻東北角向南(東)拐1260米。是唐代長安最大的宮殿區。

宮城圍繞大明宮而建,城墻像太極宮壹樣用夯土砌成。只有每個城門的兩側和拐角的內外表面是磚砌的。城基的寬度,據考古調查,除南墻基寬約9米外,其余三個墻基寬13.5米,深1.1米。城墻建在城基中間,兩側比城基窄約1.5m,底寬10.5m,非常堅固。另外,除了宮城的北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都建有壹面與宮墻平行的墻,也是磚墻。嘉城北部最寬,距離宮墻160米。城東西兩側與宮墻之間的寬度為55米。宮城後面的嘉城建築,與宮城城墻壹起,構成了嚴密的防禦體系結構。

自唐高宗以來,唐朝的大多數皇帝都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國家事務,持續了200多年。大明宮範圍很大,東西1.5km,南北2.5km,略呈楔形。* * *有65,438+065,438+0個大門,大明宮正門叫丹鳳門,有三大殿,分別是漢元殿、鄭玄殿、陳子殿,正殿是漢元殿。漢元殿北面有鄭玄殿,鄭玄殿周圍有中書、門下兩省,還有弘文、十二殿。著名的林德廳建於唐高宗林德時期,位於大明宮北部太爺池以西的高地。此外,還有30多個其他的大廳,亭臺樓閣和寺廟。漢元殿是唐代長安城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是香鑾、奇峰亭和通往平地的衛龍路。整座宮殿坐北朝南,居高臨下,規模宏大,建築宏偉。王維右在壹首詩中說:“天九門露宮闕,多國衣冠俯首珠冠。”唐朝末年,黃巢曾經在這裏稍稍滿足了“如果我將來是狄青”的願望,但是他沒有當上皇帝。在唐僖宗,大明宮屢遭士兵襲擊,最終於甘寧三年(896年)被燒毀。又過了幾年,宮殿的廢墟也因為戰備而被拆除,然後就成了壹片廢墟。

  • 上一篇:乾縣捕蝗令文言文的解讀與原文
  • 下一篇:小說裏的sm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