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在北京懷柔發現1300米明前長城。

在北京懷柔發現1300米明前長城。

在懷柔發現壹段1300米長的明代以前的長城遺跡。昨天,這樣壹則新聞再次引起各方關註。

與慕田峪、八達嶺等眾所周知的明代長城不同,在北京郊區的群山之中,隱藏著壹條明代以前的古長城。但由於歷史文獻的缺失和出土文物的稀缺,多年來人們只瞥見了這壹略顯神秘的長城,很難窺其全貌。

昨天從懷柔傳來的消息,無疑為人們探索古長城再添喜訊。此前,門頭溝、延慶、昌平等區縣已發現古長城遺跡。頻繁出現的廢墟讓這座原本斷斷續續隱藏在山野綠草如茵的古長城逐漸清晰起來。

正如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嶽升陽所言,雖然文獻記載不多,但近年來頻繁發現的遺跡,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現在可以初步判斷,這條古長城從東靈山進入現在的北京地界,壹路向東,經過門頭溝,連接昌平,向北拐進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雲。”嶽升陽說。

懷柔古長城最新發現殘長城闖入攝影師鏡頭。

對稱的石頭,梯形的墻,分散的石頭堆...這些場景不禁將觀者帶入了車馬充滿危險的年代。昨天,懷柔區幾位攝影師在渤海鎮三岔村北魏灘西山頂拍攝。誰也不曾想到,在荊棘和茂密的草叢中,突然,壹條長達千余米的殘長城闖入鏡頭。專家初步推斷,這很可能是北齊長城遺址。

這壹段長城位於懷柔區渤海鎮三岔村和延慶縣海斯鎮子口村,呈東北和西南走向。如果以兩村溝通的涼頭山路為界劃分,東北段約500米,西南段約800米。

經實地考察,殘長城遺址呈梯形,現存遺址最高點約為1米。根據坍塌散落的石塊分析,原來長城至少在2米以上。在這壹段長城的兩個制高點上,還有兩個瞭望塔遺址,呈圓形,有面積約100平方米的散石。這些了望塔選在制高點。首先,他們被選來偵察和觀察敵人。二是讓守軍士兵換防休息。

殘長城和明長城沒有連接點。

值得壹提的是,這座孤立的殘長城與明長城之間沒有任何連接點。據此分析,年近七旬的懷柔文物管理所老所長張靈勉表示,這條殘長城至少建於明長城之前。從其建築結構來看,明代長城多為石基、磚墻疊砌、白灰漿勾縫。這壹段長城是幹碴墻結構,沒有石基,也沒有零散的磚堆。

從地理位置上看,這壹段長城位於懷柔和延慶兩個長城外村的交界處,北有外長城,南有二道關和南業口的內長城。再加上這麽簡單的建築結構,至少可以確認這壹段長城不像是明代的長城遺址。

明長城改線,北齊長城得以保留。

那麽,這段長城是什麽時候修建的呢?《延慶州史》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余裏,即延塞。用秦開了壹個計策,放在山谷上,從上谷北到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建,遺址至今還存在於岔路以北的永寧壹帶。”

長城學者宋國喜曾在中國長城網上撰文:“延慶縣海斯鎮子口與懷柔區渤海鎮三岔村交界處的幹石側墻,當地人稱為秦長城。”

然而,學術界普遍認為北京早期石長城遺址大多建於1500年前的北齊時期。因為後來的明長城很多都是在早期的長城上修建的,所以露出地表的北齊長城遺跡很少。只有在明長城被改道或者因為某種原因沒有修建的地方,才能看清楚。

據初步判斷,懷柔發現的殘長城屬於上述情況。“這段長城不在懷柔長城的統計裏程範疇內。按照明長城是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說法,這段長城很可能是北齊在修建明長城時的壹段。”張靈勉說。

門頭溝古長城最密集的五段就藏在門頭溝。

僅在門頭溝區,明初長城就有五段:鹽池鎮馬濤村的北陽溝長城、鹽池鎮大村的北西嶺至德勝寺長城、鹽池鎮梁芳村長城、清水鎮江水河村的東陵長城、鹽池鎮馬濤村的東臺嶺長城。是本市迄今發現的古長城最密集的區域。

這是截至去年的全國長城普查結果。門頭溝區長城測量隊在實地調查和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確認這五段城墻均為北齊長城,全長約7000米。

門頭溝古長城守北守東。

北齊修建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即柔然、突厥)的入侵。明初門頭溝長城走向為東北-西南、東南-西北、南北,基本防禦方向可確定為南北。資深長城文物專家顧大鏞告訴記者。

北邊的防守比較好理解,但是東邊的防守呢?顧大鏞說,當時北齊防禦的重點是現在的山西太原、河南洛陽和河北臨漳縣(當時的鄴城),而當時的門頭溝東部地區不像是遼金以後修建的大都城,很可能是壹片開闊地。居庸關壹旦被攻破,可以通過門頭溝的山路到達河北、山西,而且不容易被發現。

公元563年,突厥調集20萬士兵摧毀長城,並於564年多次劫掠幽靜(今北京)、恒(今山西大同)邊境,使北齊在天通元年對以前的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王平鎮保存著修建長城的最早記錄。

離門頭溝不遠的王萍鎮河北村,有壹尊東魏三年武定石雕。刻有“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遠將軍、海安府尹築城使樂源,用夫壹千五百人,夫十人,鄉長三十壹人,十日畢”字樣,4行49字。

本文記載東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平原將軍在此駐軍建城。現在石雕所在的山坡上還能看到夯土墻的痕跡。石刻中的“城”字和“削山築城”都是城墻的意思。因此,這塊石刻是門頭溝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的長城實物遺存。

昌平古長城是現存最長的。

19 km古長城穿越延慶昌平。

昌平區文物管理處公布的長城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從延慶大莊科鄉街子石村到昌平大嶺溝,再到八達嶺,發現了壹處長約19公裏的古長城遺址。據初步推斷,該段長城建於北齊,距今約1500年,是北京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古長城。

這也是昌平區發現的第三處長城遺址。同時,這壹發現也證明了在北京西北的明長城空缺處,實際上存在著壹條古長城。

在明長城殘破的壹端有壹段更早的長城。

昌平區的長城遺址為什麽要去延慶縣界?原來,明長城在北京西北方向有約19公裏的落差:自東向西,明長城從懷柔黃花城進入延慶石村後突然停止;自西向東,八達嶺明長城過了水關就不見了。

明長城北京西北為什麽有缺口,應該是連綿不絕的?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然而,在2006年全市舉行的大規模長城普查中,文物工作者發現,許多明長城是在明代以前的古長城遺址上修建的。根據昌平發現的三處石墻遺存的大致走向,很可能與明長城斷頭有關。

2010年5月,昌平區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分步調查小組來到延慶石村進行實地考察。在村子北面的山上,從懷柔延伸出來的明長城在最後壹個敵人駐地的位置戛然而止。敵臺為條形磚石結構,主體部分已坍塌,但底座仍保存完好。站在敵臺,向明長城消失的西南方向望去,果然山上的石脊狀城墻遺跡與昌平發現的非常相似。

在當地老人的指引下,勘察隊從街子石明的長城斷端出發,順著山勢,向西南方向追溯古長城遺跡。壹路上,石墻若隱若現,有的區域保存完好,有的區域完全看不見。保存完好的石墻高度從1m到1.5m不等,寬度從1m到2m不等。石墻上堆的大多是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狀大小不壹。有的是散堆,有的是混土堆在壹起。只有在某些地方,可以看到大石塊的痕跡。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石墻已經坍塌嚴重,有的上面還長了厚厚的刺。

壹路向西南,穿過延慶松樹溝村的石門,進入昌平界,很快就是之前發現的昌平大嶺溝村石墻遺址,繼續向西南,就是邊墻子村石墻遺址;然後在對九峪村、錐子石村、李石溝南山發現明顯的城墻遺跡,長度從1.20米到1.000米不等。“此時,已經確認這些城墻遺跡屬於古長城遺址的同壹段。”昌平區博物館館長邢俊說。

這座古老的長城通向哪裏?兩個月後,探查隊再次進入延慶縣界,來到井莊鎮北堤村,發現了兩公裏長的城墻遺跡。之後往西南是水關長城附近的水關村。“之前我們猜測這條古長城會和水關長城相連,結果不是。它繞過水關長城北側,直奔八達嶺明長城方向,最後與八達嶺長城相連。”邢俊介紹道。

至此,這個古長城遺跡的路線和走向基本已經出來了。“起點是延慶街子石,終點是八達嶺,全長約19公裏。這壹段也恰好是北京明長城的空白。”邢俊說,以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認為這個地區沒有長城。這個調查有力地推翻了這個論斷,“長城還是有的,只是比明朝還古老的早期長城。”

互連

北京的大部分古長城建於北齊時期。

根據目前學術界的集中觀點,北京現存的明代以前的石長城遺址大多為北齊所建。北齊統治山東、河北全境,山西大部,河南壹部分。據史書記載,北齊建立時,形勢嚴峻,西部有北周的重視,北部有突厥、蠕(柔然)、契丹的侵擾。北齊為了加強對周邊國家和遊牧民族的防禦,多次在北部和西部修築長城,其規模在秦之後明朝之前的時期是第壹。

多次修建的北齊長城,基本上可以連成兩條主線。壹條是北外圍,從山西西北部的蘆芽山、管涔山向東北延伸,向北經大同、陽高、天鎮進入河北張家口赤城縣,再沿燕山東南進入秦皇島市山海關,經北京、天津、唐山到達海邊。另壹條是南內側,西起山西西北部的偏關地區東南,在武縣轉向東北,向東沿恒山山脈進入河北省,再沿太行山向東轉向,經過北京西北部——即門頭溝、昌平,在昌平居庸關南口與外長城匯合。

專家意見

古長城遺址應該作為壹個整體來保護。

北齊不僅修建了長城,還在長城沿線每隔十裏建了壹個駐軍。近年來,本市在門頭溝、昌平、密雲等地的明前古長城遺址沿線發現了多處北齊長城駐軍遺址。嶽升陽教授建議,打破區縣分割,對北京以北綿延的古長城遺址進行整體保護,確保其歷史價值。

嶽升陽教授呼籲,北京發現的北齊遺跡並不多。這些北齊駐軍遺址是研究北京北齊軍事和文化的重要遺跡。希望文物部門能有選擇地挖掘,立個牌子,保護它們在旅遊開發和植樹時不被破壞。

  • 上一篇:如何欣賞古代山水畫教案?
  • 下一篇:古代被狗咬了怎麽處理?只能等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