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有洛陽龍門石窟的資料嗎?

有洛陽龍門石窟的資料嗎?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著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壹,位於洛陽以南12公裏的伊河畔。經過北魏到北宋400多年的發掘,至今仍有2100多個洞窟,100多個造像,3600多個碑刻,多在沂水西岸。中國的洞穴數量是最多的。其中“龍門二十”是渭北書法的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寫的《義闕佛龕碑》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2000年10月30日,北京時間165438,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示了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中國最大、最好的造型藝術。這些藝術作品詳細描述了佛教中的宗教主題,代表了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6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景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09年,龍門石窟作為中國現存石窟數量最多的石窟被列入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創造了中國現存石窟數量之最。

景點介紹:

千禧寺

千璽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的第壹個大型洞穴。它高九米多,寬九米,深近七米。它建於大約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洞頂的藻井是壹朵淺淺的雕花蓮花。主佛阿彌陀佛坐在須彌座上,臉盤豐滿,胸脯鼓鼓的,衣服斜掛在座位前面。他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很勻稱,很有智慧,整個姿勢給人壹種沈靜善良的感覺。主佛左邊是大弟子葉佳,右邊是小弟子阿難。兩個弟子旁邊是觀世音菩薩和觀音菩薩。尤其是南壁最受歡迎的人物菩薩,外形豐滿溫潤,故宮博物院陳列著1的1復制品。阿彌陀佛與兩邊的二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聖,是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穴。“賓陽”的意思是迎接太陽的誕生。賓陽的第三個洞穴是在北魏時期挖掘的,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建造的。始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雇傭802366人。後來由於朝廷政變和主持人劉藤去世,規劃的三個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只完成了壹個,南洞和北洞的主體造像在唐初完成。賓陽中洞為馬蹄形平面,頂部為穹頂,中間雕有重瓣蓮花蓋。蓮花被八個妓女和兩個顧客包圍著。她們衣袂飄飄,在風中繞著蓮花寶蓋翺翔,姿態優美動人。洞內有三佛主題,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佛。主佛是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國王蘇凡的兒子。他和中國的孔子生活在同壹個時代,比孔子大12歲。29歲出家,6年後成佛,創立佛教。因為北魏提倡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臉頰瘦削,脖子細長,身材修長。服裝線條密集,雕刻手法是北魏的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在遷都洛陽後進行了壹系列漢化政策,洞內主佛的服飾由雲岡石窟佛像右肩偏向的袈裟,變為寬袍大袖的袈裟。釋迦牟尼的所有兩個弟子和菩薩。兩位菩薩溫和真誠,面帶微笑。左右墻上也有雕像,都是壹佛兩菩薩,穿著僧袍,站在蓮花座上。洞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浮雕。第壹層是以景故事為主題的浮雕,稱為“維摩變化”。第二層是兩個關於佛的故事。三樓是著名的慈禧太後圖。第四層是“十神之王”的浮雕像。特別是三樓的帝王禮佛圖,反映了宮廷的佛教活動,刻畫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平和的心態,造型準確,制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幸的是,它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國外被盜。現陳列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穴開鑿於北魏,但洞內幾尊主要佛像完成於唐初。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面部飽滿,肩寬體胖,身材豐滿,體現了唐代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的第四子王在廢棄北魏的基礎上開鑿的。是為其母長孫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懸崖上有七尊雕像,其中三尊坐在佛像上,四尊站在佛像上。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是彌勒佛,坐在方形基座上,頭頂受損。只雕輪廓不打磨。佛經上說,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佛釋迦牟尼的繼承者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自己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後自稱“慈氏”(即彌勒),促進了彌勒信仰的普及。摩崖三佛龕的發掘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吳周政權的崩潰,懸崖上的三座佛龕也停止了工作。雖然這組雕像是半成品,但它為我們了解石窟雕像的挖掘程序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整齊雕刻有15000尊小佛而得名。該洞為前後室結構,前室二獅二獅,後室壹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完整的洞穴。洞頂有壹朵美麗的蓮花,四周有碑文:“大唐永隆元年十壹月三十日落成,大監姚神標在內道場運禪師,壹萬五千尊像如龕”。說明該洞是在宮中二等女官姚申彪和內道場智雲禪師的主持下挖掘而成,完成於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洞內主佛是阿彌陀佛,坐在雙蓮花座上。臉型豐滿圓潤,肩部寬厚,簡潔流暢的服裝圖案采用唐代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的“無畏印”是指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坐蓮花寶座,腰刻四金剛力士。奮力向上的雄偉姿態與主佛的從容形成鮮明對比,也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後面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坐著壹位菩薩。她們或坐或側坐,或手持荷花,或竊竊私語,表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像。五十二代表菩薩從修行開始到成佛結束的等級,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處、等覺、妙覺。洞內南北壁上整齊地雕刻著壹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南北墻的基座上雕刻著六個藝妓樂師,舞妓在悠揚的音樂中翩翩起舞,姿態輕盈優美。整個洞穴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示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之地,烘托出熱烈歡快的成佛氣氛。洞內南側還有壹尊菩薩像,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中的精美範例。菩薩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呈“S”形曲線。整個姿勢非常優雅端莊。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遊龍門時,就被其美麗的形象所吸引,大加贊賞。經過藝術加工,她成功地將其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xi有季連華東

蓮花洞因洞頂雕有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開鑿於北魏時期。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從泥淖中浮現而不被玷汙。所以佛教石窟最多用蓮花裝飾,但像蓮花洞頂這樣大而精致的高浮雕蓮花,在龍門石窟並不多見。繞蓮輕飄飄,細腰長裙。洞主壁上建有壹尊佛、兩個弟子、兩個菩薩。主像是釋迦牟尼像,身披袈裟,褶襇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形象,也就是釋迦牟尼出去講經時的形象。第二個弟子是淺浮雕,左邊的弟子葉佳深目高鼻,胸部笨拙。他拿著壹把張西,看起來像是西域的苦行僧。不幸的是,他的頭顱早年被盜,現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高。這些未滿寸的小千佛像位於蓮花洞南壁之上,栩栩如生,細致入微,栩栩如生。

奉賢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的壹組摩崖造像。因為屬於當時的皇家寺廟奉先寺,所以俗稱奉先寺。這個洞穴建於唐高宗早期。武則天三年(公元672年)贊助兩萬元粉,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每幅長30余米。洞內佛像鮮明地體現了唐代佛像的藝術特征,面部豐滿,耳朵下垂,造型完美、祥和、溫馨、善良,極為感人。主佛蓮花北側碑文稱“大盧舍那造像龕”。這裏有九尊佛像,中間的主佛是魯舍那佛,也就是釋迦牟尼的佛。佛經上說,盧舍那是普照天下的意思。這尊佛像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佛像臉型豐滿圓潤,頭頂波浪發紋,月牙形眉毛,壹雙美目,微微凝視下方。挺直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平和的笑容。耳朵長且略下垂,下巴圓且略向前突出。圓潤和諧,祥和舒適,身著齊肩袈裟,簡單樸實無華的服飾圖案,同心圓的服飾圖案,頭部異常明亮聖潔。整個佛像,像壹個睿智善良的中年婦女,讓人又敬又畏。有人評價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放的胸懷和優雅的外表完美地結合在壹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老弟子葉佳、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矜持優雅的菩薩、威武勇猛的王者、咄咄逼人的盧克索,與主佛盧舍那共同構成了壹組極具情態質感的藝術群體形象。奉先寺九足像後面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正是在宋金時期,人們為了保護佛龕而建造了木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它的風化,所以後來被拆除了。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和精湛的雕刻,屹立在中國石雕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雕藝術的典範,也是盛唐這個偉大時代的象征。

谷陽洞

位於龍門山南段的古陽洞,開鑿於公元493年。它是龍門石窟中最早的石窟,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規模宏大,氣勢恢宏。洞北壁用楷書刻著“古陽洞”四個字。清末光緒年間,道士們把釋迦牟尼的主像改成了寶座上的老先生像,謊稱老子曾在此煉丹,故古陽洞也被稱為老君洞。固陽洞是由壹個天然石灰巖洞構成的。洞頂無蓮藻井,地面呈馬蹄形釋迦牟尼主像,披著下垂的雙領袈裟,面容清瘦,眼中帶著笑意,安詳地坐在方臺上。主佛左側是手提花瓶的觀音菩薩,右側是持摩尼寶珠的菩薩。他們表情平靜,舉止從容。古陽洞大小龕場數百個,雕刻裝飾十分華麗,尤其是龕場造型、龕場門楣和龕場的設計,更是多姿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花花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建築,有的是窗簾流蘇,龕上刻有佛教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牟尼寶龕上,有樹生,蓮花步步生,九龍水滿。谷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許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為了廣修功德、祈福消災,不惜花巨資挖穴佛龕,留下了壹筆書法瑰寶——龍門二十品。古陽洞有19件產品,另壹件產品在慈香窯。《龍門二十品》指的是從北魏選取的二十尊造像的不同銘文,記載了佛龕的雕刻時間、人物和用途。20款產品的特點是:字體端正大方,氣勢渾厚簡約,結構和用筆介於韓立和唐凱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大力提倡全社會文字使用魏碑。現在,龍門二十件依然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都吸引無數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就是親眼見證這壹罕見的書法。

處方孔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方子洞,因洞門上刻有許多唐代的方子而得名。刻於北魏晚期,歷經東魏、北齊,唐初仍有雕刻。洞內有五尊佛像,身型僵硬彎曲,頸短粗,身強體壯。佛冠兩邊的帶子很長,壹直垂到手臂的上部。這些都是北齊造像的特點。洞門兩側刻有150多種藥方。使用的藥物大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質。處方涉及內科、外科、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的藥材都可以在民間找到,大大方便了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病,也可以治療疑難雜癥,如:治噎方子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個方子被壹位日本學者收錄在10世紀的《醫心方》中,可見其價值和影響。《方耀洞方》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方子,在中國醫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擂鼓臺中洞

看完西山石窟後,我們穿過水漫橋,來到東山石窟。東山腳下的路沒打通之前,巨石上面有壹個平臺。傳說奉先寺建成時,武則天親自率領百官親臨龍門主持這壹盛大的開光儀式,壹支龐大的樂隊在這壹平臺上擊鼓助興,所以後人稱之為擊鼓臺。與鼓臺相鄰的三孔稱為鼓臺三孔。這是擂鼓臺的中洞,又稱大灣塢佛洞。它是吳周時期的禪洞,中國的禪宗是專門從事禪修的教派。“靜心”的意思是安定下來,不再煩惱。洞頂呈穹頂狀,有華麗的蓮藻井。雕像為壹佛二菩薩,主佛為彌勒佛,雙膝下垂而坐。墻基上有25尊高浮雕羅漢像,從南墻西開始到北墻西。羅漢群像形成壹個半圓形的裝飾帶,所有的羅漢群像都刻有從《付出、合法化、儲存因緣傳》中摘錄的壹段話,介紹這個羅漢的身世和特點。出版的經書大多夾雜著吳州新詞,是吳州時期禪宗經營的窯洞。

古雷臺北洞

古雷的臺北洞是龍門石窟中最早和最大的密教造像石窟。密教屬於中國佛教的壹個流派。它起源於印度,形成於7世紀以後。密教是佛教的最後壹個流派。它傳入中國,在中國流傳,甚至傳到日本和朝鮮,以及它的首領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與洛陽和龍門石窟有著密切的關系。古雷的臺北洞是壹個圓頂的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洞頂是壹口蓮藻井,四周是四個飛行體。因為風化剝蝕,不清楚。據說北洞主像、中洞三尊佛像、南洞壹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外地遷入的。洞內三尊坐佛中,東墻主佛為毗盧真納佛,意為太陽,即又稱為“大太陽佛”。它頭上戴著珠寶王冠,手臂上有臂章的菩薩像,高2.45米,坐在0.9米高的須彌山臺上。北洞前壁南側有壹尊八臂觀音像,高1.83米,赤足坐在圓形石凳上,前壁北側還有壹尊四臂十壹面觀音像,高1.9米,赤足立在圓形石凳上。

坎井寺

闞景殿是武則天時期雕刻的。它有壹個雙室結構。前室的崖壁上有幾十個小龕。主墓室深1170cm,寬116cm,高825cm。它有壹個平頂,壹個正方形的平面和四面垂直的墻,三面墻的下部雕刻著65438的高度。這種只雕羅漢不雕佛像的石窟,看起來是壹個大型的禪堂,可能是禪宗開鑿的。堪景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石窟,29尊佛教羅漢保存完好。

  • 上一篇:歷史和文學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領導理論的前因後果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