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香港恒生銀行的歷史

香港恒生銀行的歷史

1933恒生銀行成立期間,四位創始人中,何善衡出資最少,只有1,000港元,但他與恒生的發展關系最為密切。

恒生銀行原本位於上環永樂街70號的壹棟舊樓,那裏銀行眾多,面積只有800平方英尺。當時,該行董事長為林炳炎,經理和副經理分別為何善衡和梁誌偉。銀行的工作人員只有11,比較少。剛開始主要做黃金買賣,匯款,找零。開業第壹年盈利65,438港幣+00,389。恒生銀行總部設在香港,後來業務擴展到廣州、上海等大城市。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內地富戶紛紛南下,渴望將銀元換成港幣。由於恒生銀行在中國大陸各地建立了業務網絡,業務蒸蒸日上。中國國民政府急需外匯來支付軍費,恒生銀行甚至獨家代理政府的外匯業務,從中賺取大量利潤。

1941香港下跌,恒生被迫收盤。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帶著資金和65,438+08名員工到澳門暫避。當時,同名的恒生銀行已由澳黃蓉在澳門成立,於是他們改名為“永華銀行”繼續營業。

1945年,香港光復後,他們回到香港,將恒生銀行遷至皇後大道中181號新址,重新開放自有物業。新店的規模比以前更大了。1946,邀請郭偉利爵士負責海外黃金交易。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大陸實施了壹系列嚴格的外匯管制。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對中國大陸實施經濟封鎖,不僅打擊了海外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信心,也對原本擁有大陸網絡的銀行業務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戰後香港經濟起飛,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崛起,貸款需求增加。在這兩個因素下,香港的銀行開始轉型。

由於失去了與中國大陸的聯系,恒生也開始了業務轉型。1952,1952,恒生於2月5日在香港註冊為私人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萬港元,實收資本500萬港元,並成立了新的董事會。當時,林炳炎已經去世,董事長是何善衡,副董事長是梁誌偉,總經理是田鶴。1953年,恒生搬入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63至165號的五層自有物業,全面開始商業銀行業務。

當時恒生的主要客戶是普羅大眾和中小企業。何善衡為員工制定了壹系列服務規則,規定員工必須真誠對待顧客,受到公眾的好評。至於中小企業客戶,主要是廣東服裝、玩具、電子、塑料、五金等廠商。他們希望獲得信貸,但他們沒有公司資產負債表和足夠的條件來支持他們獲得信貸。由於恒生已經知道他們的背景,它不介意給予信貸。這些小公司後來發展成大公司、大集團,成為恒生的長期客戶。

1959、10年6月,恒生增加註冊資本至3000萬港元,實收資本至15萬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在香港重組為公眾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恒生銀行”。同年在九龍油麻地及旺角成立兩間分行,積極拓展香港及九龍的分行網絡。1962年聖誕節,新總行大樓恒生大廈落成並投入使用,樓高22層,為當時香港第壹高樓,而恒生總行則於1991遷至中央消防局舊址。

從1954到1964,恒生的資金賬戶從630萬港元增加到5250萬港元,存款從2100萬港元增加到7.2億港元。總資產由3,200萬港元增加至7,665,438+0萬港元。在1965港股大跌之前,恒生是香港存款和資產規模最大的中資銀行,並逐漸成為匯豐銀行在銀行零售業務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1965銀行業危機:恒生控股權易主。

1965 1月,香港爆發了第壹次大規模的銀行業危機。

原因是65438年10月23日,明德銀行簽發的壹張價值約700萬港元的美元支票被拒付。消息傳出後,許多儲戶蜂擁取現。由於銀行壹時無法支付巨額提款,港府最終於65438年6月27日接管了明德銀行。後來,擠兌蔓延到其他中資銀行,如廣東信托銀行、恒生銀行、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隨著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對香港中資銀行提供無限支持的聲明,以及香港政府采取的各種措施,這場風波在2月10日暫時平息。但事件並未就此結束。直到3月份,壹些報紙仍然刊登壹些詆毀本地銀行的毫無根據的謠言,恒生就是其中之壹。這期間大客戶悄悄銷戶;到了4月初,擠兌再次爆發,恒生銀行首當其沖。

首先發生的是香港仔分行。當時大量客戶蜂擁而至,要求提取存款。作為總經理,田鶴建議不要急於取錢。壹些20萬至30萬港元的大客戶,如韓森總監,要求田鶴在停止提款前簽署壹份保證書。在總行,取款的人群甚至延伸到了皇後像廣場的香港俱樂部。匯豐銀行再次表示支持恒生銀行,並派員到恒生總行大堂,證明有足夠的現金供應,壹疊疊鈔票分布在大堂各個角落。然而,情況沒有改善的跡象。恒生銀行壹天損失8000萬港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六分之壹,4月初損失2億港元。

面對這壹困境,何善衡召開董事會,商討對策。當時,獲得了三種解決方案:

接受大通美國銀行公司的援助;關閉並被政府接管;向匯豐尋求幫助。經過多日討論,董事會決定將銀行的控股權出售給匯豐,交給精通英語的郭偉利爵士。在得到香港財政司郭的批準後,立即與匯豐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雙方在恒生的總價值和出售的股份數量相差較大。匯豐銀行認為恒生總價值為6700萬港元,要求收購恒生76%股權;但恒生認為其總價值為65438+億港元,只願意出售51%股權。因匯豐擔心難以獨善其身,同意以565,438+0萬元收購恒生565,438+0%股權(後增持至626,5438+04%)。消息傳出後,風潮也平息了。

據悉,何善衡因為恒生控股權泡湯,哭了兩個晚上。但在發售當天,他親自召開會議,向員工解釋,穩定人心。匯豐無疑成為了大贏家。匯豐不僅以低價買下了最有價值的資產,還淘汰了香港銀行業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其在香港銀行零售行業的壟斷優勢。收購後,匯豐只派了4名代表加入董事會,繼續保持原有的中方管理層,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這是對匯豐的高瞻遠矚。當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經理山德士認為,恒生銀行的成功在於其中國管理層,因此匯豐銀行不必介入。在匯豐銀行的支持下,恒生的業務大大擴展了。

1,主要中小企業事務

管理層依然堅持埋頭中小企業的主政方針。當時,從65438年到0960年到70年代,香港的工業起飛,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擴張。但恒生給予了資金支持,提供了信用證和進出口融資服務。比如中國大投資家鄭裕彤發家之前,他掌管的周大福珠寶就得益於恒生的支持,然後從珠寶行業進入房地產行業。長實與恒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李嘉誠在經營塑料花廠時,曾試圖結識何善衡。見面後,何善衡對他印象深刻,認為他是壹個有能力、有潛力的客戶。

小公司演變成大企業後,就成了恒生的長期客戶。比如恒生提供很多長期物業的按揭;在鄭裕彤統治的新世界,恒生銀行仍然是它的主要銀行。

2.住宅樓宇按揭服務

自1960年代以來,香港的房地產業逐漸繁榮起來。為了爭取中小套型住房按揭市場,1967年,恒生主動為中產階級(又稱“夾心階層”)提供長達7年的住宅住房按揭服務,改變了當時3年的慣例,讓中產階級可以置業安居。

3.首次公開發行

1972,恒生銀行在香港上市。其將股份面值由65,438+0股減至65,438+00股,並發行新股,使實收資本由4,500萬港元增至65,438+0億港元。同年5月,恒生發行10萬股,每股面值10元,每股價格100元。結果被超額認購29倍,凍結資金28億港元,相當於香港政府1971年財政收入的壹半。13年6月,恒生在港交所上市,這是戰後第壹家在香港上市的銀行。當天恒生以175元高開,全天上漲至186元,最終以165元收盤,即恒生市值已達1.65億。

此外,恒生的名字因其編制的“恒生指數”1969而深入人心。

4.擴展分支網絡

此外,恒生銀行還擴大了在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分行,以建立更廣泛的網絡。到1972上市時,恒生已在香港擁有20家分行,員工超過2000人,成為僅次於匯豐的商業銀行。到1981,分支機構增加到45家。同年,我們獲得了在地鐵沿線開設分店的特許經營權。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恒生銀行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分行。

5.收購永安銀行

1980年中期,銀行危機爆發。1984年,永安銀行爆出醜聞,總經理郭誌光挪用10萬美元歸自己使用。在1985期間,永安的銀行資本為負值,原因是其無法從董事和管理人處收回貸款。1986年5月,恒生銀行與永安銀行達成協議,其中恒生向永安註資65438+7600萬港元,收購該行50.29%股權。至此,恒生銀行成為永安銀行第壹大股東。在恒生的管理下,永安扭虧為盈。1993 6月5438+10月,恒生將永安銀行出售給大信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6.探索中國大陸市場。

恒生銀行全資子公司恒生銀行(中國)成立於2007年5月28日。中國大陸共有32家分行,其中65,438+00家分行(分別位於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東莞、深圳、福州、南京、寧波和天津)和22家分行(上海9家、廣州4家、深圳和天津4家)。

  • 上一篇:泰晤士河遊船介紹泰晤士鎮遊艇碼頭。
  • 下一篇:岐山縣的民俗文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