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麽是客家文化?

什麽是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國壹個龐大的漢族族群,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相關資料顯示,客家人有5500萬,其中中國約有4500萬。大部分生活在亞洲的壹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尼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約20萬。其他對廣泛分布於美洲、歐洲、澳洲等地的客家歷史淵源的研究,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之前關於客家起源也有壹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

目錄

文化淵源

客家的起源

客家歷史

客家精神

客家魏武

客家節

客家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農業

客家服飾

客家話的歷史演變有四個階段。第壹階段是起源階段。

第二階段是變異階段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第四個階段是向外遷移階段。

客家包容體系

論客家人的分布(1)客家人在中國的人口分布。

(2)海外客家人的分布

中國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生活的幾個自然環境?

經濟年限

社會和文化生活

文化淵源

客家的起源

客家歷史

客家精神

客家魏武

客家節

客家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農耕、客家服飾與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起源階段,第二階段是變異階段,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第四階段是遷移階段。客家所包含的體系是關於客家的分布。

(1)中國國內人口的分布(2)海外客家人的分布中國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的幾個比較。

生活在自然環境、經濟生活、社會文化生活中。編輯本段的文化來源。

2007年8月,河南洛陽偃師市被確認為客家文化的發源地。8月20日在偃師市結束的“客家先民第壹次南遷的起點”國際研討會確定,客家先民第壹次大規模南遷的紀念地在河南省偃師市。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分支。壹千多年來,他們從中原遷徙而來,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和海外。參加研討會的代表認為,客家人的第壹次遷徙發生在東晉時期,洛陽作為當時的都城,是客家人的根。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誌性景觀遺存大多集中在偃師市,以偃師市為中心的羅易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頭。研討會上,華夏文化紐帶項目組委會授予偃師市“客家先民首次南遷之地”紀念稱號,全球客家崇正會向偃師市贈送“客家先民首次南遷聖地”牌匾。客家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是壹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是漢族的壹個地理群體。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其生存狀態而創造的壹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這種文化壹旦形成,就成為這個群體的識別符號,成為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力量。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群體,就沒有客家文化;但是,如果沒有客家文化的長期穩定發展,客家族群是不可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以至於歷經數百年,仍然能夠維持到現在。客家人分布廣泛,其中粵閩贛邊界三角是其主要聚居地,海外以東南亞為主。根據學術界的估計,大約有4000萬到5000萬客家人。客家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文化。為什麽是地域文化?因為這種文化有非常明確的地理範圍,只發生在贛、閩、粵三角地區,其他地方沒有。

在這壹段編輯客家的起源

客家人的祖先原本是中原的漢人。由於戰爭、饑荒和政府獎懲,他們南遷,先後傳播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臺灣省等省區和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世界上有超過1億的客家人。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共五次遷居。秦漢之間,趙佗成為南越國王。漢武帝出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後在秦朝南疆三郡的基礎上,又設九郡,其中就有閩中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導致戰亂頻仍。大量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漢人紛紛南遷,正所謂“英雄爭中土,李殊往南”三國時期,曹魏采取邀請邊民內遷的政策,並延伸到西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亂,帶冠南渡。”漢末至東晉,中原漢族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壹次大遷徙。東晉時期,長江流域戰火紛飛,漢人不斷南遷。羅祥麟教授對客家起源的考證說:“至今晉武帝統壹中國看三國割據起源,州縣兵權耗盡,邊州空虛。隨著八王之亂的接連發生,國力被削弱,邊疆遷徙的部落不得不趁機在中國大陸的壹部分建立割據政權。金朝中央政府無奈,遷都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大陸有遷徙力量或有遷徙機會的人都往南遷,當時稱為‘流動人口’。“當時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局勢相對穩定。於是,南遷的中原人分批到來,沿著武夷山或從甘南南下,到達汀州、寧化的石壁寨(今石壁準),然後繼續向汀州縣境內遷移。其中壹部分分散在贛北至贛南地區。進入汀州的中原人,逐漸與當地的閩粵畬族融合,成為汀州早期的客家人。唐朝第二年,閩粵之間有少數民族不滿政府壓迫,集會反抗。朝廷命左郎讓陳政為嶺南行政長官,並命大軍入閩鎮守。唐鹹通年間,守軍因故造反,以龐勛為首,率軍攻中原。黃巢起義後,十余年的動亂導致中國各地的人分別遷徙。後來黃巢的部下朱溫殺了,改名叫梁,開始了五代紛爭的割據局面。東晉到五代,漢人從長江流域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當時中原有幾千個宗族。宋高宗南渡,晉人南下,元人入宅,壹部分客家人從福建、江西遷到粵東、粵北。這是每三次大遷徙。這壹時期,中原地區的氏族越來越多地被流放。據說出生的陳朝皇族孫叔銘有九個兒子,成為壹個龐大的家族。他奉命脫離巨族,散布九州各地。“九子分九州,眾子封汀州”的(實為六子),本名沈萬,封大夫,帶97家遷居汀州,是汀州陳的始祖。汀州寧化石壁村,當時是江西到福建、南北的重要通道。成為中原人到福建的中轉站,也是眾多客家姓氏祖先的居住地。此時“散居在汀州、邵武的客家人分屬不同家族,後遷居梅州”。客家人大多從中原遷徙到中國南方,航行到南洋群島乃至世界各地,經過汀州寧化的石墻。明末政治腐敗,也值連年饑荒,千裏光地,百姓生活貧困。再加上文官貪婪,武官刺死無辜,導致官員逼民造反,農民到處造反。清軍入關,進逼京師,再南下,史可法殉難,杜南失陷,斧王出關,全國壹片血腥。清兵入閩,汀州、贛州等地大批民眾倉惶出逃,轉移到廣東中部和沿海地區,甚至轉移到四川、廣西、湖南和臺灣省,少數轉移到貴州南部和西康會理。這是客家人的第四次遷徙。明末清初張農民起義失敗後,四川地區滿目瘡痍,農村荒蕪,地廣人稀。康熙年間,農民奉命搬遷開荒耕種,是清代著名的大遷徙。所謂“移湖填川。”。清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部分客家人遷居廣東南路、海南島、臺灣省、香港、澳門、南洋群島,甚至遠至歐美。這是第五次大遷徙,是太平軍失敗後的壹次世界性遷徙。東晉以前,客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北起並州至上黨,西至泗州弘農,東至揚州淮南,中至禹州新蔡、安豐。上黨在山西省長治縣,弘農在河南省靈寶縣以南20公裏,淮南在安徽省壽縣,新蔡是河南省新蔡縣,安豐在河南省渭川縣固始縣附近。這可能不是客家人祖先的理由,但這其實是他們的基本居住地。如果妳想研究客家的起源,妳必須註意這壹點。

編輯這段客家歷史

為什麽這裏會有地域特色如此濃厚的客家文化?壹方面,它是壹個四面環山的丘陵山區,西部是羅曉山脈,東部是武夷山和九連山脈,南部是南嶺山脈。羅曉山脈中部還有壹條與武夷山相連的廬山山脈,從而將贛南與贛中分隔開來,形成壹個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這裏的原住民是與江西、福建、廣東、浙江同屬壹個民族的百越人。他們“各有種姓,互不隸屬”。秦漢以後,由於北方男子不斷進入該地區,數百名越南人被分批漢化,有的被迫遷往江淮地區,有的離開平原進入深山老林,成為歷史上壹度著名的“過山”民族。所以,總的來說,這裏早就是人煙稀少的地方了。兩晉時期,尤其是唐宋時期,由於北方戰亂不斷,鄉村經濟蕭條,大批流民渡江南下,另尋生存之道。經過不斷的遷徙,壹些移民來到了這個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的原住民共同生活,在社會和自然相對封閉的條件下與原住民融合,從而創造了壹種以中華文化為主導、不同於周邊文化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因此,這種文化的原始基礎是鄉土氣息濃厚的土著文化和漢唐神韻的中原漢族文化,而這種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大量北方移民。因此,有學者稱之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並不為過。正因為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族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刻內涵,而且具有作為移民特殊群體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非常強烈的尋根意識和本土意識,恰恰是移民離開祖籍後對原生文化的依戀。同時,也正是由於客家人長期的漂泊和流離經歷,以及到達定居地後所面臨的種種困難,磨煉出他們不屈不撓的意誌、開拓精神、勤勞樸實的性格和集體主義精神,才善於在血緣、血緣、地緣等各種條件下,在同宗、同鄉、同文化之間建立合作關系。這些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實現從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的需要。正是因為不斷的遷徙謀生,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獲得了“人不退道,虎不退山”、“命長不怕遠”、“樹動則亡,人動則活”的價值觀。客家宗族歷史悠久。客家人原本屬於中原漢族。歷史上因戰亂多次遷徙後,他們逐漸定居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四川、臺灣省、香港及海外。客家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方本土文化融合的產物。客家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因為它更多地保留了漢文化的基本特征,但也在很多方面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使得客家成為壹個既不同於土著,又不完全等同於中原漢人的漢族。客家方言是漢語八大方言之壹,分布廣泛。雖然各地說的客家話有壹些差異,但相互之間不會有交流上的困難,因為客家話中有很多不同的變體或日語方言,但基本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客家歷史悠久,培養了洪秀全、黃遵憲、孫中山、朱德、葉劍英等壹大批為中華民族文明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傑出浪漫主義人物。

編輯這壹段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其核心在於團結奮進。這在客家移民史和客家文化史上是非常突出和具體的。首先,客家先民自我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了南方,而沒有被遷徙地區的土著同化。典型的客家建築,如江西贛南、廣東梅州的多層圍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堂十八井,不僅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壹朵奇葩”,也是客家團結奮進的象征。在永定的壹些大型土樓裏,有石柱、石鼓、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塘,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小,有樓名,有雕欄,如“振成樓”,“振綱立紀,立德樹人”,教人遵紀守法,講究誠信,奮發向上。這些文化印記,都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修讀傳家寶的精神光芒。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還表現在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同化上。客家先民南遷,是中原漢族與遷入地土著人民長期鬥爭,最終形成共同體。今天的客家人,從來不是單純依靠遷入的中原漢族的繁衍,而是通過與當地民族的融合發展壯大起來的,還有壹些其他民族遷入客家家園,被同化為客家人。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和為貴性,各享太平”和“天下人多,皆兄弟;“天下女人多,都是姐妹”的口號,表現了客家人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原住民的樸素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非常寬容友好的,儒釋道基督教可以像壹家人壹樣,在壹個寺廟裏共同生活。即使是劉邦和項羽這對冤家,也可以共用壹個神龕接受人們的供奉。媽祖本來是沿海航行的人的守護神,客家人把她請到了山鄉,作為山鄉的守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化的精髓。長期的遷徙養成了兼收並蓄、開拓不保守的民俗,使客家人具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客家魏武

在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裏的原住民大多住在幹欄(架空地面建築)的房子裏。而土圍子則建於明末清初,當時贛粵邊境海盜橫行,社會動蕩。為了有效地挽救自己的生命和積累的財產,客家人的大家庭不惜重金,煞費苦心地建造它。它的結構形式是由粵東客家的標準格式——圍屋發展變化而來的。這座堅不可摧的龐大建築,四角有炮塔,相連呼應,火力如網;火攻,包圍多個消防註水口;為了防止圍攻,在圈地裏建有許多糧倉...如果對外殼進行細分,我們還可以看到兩種基本模式:實心空心型和實心型。圈地內主體建築采用“廳式”,但兩側水平房屋擡高形成全封閉方形圈地平面,如關西新圈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部三間(壹主兩副)。中空式,如楊村的伊彥圓形住宅,占地2500平方米。圍場沒有主體建築,只在圍場周圍建有房屋,中間除了水井還有壹個大和平。如今,贛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壹,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已經成為過去,而這座浸透了客家人血淚的圍屋,也成為世人眼中客家人典型的家園結構,成為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它凝聚了客家人的整個精神感受,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住了人心,構成了客家人漂泊他鄉的呼喚。

編輯這個客家節日

農歷新年季節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起源於古代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古代。除了中國的春節假期,還有四季和其他流行的信件來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善良的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在繼承舊俗的過程中不斷摒棄陋習,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民俗活動更加美好,展現了中國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貌。

編輯這個客家祭祀

客家人對喪葬的習俗很有想法,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有很強的祖先崇拜意識,非常重視對未來的追求。“壹般的喪葬禮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葬前、葬中、葬後,或者說三個階段。

編輯這壹段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俗深受古代習俗的影響。客家人刻板印象,男女必須“合法”結婚,才不會被村裏人笑話。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是按照古代的“六禮”來的。所謂六禮,就是“獻婚、定日子、宣布日期並給彩禮、定嫁妝、接送新娘、拜堂、吃面條碗雞”。

編輯這壹段客家養殖

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是大米。客家地區的水田,用的是近山的溪流,近河的河流。水車被用來灌溉田地。農家肥,用“漚糞”或“漚爐灰”作糞種,加石灰肥田。稻子熟了,收割時不雇傭員工;關於附近的婦女,她們會帶著自己的鐮刀去田裏幫忙割稻子。這叫“幫手”。當他們家收割水稻時,得到過別人“幫助”的婦女會“幫助”別人的工作。它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優良傳統。

編輯這壹段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簡單實用,寬敞樸素。壹般喜歡穿素色,尤其是藍色、黑色和白色。農村婦女普遍穿的壹種圍裙“遮腹”,其實可以遮胸,下擺向兩邊寬,上端繡有花朵,加上“頸鏈”、“腰鏈”、“牙牌”、“手鐲”。女孩紮辮子,年輕女人紮發髻。勞動者為了補救,常常穿短襯衫,俗稱夾克衫。大部分看書的男人都換了西裝褲。鞋襪方面,更多的布鞋是家庭主婦做的。

在本段中編輯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

所謂客家人,就是在外地做客的人。專家學者對此曾有過“主客說”、“賜客說”、“時間劃分說”、“自稱說”等多種解讀。但無論哪種解讀,真正的本質都是壹樣的,那就是客家人不是原住民,而是從其他地方遷入的。迄今為止,客家人的歷史可以說經歷了四個發展變化階段。

第壹階段是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目前國內外客家人的祖先都與嶺南地區有關。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因此對客家文化和宗族起源的研究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流聯系起來。在古代,嶺南地區就有人居住,但在秦朝以前,嶺南地區的文明水平相對於黃河和長江流域來說,是相當落後的。秦始皇出兵平定嶺南後,中原文化進入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文明得到發展。可見,在秦朝之前,並不存在中原人遷居嶺南的問題。只有在秦始皇統壹嶺南,嶺南與中原合並,南北溝通的大門正式打開之後,北方人才有條件遷往嶺南。“趙佗是第壹批南下的幹部”,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犧牲的士兵、官員及其家屬,是北方第壹批移民到嶺南的人。這批人來到嶺南後不久,中原的光武發生了起義。當時龍川郡命趙佗抗擊嶺南動亂,關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稱帝為南越王。南越已經存在了近百年,來自中原的秦軍將士和家眷只能留在嶺南壹帶安居樂業。到漢武帝時,南越並入漢室,這些人留下的後代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真正成為外地的客人。因此,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的起源時期,當時留下來的士兵、官員及其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階段是變異階段

秦朝的士兵和官員以及他們的家人留在了嶺南。雖然當時生活在其他地方,但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壹個具有壹定人口規模和獨特文化特征的獨立族群的產生和形成,必然要經歷壹個漫長的異化和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壹個沒有移民所有特征的地區同化土著人。秦漢唐時期是居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的重要階段。這種演變主要是基於秦朝時期留在嶺南的士兵及其家屬。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具備了繼續保持北方人聲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由於長期居住在嶺南,他們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聲音和生活習俗的影響,特別是隨著壹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中,軍隊不再由純粹的北方人組成。當地原住民的語音和生活習慣已經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個以北方人為主的營地生活群體的語音和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成為壹個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點,又有退化和變化的獨特群體,與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慣並不完全相同。這個群體的形成為日後客家人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大規模的北方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壹是三國至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南北朝“五朵野花”的時候,很多中原人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另壹次是隋唐時期,由於北方的匈奴等外來入侵,加上唐末的黃巢起義,大批北方人為躲避南方的混亂而背井離鄉;再次,宋朝時期,宋朝南遷,從北宋到南宋。後來忽必烈派兵南驅,南宋朝廷從長江退守廣東。許多中原人和大批皇室官員以及商人和學者隨朝廷來到南方。還有壹次是元末明初。由於政權更叠,中原地區很多人再次南遷,以躲避戰亂。這些大規模的北方人南遷,可以說在隋唐以前,北方人多為平民,但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以後,北方人南遷方式不同。除了普通平民,還有很多官僚、文人、仁人誌士,尤其是在中原文化非常繁榮的宋朝,北方人隨著政府南遷而南遷,他們不僅來到了南方。所以隋唐以前的中原人南下,對客家人數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於文化因素的缺失,很難形成自己鮮明的民俗文化。宋元以後,隨著南方壹些貴族和文人的到來,客家人不僅規模擴大,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也有所提高,促進了客家人和文化的最終形成。據史料考證,客家話正式命名是在宋代。在宋代的戶籍中,廣府語族和潮州話族的人都列在主冊上,北方來的列為“客家人”。這說明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最終形成於宋代。

第四個階段是向外遷移階段。

現在,客家人遍布全國,遍布世界。追根溯源,這些客家人都是從嶺南地區遷徙過來的。其中,明清時期是客家人外遷的重要時期。客家人外遷的原因有五:壹是生活所迫,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宋元以後,嶺南客家人爆滿,卻無法在潮州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擴張,只好遷往外省或漂洋過海到海外謀生。二是搬出去避難。這方面的因素在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的時期尤為嚴重。太平天國起義隊伍裏有很多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逃離故土避難,到外省壹些偏遠地區避難。三是參軍從政,異地生活。比如臺灣省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有的是在鄭成功光復臺灣省的時候去的臺灣省,有的是在乾隆年間武術狀元李煒光鎮壓海賊的時候留在臺灣省的。第四,政府組織移民。比如四川的客家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清朝的時候遷到四川的。第五,他們離開了商業。明清時期,壹些客家人到壹些地方經商,在壹些地方形成商幫。客家包容體系

客家話包括東江客家話和韓江客家話兩個系統。在廣東,客家地區東起韓江(潮州平原除外),西至北江,包括粵東、粵北、粵中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片廣袤的地域中,客家分為兩個相同但不完全相同的系統,即以龍川為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和以梅州為代表的韓江流域客家系統。這兩個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客家人和文化的整體。東江流域是客家地區的中軸線,上溯江西南部,下至珠三角的東莞、增城,以龍川為軸上下延伸數百公裏,形成了近千公裏的客家帶。這壹帶的客家人和文化源遠流長,從秦漢開始壹直延續到現在,是客家人和文化的根基。韓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地,以梅州為核心,東接福建,北接江西,西接東江,距離方圓數百公裏。這壹地區是客家人和文化的次級和象征性場所,它繼承和優化了東江流域的客家文化,促進了獨特的客家人和文化的最終形成。

  • 上一篇:大學生學習近代史的體會
  • 下一篇: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