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養蠶、絲織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古代養蠶、絲織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自古人發明植桑養蠶以來,中國古代絲織業開始出現並初步發展。在夏商周時期,養蠶已經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養蠶和絲織有了進壹步的發展。

考古發現表明,春秋戰國時期蠶桑、絲織的發展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相當普遍。與此同時,長江流域的蜀、楚、吳越國也有養蠶和絲織業。

到秦漢時期,全國各地蠶桑、絲織進壹步發展,相繼形成了齊魯地區、河南地區、楚國故地、成都平原等幾大絲綢產區。

魏晉以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帶動了桑樹種植面積的擴大。東晉末年,平洲刺史慕容要求朝廷種桑,於是開始在遼河流域種桑。北魏時期,桑樹林分布在銀川平原的延水河谷和黃河沙洲。延水,即後來的洋河,是桑幹河上遊的兩條支流之壹,屬於海河流域。

東漢以後,種桑不僅養蠶,還解決了饑餓問題。東漢末年,曹操、袁紹、劉備都以桑葚為軍糧,但以養蠶為主。比如河北大量種植桑樹,絲綢業也很發達。

唐代絲綢制品的主要產地是河北、河南、江南和劍南。總的來說是淮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三省和江蘇、安徽壹帶。此外,定州主要產絲,越州臨城主要產絲。揚州以錦袍、棉被為貢品,而越州則以生產斜紋、紗等絲織品而聞名。

唐代後期南方絲織業的逐漸興起,與北方先進技術向南方傳播有關。先秦時期就已發展養蠶業的關中、河東地區,自唐以後逐漸衰落。宋代以後,長江流域養蠶業逐漸興起。北方的河北、山東仍保持壹定的發展勢頭,河北、河南、山東的蠶桑業仍很發達。但就整個黃河流域而言,不如長江流域,原因是多方面的。

到了元朝,黃河流域的繅絲業和織布業已經分了,大部分農民僅限於養蠶和繅絲。據元初大寺農部編纂的綜合農書《農桑提要》和《元末農書》記載,元代南方蠶桑種植的飼養栽培技術比北方先進,所產蠶絲質量也高。

到了明朝,明朝洪武年間,朝廷規定黃河流域幾省的夏稅帛數為* * * 74000匹,比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21.4萬匹少了很多,這反映了元末北方蠶桑、絲織業的衰落。

明清時期,長江流域是中國蠶桑、絲織最發達的地區,尤其是東南地區。種桑養蠶幾乎是所有農民的副業。浙江湖州的蠶桑業是全國第壹。各地商人來湖州收購絲綢,利潤豐厚,甚至養蠶也是當地農村的主要現象。在以蘇州、杭州、嘉興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城市居民都熟悉機器工業,出現了壹批以絲織為主的集鎮。如吳江震澤、盛澤、桐鄉濮院。成都蜀錦在長江上遊的地位逐漸被下遊的產品取代。

明清時期,黃河流域絲綢業的整體水平不如長江流域,但也有壹些著名的產區。比如山西六安府生產的陸絲,在海南很有名。其他如河北饒陽的饒絲、關中的秦緞、河南的邊絲、邊絲等,壹時間名聲大噪。

明清及以後,正是植棉、織棉的興起,對蠶桑、絲織的發展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因為棉花與養蠶相比,“有不勞而獲的效果”,有些絲綿是用棉花代替的,有些絲綢制品是用棉布代替的。

  • 上一篇:歷史名人故事全集
  • 下一篇:贛州有哪些美食值得推薦?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