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普陀山歷史簡介

普陀山歷史簡介

根據出土文物,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座山上留下了足跡。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曾將普陀山及附近島嶼稱為“永東”。秦朝的安其盛,晉朝的葛洪都來山上采藥修行。

相傳漢代大儒梅福曾隱居山中,故普陀山原名梅靈山。佛教盛行於唐代。9世紀中葉,有天竺(今印度)的僧人來到此山,得了梵帝名“修補洛迦”(意為美麗的小白花)。

唐朝十二年(858年),日本高僧華匯從五臺回鄉,路過普陀洋,被風擋住,來到普陀。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在普陀山正式建寺,取名“寶陀觀音寺”。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朝廷將島上的漁民全部遷出,變成了“佛國凈土”。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普陀山被定為供奉觀音的重點場所,觀音造像都是在山中的寺廟中塑造的,因此觀音與普陀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正如《華嚴經》所言:“今南有山名以補洛迦,有菩薩,其名自在”,隸屬於觀音菩薩道場,成為佛教四大名山之壹。元、明、清三代都出錢給普陀山修繕擴建。

清朝康熙年間,荷蘭殖民者下令普陀山,將寺廟夷為平地。後來康熙帝兩次撥款修復,到清朝中期,已有三座寺廟,八十八座寺廟(中型佛寺),壹百二十八座茅舍(小型寺廟)。

大部分建在島的東南部。當時山上香火鼎盛,僧人多達三千人。普陀山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勝地,中國各地、日本和東南亞的佛教徒絡繹不絕地來此朝拜。

直到1945抗日戰爭結束後,普陀山的安堂寺院才超過80座。這個所謂的佛教聖地在海外很有名,對東南亞的佛教和華僑影響很大。

解放後,國家多次整修主要寺廟和景點,壹年四季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普陀山正在恢復,有三廟四廟等20多個景點對外開放。?

擴展數據: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東南海域,峰巒疊嶂,怪石嶙峋,花木繁茂,泉水掩映,雪沙滔天,景色秀麗。如普陀老誌曰:“名山勝景,乃神仙真正居住之鄉,海島荒蕪,乃聖賢避世之所。

伊拉克人無處不在,流浪者在乎他們的感受。“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記,讓千百年來的文人墨客印象深刻,留下了許多聖詠。

普陀山“短頭大媽”的傳說;

據《普陀山物語》記載,說的是兩個人,壹個弟媳,壹個弟媳,多年來虔誠的供奉觀音菩薩,多年的心願積累。他們從很遠的地方乘船到普陀山朝聖。船到普陀山時,嫂子正準備上岸上山進香。

就在這時候,我嫂子來了天貴。因為傳統觀念認為此時的女人是不純潔的,所以不能拜佛,只能請弟媳上山代香,在菩薩面前完成心願。小姑利用她的缺點取笑她。

小姑又羞又恨自己,卻沒有辦法,只能壹個人坐在船上等小姑進香回來,白白浪費了多年的真心願望。不壹會兒,海水上漲,恰逢漲潮,潮水很快淹沒了船靠岸上山的小路。

小姑的船成了大海中的孤舟。孤獨無助無處不在,嫂子又餓又怕。她真的很無奈,世界不靈了。我嫂子只能默念觀音菩薩。

過了壹會兒,就在她嫂子郁悶的時候,壹個提著竹籃子的老婆婆來到岸邊,只見老婆婆不停的往海裏扔鵝卵石。說也奇怪,鵝卵石扔進海裏洗不掉。

壹點壹點,鵝卵石堆起了壹條從岸邊到船邊的小路。老婦人趟過水,走在通往船的小路上,為她的小姑子帶來食物。嫂子納悶怎麽會有人無緣無故帶吃的來。剛要發問,老婆婆不在乎這些。

放下飯,轉身不回答。大嫂壹天沒吃東西了,已經又餓又渴了。她以為小姑在想自己,叫人給她送飯。誘人的米香容不得小姑多想,先吃了再說。肚子裏有飯吃,小姑就踏實多了。

普陀山還是有很多好人的。天色已晚,潮水正在退去。嫂子踩著新形成的小路,回到船上。看到小姑壹個人在船上等著,她才想起車站還沒下水。

在擔心怎麽回去跟公婆解釋的同時,小詹子對小姑子表示感謝,這讓她很困惑。小姑指著壹個竹籃子,告訴小姑怎麽有人給她做了飯,算是賢惠的小姑。

大嫂聽了這話,更加內疚,意識到自己可能是聖人,以此安慰這個遠道而來朝拜,因特殊原因沒有機會見到菩薩面容的小姑娘。我拿嫂子開玩笑,讓她覺得委屈。

如果佛責備他,他應該立即回到寺廟,感謝菩薩的寬恕。大嫂回到正殿,焚香祈福,連連磕頭,然後擡頭看蓮花座上的菩薩,只見觀音大師的衣裙還是濕的。

這驗證了我嫂子的推測。嫂子的虔誠,讓她看到了菩薩,感受到了菩薩的善良,讓嫂子知道了菩薩無處不在。

從此,為了表示小嫂子的虔誠,紀念菩薩的出現,兩個嫂子停船的地方被稱為“短姑路頭”,菩薩拋石形成的小路至今還自然存在。

百度百科-普陀山

  • 上一篇:夏河旅遊景點全介紹:夏河旅遊必去景點。
  • 下一篇:重慶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