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東街村的經濟發展

東街村的經濟發展

東街村位於樂清市虹橋鎮中心,面積1.1平方公裏。村集體擁有虹橋鎮商貿城、地下商場、東街菜市場、商業店鋪等固定資產。2003年,村集體總資產達到4億多元。2006年,集體經濟總收入479.7萬元,人均年收入2.84萬元。2007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6萬余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強村、富村。

工業

東街村以其繁榮的商業貿易而聞名。村民商品觀念強,經商歷史悠久。明朝萬歷年間(1573 ~ 1619),農歷每旬的初三、初八為趕集日,延續了400多年。民國時期,村裏的東橫街和文星街是虹橋鎮的主要商業街。其中,東橫街長約500米,寬4米,兩邊有50家店鋪。文星街在東幹河附近,長560米,寬6 ~ 8米,有27家店鋪。小巷裏散布著小商店和小攤販。經營的商品有:南貨、百貨、雜貨、棉布、水果、藥品、酒、大米等。其中比較有名的店鋪有東興湘南貨店、泥風河醬園、徐天德藥店、徐忠德藥店。1949後,成立了國營商店和供銷社。“文革”期間,個體經營被視為“投機倒把”,被批判搞“資本主義”。村民們不得不放棄生意,專註於低收入的農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市場日益繁榮,公平貿易空前。三、八級市場上,高峰時上市人數達65438萬余人。東街人抓住機遇,樹立並貫徹了“不勞無獲,不務正業,不勞無獲”的思想。他們根據東街的地理優勢,制定了商工農結合的富村富民措施,著力發展商業貿易,重振浙南商業中心的雄風,除了因地制宜地沿街開店外,還走標準化、專業化市場的道路。工業和農業也協調發展。1970創辦第壹家村辦企業——虹橋紙箱廠。年產值50萬元以上,利稅5萬元。1979後成立了塑料包裝廠、牡蠣灰廠、水泥預制場、磚瓦廠、洪洞停車場、洪洞賓館等村辦企業。到1991,有廠房15750平方米,固定資產1350萬元,工人150人,年產值200多萬元。1990,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相繼問世,包括錄音器材廠、新興連接器廠、塑料模具廠、邢星無線電廠、音響電子元件廠、虹橋無線電廠、電控器件廠、無線電配件廠等。各廠年產值在300萬元以上,部分達到654.38+00萬元。

農業

村領導重視糧食生產,把土地集中到種田能手身上,搞規模經營。1987以來,村裏投入60多萬元,對農民實行免費補貼,完善農田基本建設;建設650米“三面光”通道、500米2-5米寬機耕道、1.500平方米糧食烘幹場、5座農業倉庫、1座農業橋梁,實行排灌、機耕、植保合壹,75%以上的耕地面積實現電力灌溉。畝產糧食850公斤。1991年,東街村工農業總產值3500萬元,為國家創利稅350萬元。

  • 上一篇:英國最高法院簡介是
  • 下一篇:雙魚座是壹個什麽樣的星座?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