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的別稱:陶謙。字號:字符亮號“五六先生”。時間:魏晉。民族:漢族。出生地:旬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出生日期:公元352年(壬子年)或365年(醜年)。死亡時間:公元427年(丁卯年)。主要作品:《生命之子三號》、《給羊長史》、《停雲壹號》、《要飯》、《雜詩三號》等。主要成就:田園派的創始人,文學史上第壹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關於陶淵明的細節,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陶淵明的詩

桃花源記,飲酒五首,歸園壹首,五六先生傳,飲酒壹首,賞柳柴桑,歸園四首,雜詩壹首,歸園壹首,詞與序,歸園三首,遷之於它

二、歷史評價

東晉陶淵明死後,他的摯友顏延之為他題寫了《鄭濤史記》,並謚號為“靜節”。顏延之在訃告中贊揚了陶淵明的品格和氣節,但沒有充分肯定他的文學成就。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的幾十年裏,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認可。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非常重視,愛不釋手。蕭統親自編撰、作序、傳記陶淵明。《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文人文集,意義重大。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不擠,言詞輝煌,起伏明顯,優於他人,抑揚頓挫,爽朗如北京”。

陶淵明在南朝的文學地位雖然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隋唐時期,喜歡陶淵明詩歌的詩人越來越多,對陶淵明的評價也越來越高。王績是初唐時期的壹位田園詩人。他和陶淵明壹樣,多次隱居鄉間,以琴酒自娛。

唐代田園詩人孟浩然崇拜陶淵明。他在《盛夏去哈南送老北京遊》中寫道:鑒賞《高適傳》,陶最精,眼中滿是田園情趣,故自稱皇帝。

李白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詞。在《給鄭立揚的壹出戲》裏,我寫道:淩濤天天醉,不知五柳清泉。蘇秦無弦,用毛巾斟酒。在微風吹拂的北窗下,我自稱為Xi皇帝。到了栗子,我遇到了我的壹生。李白的“哦,我怎麽能對高官厚祿卑躬屈膝”的思想和陶淵明的“不為壹鬥米屈身”的精神是壹脈相承的。

安史之亂後,杜甫過著漂泊的生活,視陶淵明為知己。他在《致河南印偉先生書》中寫道:壹客傳何隱,眾人問孔融。慶陽仍與世隔絕,張復仍在西方。石鼎分門戶,詞場沿襲國風。尊而望地,放過窮。濁酒求陶令,朱砂訪葛洪。江湖短褐,霜雪滿飛頂。監幹坤大,流轉空。我羞於認識薊,但我害怕嘲笑楊雄。無視錯誤的神和恐懼,謳歌美德和正義。屍鄉殘土室雞翁誰願?

中唐詩人白居易對陶淵明這個人非常推崇。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這裏離陶淵明的故鄉潯陽很近。參觀了陶淵明故居,寫了《訪陶公舊居》這首詩。詩中“塵汙不汙玉,靈峰不啄”首先用來贊美陶淵明高尚的人格:塵汙不汙玉,靈峰不啄玉。唉,陶靜節生於晉宋。心真的很守護,嘴不會說話。永遠只有孤竹,拂衣首陽山。貧窮和饑餓並不難。王先生有五個男人,他們壹起饑寒交迫。如果妳的腸子裏沒有足夠的食物,妳就不能完成妳的衣服。我無力繼續簽約,可謂真賢。我生下妳丈夫已經500年了。每次看《五柳列傳》,都想捶胸頓足。我曾經詠遺,寫過十六篇。今天去老家玩的時候,森若君也在。不羨壹瓶酒,不羨壹琴無弦。穆鈞的遺產是好的,他在這個元秋老死。柴桑古村,板栗老山河。籬下無菊,廢墟有煙。雖然後裔不詳,但宗族並未遷走。每次我姓任濤,我的心還在那裏。白居易在《小陶隱體十六首》中寫道:先生離我已久,有紙有墨。勸我喝了壹杯又壹杯,也沒什麽好說的。我來自老板,很佩服他的為人。別人達不到,效果是醉了。中國古代文人都有飲酒的共同品格,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詩說得很清楚:“別無所成,效果皆醉。”

到了宋代,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和確認。歐陽修稱贊《去詞》說:“金無文章,陶淵明有《去詞》。歐陽修也說:“我愛陶淵明,愛酒,愛閑。“北宋王安石曾說陶淵明的詩“蓋房子是在人情,但沒有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自從有了詩人,就沒有這樣的句子了。但元末明初偏於群外,詞作輝煌,晉宋之間只有壹個。"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我與詩人並不十分好,只有好而深刻的詩不多,但他們的詩質而寫實,只與曹、劉、鮑、謝、李、杜甫的詩壹樣好"。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與實、富與實”四個字概括陶詩的藝術風格,還是很準確的。蘇東坡壹生視陶淵明為良師益友。他不僅喜愛他的詩,而且欽佩他的為人。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要做官就要做官,不要疑神疑鬼;“如果妳想被隱藏,妳就會被隱藏,而不是去它。餓了就扣門要飯;吃飽了就用雞和小米迎客。古今聖賢,彌足珍貴。”人們重視真實,詩歌也是如此,詩歌來源於人們的真實,這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深以為恥,深以為悟,欲以夕節為戒。”由於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在北宋文壇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對陶淵明的推崇無疑對進壹步確定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誌難酬的苦悶中,以陶淵明為知己。《水龍隱》壹詞中說:“妳要相信,這個翁沒有死,現在他生氣了。”辛棄疾留下的詞有626首,其中有60首是背述、提及、明引、隱引溫韜陶的,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壹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說:“采菊必信,萬年高情,唯有陶彭澤。”給了陶淵明壹個人古往今來最高的評價。

元代沿襲了宋代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魯迅先生曾說:“陶謙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渾身不‘靜’。”梁啟超在評價陶淵明時曾說,“自然是他慈愛的伴侶,常向他微笑”。正如他所說,陶在自然與哲學之間打開了壹條通道,在人生的苦難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成了和解。即使是最普通的農村生活場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現出壹種無限的、意味深長的美。陶淵明的不朽詩篇和偉大人格,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他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陶淵明的詩重在抒發情感和誌向。他的語言,看似簡單,其實很精彩。在平淡醇厚的詩歌中,有著熱烈的感情,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五首,是山水田園詩中的極品或極品。其中《少無俗韻》編入中學生語文課本。詩歌的抒情性令人耳目壹新;詩的風景令人大開眼界。看完之後難忘。無論什麽時候讀,都是壹種美好的享受。作為金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經常在廬山與佛教交往,可想而知,但他們在思想上未必誌同道合。仔細研究過陶詩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壹個無神論者,外表文靜,內心溫暖,樂於助人。少年時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然而,當官壹段時間後,現實讓他失望了。他不想和當權的人同流合汙,所以他選擇了壹條退隱歸田的道路。這時他受到莊子哲學的影響。因為他過著許多文人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又親自參加勞動,與勞動人民有所接觸,所以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了壹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此,在金代提倡舊文風的時候,他能夠創造出壹種風格獨特的新形式的田園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逃離四海的兇誌”到老年時的“留世的兇誌”,始終沒有忘記這個世界。他的傳世之作《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壹個人人自立友愛,現實中沒有雜念和貧困的“幸福社會”的憧憬。甚至把他的隱居和飲酒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分析,也包含了表達對當時黑暗統治的某種不滿和反抗的意義。當然,陶淵明畢竟是壹個生活在壹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歌中,無法回避很多負面的東西,比如窮,及時行樂,避世。然而,由於其階級偏好,後世的文學批評家和詞人更註重欣賞和贊美他在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是陶淵明詩歌的精髓。

第三,文學成就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大量創作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中有二十篇是“醉人”或指責是非顛倒,抹黑同壹個上流社會;或者揭露世界的腐朽黑暗;或反映職業險惡;或表達詩人退出官場後的欣快;或者表達詩人在困難中的委屈。從詩的趣味和風格來看,可能不是同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帝公瑾為零陵王,次年殺之,建立劉宋王朝。《說酒》以隱喻的方式,微妙曲折地記錄了篡權改朝換代的過程,表達了對和金王朝覆滅的無限哀思。此時的陶淵明已經隱居多年,見慣了亂世,見慣了篡權,但這首詩還是流露出他難以忘懷的現世精神。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12首和讀山海詩13首為代表。十二多雜詩表現了他們隱退後的政治苦悶,表達了他們不隨俗的高尚人格。可見詩人的心是無限深邃寬廣的。《讀山海經》十三首,通過吟誦《山海經》中的奇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比如第十首詩,通過贊美精衛和興田“兇誌常在”,表達和表明其濟世之誌永不滅。

田園詩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歌充分表現了詩人不屑名利的崇高趣味和守誌的高尚氣節;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度痛恨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簡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理解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壹個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和內容,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都很嚴格的社會。陶淵明的壹些田園詩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困境,可以讓讀者間接了解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於宋初。它描繪了壹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的徹底否定和對理想世界的無限敬仰。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壹個全新的高度。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山水田園詩,以其質樸自然的語言和崇高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壹片新天地,並直接影響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他對骯臟現實的厭倦和對寧靜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中,他把官場形容為“塵網”,把身處其中比作“捕鳥”和“塘魚”,把退隱田園比作沖出牢籠,回歸自然。由於他的實際勞動經歷,他的詩歌充滿了勞動者的歡樂,表現了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比如第三首《歸園》,就是有力的證明,這是他田園詩的進步。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影響不大。劉勰寫《文心雕龍》,對陶淵明只字不提。鐘嶸《詩品》將陶詩列為國貨,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祖”,認為其詩“緣起於應”。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評價很高:“他的文章不壹般,他的文字極好,他的跌宕起伏很明顯,他是獨壹無二的。這是衷心和衷心的,這不是北京。”《文選》收錄了陶淵明的十多首詩,是收錄作品較多的作者。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影響很大。杜甫詩中說:“釋懷之心當酒,寄樂不如作詩,意謂我壹生後等妳。”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謙評價甚高:“元明之詩,乍聽似緩,熟則有奇句。只有率高意遠,意義奇妙,語言精煉,才能如此。就像壹個大工匠背著壹斤,卻看不到斧頭的痕跡。”蘇東坡的其他作品還有《與陶戒酒》、《與陶獨飲二》、《與陶六勸農》、《與陶閑居九天》、《與陶仿古九首》、《與陶雜詩十壹首》、《與陶停雲四首》、《與陶影》、《與陶影》。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取決於他的散文和散文,不亞於他的詩歌。尤其是《五六先生傳》、《桃花源記》、《回來又去的詩》,這三篇文章以性情和思想最為著名。《五六先生傳》采用正史傳記的形式,重在表現人生趣味而非描寫人生故事,具有自我敘述的特點,是陶淵明首創的。文章用極其簡練的筆墨表現了不同的通俗人物,與世俗劃清了界限,從而塑造了壹個清高灑脫、自得其樂的隱士形象,而五六先生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文人寄托的理想人物。回家鄉來詞是壹個從仕途回到農村的宣言。文章中有許多色彩斑斕的段落,其跌宕起伏的節奏和舒適的聲吻將詩人欣喜若狂的情境呈現在讀者面前。歐陽修曾評價說:“金無文章,陶淵明《歸詞》只是壹篇。”桃花源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差不多,描述的是壹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需要強調的是,陶淵明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獨特性:在桃花源裏,有壹群普通人,壹群逃離了戰亂的人,不是神仙,卻比世人更保留了自然的本真純凈。陶淵明在隱退之初,就思考過個人的進退。寫《桃花源記》時,他不局限於個人,而是思考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走到這壹步,跟多年的辛苦和貧窮的生活有關。桃花源雖然只是壹個幻想,但是提出這個幻想是很有價值的。

四。典故:不為五鬥米屈身

中國古代有很多因為維護人格和氣節而拒食的故事。陶淵明的“五鬥米不折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壹。

陶淵明,東晉末年的大詩人,名人,他的曾祖父是著名的東晉人。陶淵明年輕時有“利人壹生”的誌向,但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蕩年代,陶淵明的誌向根本無法實現。再加上他的性格正直坦率,清正廉潔,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所以與骯臟黑暗的現實社會矛盾尖銳,有壹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為了生存,陶淵明先是在州裏做了小官,但因為不喜歡官場上的不良作風,很快就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計,他也陸續在壹些低階官位上工作,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陶淵明最後壹次做官是在藝兮元年(405)。那壹年,已過“不惑之年”(41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壹次,縣裏派杜佑去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那些人是上面派來的,要穿著整齊,畢恭畢敬地去迎接他們。陶淵明聽了這話,長嘆壹聲:“我可不想卑微到為了壹個小縣令的五個俸祿去理會這些家夥。”說完,就辭了官職回家了。陶淵明當上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離職了,永遠離開了官場。

之後,他壹邊讀書當作家,壹邊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連續受災,房子被燒毀,家庭情況惡化。可是他再也不想做官了,連江州刺客送的米和肉都不肯收。朝廷曾經傳召他為文學家,他拒絕了。

陶淵明死於貧病交加。他本來可以過得很舒服,至少有吃有穿,但代價是他的人格和正直。陶淵明因為“不為五鬥米折腰”,贏得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寫出了壹代詩風千古的詩篇。在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五鬥米不彎腰”的浩然正氣,成為中國後世有誌之士的楷模。

  • 上一篇:從火藥到燧發槍:西方火槍發展簡史(1)
  • 下一篇:梵語宗教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