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李典是壹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李典是壹個怎樣的人?

李典,名字叫滿城,是楊珊的壹只巨鹿。縱觀《演義》,他的出場並不算少,但獨當壹面的時候卻很少,很少有突出的成就。書中對他才華橫溢的描寫不多。很多時候是“突然兩軍從山後交戰,壹路李典,壹路XXX”之類的話,是不折不扣的助理、副將,給讀者留下“此人平庸”的刻板印象,有的人更甚。

不完全是。李典實際上是曹操陣營中極其重要的壹員,因其行事風格與其他將領大相徑庭而備受曹操器重。而且年輕的時候跟著曹公,和* * *榮辱與共,經歷了無數的戰鬥。作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將軍,中年崩了,曹魏損失很大,這只能從司馬師後來被拉伸到極限這壹點上看出來。張合和曹真比李典年長,都是大將。如果代碼還在,他們不是法警嗎?

第壹,年輕有為,唯高誌堅

李殿本是個書生,年輕好學,博覽群書,頗有才華。而且家庭成分很好,是東漢末年河北的世襲地主。他的父親李贛在早期跟隨曹操的軍隊進攻並鎮壓了黃巾起義。《三國誌》中有壹段關於李贛的記載:呂布突襲兗州時,曹操派李贛回老家安撫百姓。李贛麾下賓客數千,當然是呂布拉攏的對象。又差、李封去降,被拒之,被薛、李所殺。當時的兵馬都是父親的接班人。李贛死後,李典自然成為他父親領導的數千部電影的領袖。可能李典之前在部隊服役過,也可能這個時候剛參軍。但李典發揮特長,成為謀士並不容易,而是要選擇壹支軍隊去打仗。

李典參加的第壹場戰鬥就贏了,他有了壹個敵人。他和曹操壹起攻打藍雪和李馮,打垮了他們,擊退了呂布的援軍。曹操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任命他長期跟隨他。接下來在平定兗州之戰中立功,任中郎將,留狐為太守。

在《演義》中,李典是第壹個加入曹駿的將軍,僅次於鐵傑樂進,比曹仁夏侯惇等人還早。按照現在的說法,他也是壹個“老兵”。但也許沒人能相信。當時李典拜中郎將的時候最多只有十六歲,而他參軍的時間更早,大概剛好超過現在的兵役年齡線(他殺李雪的時候是195,逍遙津之戰是215,李典死的時候是36歲,就算逍遙津之戰馬上死了,他當中郎將的時候最多也只有16)。這樣壹個冠弱的年輕人,也就是他已經是統率壹萬多人的將軍了,怎麽能不讓人佩服呢?

想想三國裏的其他少年英雄。魯迅出道時265,438+0歲。他只是壹個幕府將軍,周郎和馬超都是二十多歲才開始統壹軍隊的。至於張遼拜中郎將的年齡,不得而知,但他既然跟隨呂布這麽多年,年齡肯定不小了(遼朝不和睦,這有什麽原因嗎?)。

甚至後來曹操手下大將如雲。李典雖然年輕,但因為早年入隊,所以壹直在大將之列。而且李典意誌堅定,是曹操信任和重點培養的對象。

第二,備選將領既英明又勇敢。

曹操的手下主要是北方的,尤其是河北和山東的。大部分將軍都很勇敢,智慧很少。雖然李典是河北人,但他和許多江東和韓曙的將軍壹樣足智多謀。張合雖然也聰明,但在判斷冷戰局勢上,與李典相差甚遠。

有兩個相似之處。張合追諸葛亮退兵,立功,獨冒風險,誤中埋伏,被流矢射死。而李典也有過類似的追求,但他能夠坦然對待,全身而退。博望坡之戰,雖然最後劉備軍贏了,但也充分體現了李典的智慧。如果是李典領兵,而不是夏侯惇,或許曹軍就贏了。李典跟隨夏侯惇征服劉備。劉備見大軍已到,燒了軍營,撤退了。夏侯惇領兵追擊,李典見有詐。他勸道:“無故退縮,必遭懷疑。南方道路狹窄,植被深厚。不能追究。”夏侯惇和另壹個名將曹穎麗都看不到這麽簡單的道理。他們以為用大象踩螞蟻就能碾壓劉備軍,於是傻乎乎地追了下去。就這樣毫無懸念的中了埋伏,最後李典帶著士兵救下了夏侯敦。

還有壹次,曹操攻打袁尚,袁譚,李典和程羽負責運送口糧。當時他們走的是水路。袁尚派梵高在河上駐軍,切斷曹軍的水路。車隊過不去,曹操沒辦法,只好讓李典處理。如果水路不通,他就走陸路。梵高只看到街對面有曹軍的車隊,但他沒有註意,而且他的地理位置很好,所以他的防備很松懈。李典見有機會,以為壹攻就破。他耐心地說服程羽等將領,達成了壹個* * *識,渡河攻打梵高(註意,程羽是以勇敢和智謀著稱的),突圍,打通了曹軍的水路,按年份來說,那時候李典二十出頭。有了這種勇氣和敏銳的觀察力,可以說他已經是壹個人才了。

有時候連曹都發現不了的問題,李典卻能壹眼就看穿。呂布誘騙曹操進入濮陽城,想把他壹網打盡。當他們來到空城時,沒有人起疑心,試圖沖進去。只有李典說:“主公留在城外,我們先進城。”曹操喝了說:“我自己不走,誰往前走!”所以我們應該帶領軍隊直接進入...好壹個李滿城!我識破了敵人的詭計,但是為了既照顧曹操的性命,又照顧曹操的面子,我自己願意去作亂。我可以想象他的勇氣,對主的忠誠和巧妙的處理方法!可惜曹操當時智力指數有限,和典韋等“勇士”把自己送上了鬼門關,被壹場大火弄得大大尷尬。

李典不僅有很強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有直接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將軍,他總是身先士卒,先斬後奏,這給了他的士兵很大的鼓舞(別忘了他是個書生,大概沒怎麽練過武功)。逍遙津大戰中,張遼大出風頭,但別忘了李典的功勞。他逼得孫權跳橋,淩統跳水,後來又領人誘捕五虎將徐盛,都是他的傑作。秀才拜將軍,何必逞強?可惜,這是他在這三個國家最後壹次閃耀的場景。

事實上,李典做出了很多貢獻,尤其是當他和他的好夥伴樂進在壹起時,他更是所向披靡。他們壹起打敗了宿敵高倩和關城。於是,李典被提拔為擒虜將軍,後來又遷破虜將軍。

第三,優雅與美德,謙遜與禮讓

《三國誌》評價他“學問好,高貴典雅,不與將軍爭。”敬賢,士大夫,軍中稱長者。“壹個人年紀輕輕就被下屬稱為長輩,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他資歷老,還因為他謙虛的性格影響他人。壹個軍事將領就是現代軍事幹部(更年輕,受教育程度更高),有自己的文化,尊重知識分子,有現代行政意識。他在傳記中寫了這樣壹件事:

有3000多滇族人,居住在成家,並請願遷移到魏縣。毛(曹操)笑著說:“要不要佩服耿?”典燮曰:“典夷怯弱,而貴胄過厚,宜居陳裏,真宜;若不止征伐,則應於郊內以制四方,而不可為純。”因此,有3000多來自屈族的移民部居住在葉。太祖嘉之。

李曼已經成為國家的棟梁。在這三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把所有的親人都送到首都,壹方面會增加首都的知名度,另壹方面作為“人質”,以示忠心。當我被太祖誇獎,把他比作聖人時,我謙虛地感謝他,說我膽小無知,貢獻不大。我應該盡我所能來償還“過度治療”三國中誰有這種謙遜?連龐統這樣的文士都還爭功,何況其他武將。

李典慷慨最好的例子就是逍遙津之戰。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他和張遼、樂進壹起,率領七千多人鎮守合淝,保衛孫權。曹操親自去打張魯。這七千多人根本不足以對抗孫權的十萬大軍。面對危機,張遼認為合肥在援軍到來之前已經堅持不下去了,應該主動出擊。雖然和張從來沒有不和(不知為什麽,三人應該都是風度翩翩的人物),但李典也不拘泥於個人恩怨,慷慨激昂地說:“這是國家大事,我可以私忘天理。”然後分配任務,他願意做張遼的副手,和張遼壹起挑選八百人,* * *出城攻打吳軍,迫使吳棟軍撤退,打亂了吳軍的陣腳,極大地提振了魏軍的士氣。吳軍圍城十多天,沒有機會破城,只有退兵。這場戰爭是曹軍的經典戰役,應該說曹曹參把三個有矛盾的人放在壹起,說明他了解李典的作風和道德,在關鍵時刻壹定會公私分明,拋棄前隙。

第四,人生如流星,國之大憾。

可惜這樣的將軍英年早逝,在逍遙津之戰後不久就病逝,時年36歲。從他壹生的功績來看,如果多活幾十年,他的功績不會比他的好夥伴少,魏國的軍政形勢可能會有另壹番模樣。曹操有很多文武官員,但年輕人很少,包括郭嘉和李典。曹操“想把事情托付給未來”,卻對人才毫不留情。他們死於赤壁前後,是國家的壹大遺憾。直到後來,曹皇帝始終沒有忘記李典,曹丕說:“遼朝壹步擊敗十萬賊,自古用兵。使賊奪氣至今,乃國家之卒也。”曹芳當皇帝的時候,在曹操的祠堂裏給李典留了壹個位置,肯定了他壹生的功績。

《三國誌》將這位“社稷寵臣”列為魏十八卷十將之首,評價甚高。李典不在五傑之列,壹個英年早逝,壹個謙恭有禮,甘願居末位。佳能有這個風鉆,後人憑什麽要受它的委屈!而是感嘆不是假年。

河北壯士出身世家,榮秀才亦豪放。

帶著勇敢的劍和寬厚的身軀來,笑著走。

合淝畔無孤影,丞相臨軍前喚長輩。

  • 上一篇:《圍城》中行動的心理態度及其他評論
  • 下一篇:壹個歷史問題:請結合歷史和現實談談妳對臺灣省問題的看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