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評價區的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

評價區的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

壹.自然和地理條件

(1)地形

西氣東輸工程寧夏段位於中國大地貌第二級臺階鄂爾多斯高原,西鄰祁連山東北緣。它自西向東橫跨寧夏中部。總體地勢自東向西高,中間略低,海拔1200 ~ 1600 m,自西向東有沙漠地貌、構造侵蝕較低的山區、山前洪泛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山前剝蝕浪洪傾斜平原、靈武-鹽池臺地緩坡丘陵區。詳見表8-1。

表8-1西氣東輸工程寧夏段地形特征

(2)氣候和氣象學

寧夏屬於溫帶幹旱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風沙大,幹旱少雨,蒸發強烈。年平均氣溫為8 ~ 9.2℃。年平均降水量190.69 ~ 295.08 mm,年變化率較大,自西向東遞增,降雨集中在7-9月;多年平均蒸發量1886.13 ~ 2191.24毫米,每年有6 ~ 10級8級以上大風,多年平均風速0.9 ~ 3.7m/s,最大風速21m/s,沙塵暴多。

(3)河流水文學

寧夏段屬於黃河流域,流經的河流(溝渠)主要是黃河及其多條壹級支流,其中清水河、紅柳溝河、苦水河為常規河流,其他為季節性洪谷。中衛縣小灣子輸氣管道首次穿越黃河幹流。

二、地質環境條件

評價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華北準地臺(壹級構造單元)鄂爾多斯坳陷(二級構造單元),西部與祁連地槽褶皺系過渡。

(1)地層巖性

管道自西向東穿越寧夏中部。綜合地層劃分屬於華北,以羅達山東麓為界,東部屬於華北西緣地層劃分和晉冀豫地層區鄂爾多斯劃分的壹部分,即靈巖臺地。西部屬於秦齊昆地層區祁連-北秦嶺地層劃分的壹部分,即寧南社區(圖8-1)。

工程兩側地層主要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下古生界地層分布在西段南側的中低山區,為由寒武系和奧陶系的淺變質碎屑巖、碳酸鹽巖和矽質巖組成的深海濁積巖沈積和淺海臺地相沈積。上古生界地層也主要分布在西段南側的中低山區,東段零星出露,為壹套碎屑巖、粘土巖、碳酸鹽巖、火山碎屑巖夾煤層。主要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零星分布於東部,為三疊紀、白堊紀河湖雜色碎屑巖,厚度很大。沿線廣泛分布古近系和新近系,為壹套山麓和河湖紅色堆積碎屑巖,自下而上分為四個地層組,厚度巨大。第四系在工程沿線廣泛分布,更新統以沖洪積礫石為主。除沖洪積礫石外,全新統還分布有風成砂層、化學沈積物、沼澤沈積物和湖泊沈積物(圖8-2和表8-2)。

(2)巖土工程性質

根據寧夏段沿線地層分布及巖土物理力學試驗結果,工程線路出露巖體分為五組,即:①堅硬厚層灰巖,含弱巖溶,白雲巖地層,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局部地層;②堅硬厚層砂巖和礫巖地層,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地層;(3)較硬的薄層千片板巖,中厚層砂巖地層,寒武系和奧陶系大部分地層;(4)軟硬相間的薄層——中厚層頁巖、砂巖夾煤層巖層,以及部分石炭系地層;⑤弱厚砂巖、礫巖、粘土巖地層、白堊系和古近系地層。

根據巖性,土壤可分為四種類型:礫石土、砂土、粘性土和鹽漬土。

(3)地質構造

在寧夏段,管道主要穿越山前斷陷盆地和靈巖緩坡丘陵,自西向東主要有5條主控斷裂,分別是海原斷裂(F1)、中衛-同心斷裂(F2)、煙筒山-瑤山斷裂(F3)、牛首山-羅山斷裂(F4)和車道-阿色朗斷裂(F5)。前四條斷層都呈向東北方向凸出的弧形。

海原斷裂(F1)是青藏高原東北緣壹條非常重要的活動斷裂帶。該斷裂帶西起甘肅省景泰縣南部,沿山體向東南呈弧形延伸,至沽源縣西南部六盤山東麓,全長約240km。它是壹條典型的左旋走滑斷裂帶,由10多條次級斷層組成,排列成壹只雁。斷層寬度數百米,早更新世中晚期以來壹直活動,其中西華山北麓次級斷層的錯動最大,錯動距離為12 ~ 14.5 km,最大平均滑動速率為11.7 ~ 19.2mm/a,全新世以來該斷裂帶發生過多次古地震事件。最近壹次強震是1920年的海原地震,震級為81/2。這次地震形成了237公裏長的地震破裂帶,導致了整個海原斷裂帶的破裂。

中衛-同心斷裂(F2)東起固原土營地區,沿清水河西側山東麓、香山北麓延伸至中衛縣甘棠附近,進入甘肅境內,長350km。斷裂帶呈向東北突出的弧形,弧頂在天凈山北麓。斷裂帶分為東西兩段,管道從甘棠以東的斷層穿過。斷裂帶從西北走向近東西,並傾向南方。南側是古生代地層組成的香山,北側是騰格裏沙漠南緣和中衛盆地。斷層帶具有很強的擠壓性。

煙筒山-瑤山斷裂(F3)主要出露於煙筒山和瑤山山麓,向北隱伏於中寧盆地,沿黃河向西延伸並與中衛-同心斷裂匯合,向南隱伏於黃土丘陵中,長150km。斷裂帶西南側(上升板塊)是煙筒山、瑤山等山區,東北側(下降板塊)是紅寺堡盆地和中寧盆地。

圖8-1項目線大地構造位置圖

表8-2寧夏剖面綜合地層表

繼續的

牛首山-羅山斷裂(F4)是龍首-六盤山深大斷裂的壹部分,是地槽褶皺區與地臺的分界線。由於它是控制寧南弧形斷裂系發展的構造邊界,具有擠壓和左旋走滑的性質,自然屬於寧南弧形斷裂。

車道-阿塞朗斷裂(F5)是鄂爾多斯地臺和鄂爾多斯西部坳陷帶的分界線。該斷層南北向延伸,大部分被新生界覆蓋,全長約500km,斷面向東傾斜,屬於高角度張性斷層。

上述五條斷裂規模均巨大,屬於華北準地臺與祁連地槽褶皺系過渡帶的深大斷裂系。

(4)水文地質條件

管道經過的區域包括五個水文地質區。

1.騰格裏沙漠南緣水文地質區:位於西端營盤水至下河巖段,為零星含水的風積砂層和洪積物,厚度幾米至幾十米,水位深度20m以上。地下水資源稀缺。

2.小灣至夏河基巖裂隙水水文地質區:分布於低侵蝕山區,含水層為石炭系砂巖,裂隙發育,溝床地下水位埋深在4m以下。地下水也很差。

3.威寧平原水文地質區:屬黃河沖積平原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層厚度十幾米至幾十米,水位埋深0.4 ~ 4m,自黃河向南逐漸加深。單井湧水量為1000 ~ 2000 m3/d,礦化度壹般為0.79 ~ 2.55g/L,個別井段達到4.65438+。

圖8-2西氣東輸工程寧夏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區劃圖

1.地質環境條件簡單;2.中等地質環境條件;3.骨折;4.地層界線;5.輸氣管道

4.紅寺堡地區水文地質區:屬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僅在窪地、小盆地及紅柳溝、苦水河兩岸有少量地下水賦存。水位埋深大於10m,鹽度壹般大於2g/L..地下水稀缺。

5.鄂爾多斯西緣水文地質區:主要指惠安堡以東的鄂爾多斯地臺西緣。薄黃土壹般不含水,但地下水儲存在山丘間的窪地中,鹽度壹般大於3g/L..經常形成鹽堿地和鹽湖。

(5)固體礦產資源

管道所經段主要礦產為中衛縣青山石膏礦和中衛下河巖煤礦,開采歷史較長,儲量屬於中小型礦山。

中衛青山石膏礦位於中衛縣甘棠至小紅山壹帶,分布在項目線以南約1.5km的中低山前。礦體賦存於前石炭統黑山組,出露於鹽丘背斜軸部,東西長800 ~ 2970m,總厚度61m,呈層狀、透鏡狀,已探明儲量4923萬噸,屬淺海。

中衛縣下河沿煤礦位於中衛縣城西南20公裏處,靠近黃河南岸,是當地民用煤的重要礦區。輸氣管道沿礦區北部含煤地層穿越約5km。本區含煤地層24層,其中12層,總厚度11.23m,含煤系數2.49,各煤層平均厚度0.3 ~ 6.53m;探明儲量3508.5萬噸,自燃。

㈥斷層活動和地震

評價區中西部有多條大的弧形斷裂,新構造運動較為發育,而東部的靈巖臺地新構造運動不發育。沿線黃河與紅衛站(CA025—CA072)之間,發育壹組與線路平行的東西向斷裂。該斷層屬於中衛-同心斷裂帶西段,是壹條向南傾的逆沖走滑斷層。主要活動期在晚更新世晚期,自1.3×104以來活動壹直在減弱。

燕山-瑤山(CB 038-CB 039)和牛首山-羅山斷裂(CC 020-CC 021)沿線通過中段,地表未見活動跡象。但在巖洞山、牛首山、羅山等地,有斷裂第四紀沈積物等活動跡象,歷史上其周圍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說明該斷裂在第四紀仍有活動。

評價區西段位於中國南北地震帶北段,屬於青藏高原東北地震區西海固地震帶北段。中衛-中寧地區是寧夏南部弧形活動斷裂帶曲率最大的部分,是地震發生的主要場所,地震烈度達ⅶ-ⅶ度。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近年來也發生過多次小地震。據史料記載,自公元876年以來,中衛-中寧共發生過11次破壞性地震,其中7月25日15665438,10月1709,10月14,1920。

中衛-中寧地區的地震帶自公元876年以來,經歷了1000多年的兩次活躍期和兩次平靜期。活動期持續時間分別為87年和253年;靜默期為104和189。近30年來,弱地震頻發。

根據最新的地震區劃,50年內地震烈度超過概率10%為:羅達山以西ⅷ度,羅達山以東ⅶ度,大水坑以東ⅶ度;地震動加速度峰值為:惠安堡以西150 ~ 200 gal,惠安堡以東50 ~ 100 gal。

第三,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評價區自然地質環境的負面影響總結如下:

1.采礦破壞了礦山地質環境。壹是煤礦、采空區造成地面塌陷隱患,煤、渣、廢石堆積造成泥石流隱患;二是沿溝床開采砂石,不僅破壞了原有溝床的穩定性,還會造成泥石流的隱患。

2.土壤鹽堿化的加劇。近20年來,由於引黃灌溉,沖積平原灌區土壤鹽漬化加劇。

3.過度放牧和挖柴火造成了嚴重的土地荒漠化。

四、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劃分

西氣東輸工程寧夏段沿線地質環境條件見圖8-2,其復雜程度列於表8-3,其中97km為中等,176km為簡單。

表8-3寧夏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表

  • 上一篇:計數的歷史與文化傳承
  • 下一篇:世界文化遺產周口店遺址構成10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