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世紀哲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是什麽?

中世紀哲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是什麽?

中世紀哲學

5世紀至65438+5世紀的歐洲哲學。5世紀後,西羅馬帝國逐漸解體,歐洲向封建社會過渡。在日耳曼人征服羅馬期間,基督教得以保存,並成為中世紀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哲學和科學成了基督教神學的婢女或工具。上帝與人、天與世俗、信仰與理性的關系是中世紀哲學討論的主要問題。

歐洲中世紀哲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①中世紀早期哲學(約400 ~ 1000年),a .奧古斯丁思想占主導地位。②中世紀哲學(約1000 ~ 1300)是經院哲學的鼎盛時期。(3)中世紀晚期哲學(約1300 ~ 1500)是經院哲學的衰落期。

早期中世紀哲學

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占主導地位。教父哲學吸收了新柏拉圖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哲學思想。新柏拉圖主義公開鼓吹有神論。在其影響下,奧古斯丁將哲學與神學相結合,以上帝為核心,以信仰為前提,系統地論證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他認為物質世界是暫時的,精神世界是永恒的,上帝是無限的,超越存在的永恒。上帝是萬物的原型。只有靈魂脫離了感官,才能認識真理,認識真理就是認識上帝。他的人性、人的自由意誌、上帝的恩典中的原罪論,是以上帝與被造之物的關系為中心,以恩典為中心的基督教世界觀的反映。從那時起,這種思想在基督教神學中占主導地位。

繼奧古斯丁之後,羅馬哲學家A.M.T.S .波艾修翻譯並註釋了亞裏士多德的著作,成為連接古代哲學和中世紀哲學的“橋梁”。他對古代斑巖中的普遍性和個體性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認為共相存在於具體事物中,但共相本身不是物質。在薄愛秀之後的300年裏,古典文化衰落了,只有壹些人做了壹些編纂工作來保存。直到9世紀,愛爾蘭哲學家J.S. Elliugenna才再次探討哲學問題。他用新柏拉圖哲學來闡述基督教信仰,但並沒有對西歐哲學產生重要影響。9世紀末以後,西歐不斷受到北方馬紮爾人、撒拉遜人和維京人的攻擊,查理曼帝國崩潰,文化和學術停滯衰落了壹個世紀。

中世紀哲學

自11世紀以來,理性思辨興起,基督教神學的命題以問題的形式提出。教會學院的學者基於理性的形式做出各種證明和解釋,導致了以抽象思辨和繁瑣論證為特征的經院哲學。11世紀中葉,法國圖雷教會學校校長貝倫加爾辯證地論證了教會聖餐儀式中的面包和酒並沒有因為牧師的祈禱而成為基督的身體和血,聖餐只是象征性的。他認為個別事物是真實的,共性只是名詞。這個理論後來被稱為唯名論。雖然貝倫加爾受到了教會的譴責,但跟隨而來的壹批學者卻到處講學,用辯證的方法挑戰傳統的基督教信條。165438+20世紀末,法國牧師羅瑟林提出,只有少數具體事物是真實的,“壹般”只是代表許多事物的名詞,而不是客觀實體。安瑟倫指責羅瑟林否認三位壹體的上帝。他認為觀念證明存在,有上帝觀念的人證明上帝在現實中的存在。這種基於觀念的理論叫做現實主義。同理,他也論證了基督教關於三位壹體、道成肉身、童貞、原罪的信仰,全面發展了現實主義。12世紀上半葉,羅瑟林的弟子P. abelard根據亞裏斯多德的哲學,認為共相不是實體,而是用來判斷種屬內相似事物的共性的文字。唯名論與實在論之爭在11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達到高潮。它促進了理性思辨的發展,為哲學與神學的逐漸分離做了準備。

12 ~ 13世紀期間,阿拉伯哲學家和猶太哲學家在古希臘學術的基礎上吸收了希臘哲學的伊斯蘭和猶太哲學,並將其傳入西歐,從而促進了13世紀西歐哲學的發展。從9世紀開始,阿拉伯哲學家Keng Dieh就開始引進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區分現實的存在和潛在的存在,並試圖綜合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和柏拉圖的哲學來闡述伊斯蘭教義。在法拉比、伊本·西納和伊本·拉什德轉向亞裏斯多德的哲學來解釋伊斯蘭教義之後,他們實際上使哲學獨立於信仰。在猶太哲學中,從伊本·加布裏埃洛到邁蒙尼德,也經歷了從柏拉圖哲學到亞裏士多德哲學的過程。12世紀中葉以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以及伊斯蘭哲學和猶太教哲學在西歐廣泛傳播。雖然亞裏士多德思想體系中的“第壹推動者”可以與基督教信仰中的神靈和諧相處,但他認為第壹推動者壹開始只是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這樣,自創造世界以來,上帝不再與世界有任何密切的關系。這種思想導致了12年底泛神論的流行。

13世紀,西歐哲學中各種思想流派爭鳴。基督教教會當局和以波拿文都拉為代表的正統神學家尊重奧古斯丁的哲學思想,認為壹切知識都來自上帝的啟示,只能通過信仰而不是感官來認識。他反對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認為這是對基督教信仰的威脅。在新興的大學中,希臘、阿拉伯、猶太和拉丁文明交匯激蕩,亞裏士多德哲學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使得羅馬天主教會的多米尼克修士們能夠用理性而非信仰來解釋自然,從13世紀中葉的阿爾伯特大帝開始。阿爾伯特大帝介紹了大量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尤其對動物學和植物學研究中的觀察和實驗感興趣,認為對自然的認識不同於對真理的揭示。他接受了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區分信仰和理性的思想,將哲學和神學分開。他認為神學研究揭示真理,哲學研究自然經驗,信仰無法用理性解釋,但他承認理性有自己的研究領域。他的學生托馬斯·阿奎那進壹步改變了自奧古斯丁以來基督教神學關於理性來自天啟信仰、理性與信仰不可分割的觀點,明確區分了信仰與理性的不同領域,並將感官作為人類知識的來源,為經院哲學註入了新的內容。從古希臘的巴門尼德到中世紀的思想家,對於瞬息萬變的世界和相對穩定的概念之間的矛盾,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中世紀的思想家大多追隨奧古斯丁,根據柏拉圖的解釋,讓現實從屬於理念。而托馬斯·阿奎那則立足於變化著的現實世界,將亞裏士多德提出的“第壹動機”與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結合起來,運用亞裏士多德的潛在與現實思想分析存在,認為潛在是壹種介於不存在與現實存在之間的未定存在,尚未有形式,是壹種未實現的存在。基於這壹理論,托馬斯·阿奎那不同意安瑟倫對上帝本體論的證明,也不同意波拿文都拉關於創世在時間之初的論點。他認為創世論無法被證明,無法被查明,只能作為壹種信仰被接受。雖然他從存在出發,把感官作為知識的來源,確認理性有其活動領域,但基本上他仍然認為理性和壹切知識不是獨立的,而是對信仰的補充,它們的作用只是支持基督教信仰。

中世紀晚期哲學

14世紀初,城市手工業和商業進壹步發展,市民階級興起,羅馬天主教會逐漸衰落。懷疑主義和人文主義逐漸興起。面對理性主義對基督教信仰的沖擊,基督教神學家尋求進壹步分離宗教信仰與理性。鄧斯·斯科特(J. Dunce Scott)認為,上帝的意誌是絕對自由的,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理解上帝。宗教信仰與理性的分離導致了對神學的懷疑。威廉(奧康的)主張壹切知識以事實為基礎,宗教信仰的內容不能成為理性探究的對象。承認靠理性維持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這時,哲學家們討論的問題發生了變化,哲學討論轉向了上帝與世界和人的關系:上帝三位壹體的關系,人的靈魂的作用,上帝的恩典的地位及其與人的善行和自由意誌的關系,上帝是否預見了人的自由意誌的選擇。這反映了人們試圖擴大人在神學體系中的地位的想法。在基督教中,傳統神學和教會權威的衰落還體現在投機神秘主義的興起。14世紀初,德國多明我會修士弗雷堡的烏特勒支從新柏拉圖哲學出發,認為人的靈魂中心直接被上帝照亮,是神聖的安息之地,為後來的思辨神秘主義奠定了基礎。德國另壹位多明我會修士M.J .埃克哈特(M.J. Eckhardt)和他的追隨者主張,他們可以在冥想中與上帝交流。其實是要否定教會的聖禮或者祈求神的恩典。

這壹時期哲學思想的變化為14世紀後半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做了思想準備。

  • 上一篇:點亮5篇生活作文
  • 下一篇:明代四大才子唐朱溫和周偉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