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跪求壹篇關於土地流轉的意義和形式的論文

跪求壹篇關於土地流轉的意義和形式的論文

農村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它是在現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農村土地制度的有效完善,對於維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以浙江省寧海縣農村土地流轉為例,就如何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以下簡稱農地流轉)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農業經濟,土地流轉,政府角色

壹、農地流轉的現狀和趨勢

(壹)農地流轉的現狀

農村土地使用權主要表現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即在壹定期限內的使用權、收益權和限制處分權。農地流轉的本質是農地使用權的流轉,是指在農民與集體的承包關系不變的前提下,承包方將有限的使用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轉讓給其他農民或經營者的行為。我國農地流轉經歷了壹個從農村基層組織到農戶,再從農戶到其他經營者的過程。兩個階段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效果:壹是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從集體所有分割為農民所有,農民獲得使用權和生產權;第二,土地是壹種具有交換價值的資本或商品。在這兩個階段,土地在相關利益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受讓人之間流動,形成了資源優化配置的三個主體。客觀上要求按照市場機制規範土地流轉,調整土地之間的利益關系,這對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微觀基礎和宏觀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由於農產品價格低廉,農業比較效益低,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許多地區出現了農地拋荒現象,拋荒面積日益擴大。為解決農地拋荒問題,實施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各地農民自發通過互換、轉包、轉讓等方式流轉農地使用權。近年來,農地流轉發展勢頭明顯加快,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據統計,1990年我國以各種形式流轉的耕地約占總承包土地面積的4%-5%,2000年達到7.7%,現在已經達到10%以上。

浙江省農地流轉的情況比較有代表性。據浙江省農業廳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省209萬農民流轉耕地393萬畝,占全省家庭承包戶數的22%,占總承包耕地的19.8%。在農地流轉過程中,浙江省各地從實際出發,創新了六種流轉方式:

壹種是有償分包。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承包農戶在剩余年限內將土地經營權轉包給第三方,自己保留承包權。承包方有使用權,雙方簽訂合同,明確權利和義務。2006年,浙江省約50.7%的流轉農地采用了這種方式。

第二種是業主租賃。集體經濟組織或承包農戶將土地使用權出租給村社以外的業主從事農業開發,簽訂租賃協議,繳納租金。2006年,全省33%的農地流轉面積采用了這種方式。

三是季節性流通。根據生產季節,壹塊農田可以由不同的承包人在不同的季節進行種植,這種流轉方式正在從自發流轉向有序流轉轉變。如龍遊縣部分農民壹季只種晚稻,將早稻種植權轉讓給種糧大戶,種糧大戶為農民提供晚稻免費機耕、育秧和優惠價機割。

第四,農地互換。為了便於管理,承包農戶互換承包地使用權,以解決個體承包戶不願意流轉農地或連片土地的矛盾。寧海縣常傑鎮將承包的農田設定為兩個區域,壹個是不願意流轉的農戶承包的自種區;壹個區是招商區,由願意流轉的農戶承包,集中統壹對外租賃,保證農地流轉。

第五,農地股份。將農民承包的土地經營權量化為股份,由村裏管理或承包給公司、大型企業,村經濟合作社按股份分配土地經營權年終收益。2006年底,平湖市皇姑鎮渡船橋村成立了農地股份合作社,將經營凈收入的80%以股份形式分配到戶,承包農戶取得了較好的農地收益。

第六,農地托管。縣、鎮、鄉三級都成立了農地信托服務中心,村級具體負責農地信托服務。全省4300多個村建立了農地流轉組織。

在本地流通的同時,浙江省內也出現了跨省流通。如溫嶺的箬橫西瓜合作社參與了5個省的農地流轉,建立了12個西瓜基地;溫嶺市農民陳定友北上黑龍江承包農地,從事糧食生產。據統計,僅2005年,全省就有34萬戶,1121企業,參與了外省785萬畝農地流轉,相當於浙江省的三分之壹。

(二)農地流轉的發展趨勢

1,流通行為由民間自發轉變為有序流通。目前,各地農地流轉行為正逐漸趨於理性,開始從壹家壹戶的自發分散向有組織、有計劃的有序流轉轉變。為促進農地有序流轉,各地農地管理機構在流轉規範化管理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比如,在登記管理方面,制定分級管理辦法,規範操作流程,做好農地流轉法律政策咨詢;在合同管理方面,統壹發布農地流轉合同文本,建立專門的合同檔案,加強合同內容的審查、認證和指導;在程序管理方面,明確規定涉及全村農民利益的農地流轉需經村民代表會議同意,流轉合同需由村經濟合作社備案,鄉鎮合同管理委員會簽署。

2.流轉主體從單壹的農戶變成了多元主體。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效益農業的發展,壹些農業大戶規模擴大,新的大戶不斷湧現。同時,湧現出壹批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科技人員成為租賃耕地承包經營權的生力軍。

3.經營內容從主要種植糧食發展到發展高效農業。隨著農地流轉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農地的經營內容逐漸從種糧向高效農業演變。通過引導農業企業建設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和發展訂單的模式建立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通過積極培育規模農戶和合作經濟組織,推進經濟作物種植,形成現代農業生產基地。

4.定價機制從相對隨機轉變為市場定價。各地政府積極探索建設農地流轉信息平臺,通過各種渠道調查收集農地流轉供求、市場價格等信息資料,並進行統計、分析和預測,然後通過壹定的載體發布農地流轉動態情況,為農民流轉土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農地流轉價格由最初的自由或隨意定價逐步向市場化的有償流轉轉變。

5.政府行為從默許轉變為積極引導。農地流轉之初,壹些地方政府和幹部認為農地流轉缺乏法律法規支撐,操作難度大,容易產生矛盾糾紛,在工作中持不支持、不鼓勵、不限制的態度。隨著農地流轉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效益逐步顯現,各地政府和幹部逐步提高認識,深化對農地流轉的認識,及時總結經驗,積極加強對農地流轉的指導,積極為農地流轉創造條件。

二,加快農地流轉的現實意義

農地使用權加速流轉,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經營體制創新、農業科技進步,較好地解決了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種種弊端,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農地使用權流轉已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核心環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壹場革命。

(壹)推進農地流轉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現實需要。

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很難調整農業結構。農民種什麽,養什麽,非常盲目被動,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的引導,這也帶來了壹系列問題。大規模農地使用權流轉後,農業經營主體發生了變化。農地主要集中在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他們按市場原則組織生產,使農地資源由低效的糧棉油生產向高效的名優產品生產轉變,對農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推進農地流轉是解決農業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徑。

挨家挨戶的分散經營不可能對農業有大的投入。大量的農地流轉既需要大規模的農地整理,也需要大量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隨著農地使用權流轉的深入實施,農地主要由經營水平高、經濟實力強的大戶和農業企業經營,從而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

(三)推進農地流轉是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

農地使用權流轉為科技興農戰略的深入實施創造了條件,推廣應用了壹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完成了農業科技普及的“最後壹公裏”,農產品品牌優勢進壹步凸顯,科技含量進壹步提升,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進壹步增強。同時,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基地,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步伐不斷加快,有效提升了農業科技水平。

(四)推進農地流轉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客觀需要。

農地流轉不僅更好地滿足了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要求,也滿足了有技術專長、資金實力和經營能力的專業大戶、工商業主和經營人員集約經營農地的願望。通過農地流轉,將承包經營權向大戶和農業企業聚集,形成連片的專業規模經營,克服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從而引導農民有序與市場對接,走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同時,隨著“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壹系列行之有效的農業經營模式的推廣,各種農業合作組織、農業行業協會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農業組織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五)推進農地流轉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要求。

農地使用權流轉使農村勞動力持續穩定地向非農產業轉移成為可能。越來越多的農民流轉農地使用權,實現了就業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地使用權流轉使農民獲得了可觀的租金,農民獲得了比自己經營更高的轉讓費。同時,農地流轉後,許多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使許多農民足不出戶找到了就業渠道,獲得了轉讓費和勞動工資的雙重收入。

三、寧海縣推進農地流轉的基本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寧海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積極推進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建立了“農民自願參與、方式自由選擇、企業自主經營、市場自律、政府自覺服務、適度規模控制”的“五自壹控”流轉模式。

(壹)寧海推進農地流轉的基本做法

1.開展農地整理,為農地流轉創造條件。近年來,寧海縣把農地整理和綜合開發作為開展農地流轉的壹項基礎性工作,切實加強資金投入,積極推進標準農田建設,為農地流轉和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據統計,1998以來,全縣投入農地開發整理資金2.2億元,完成農地整理項目100個,整理面積達到188600畝,建成標準農田145600畝,新增耕地2100畝;完成農用地開發項目235個,新增耕地2.23萬畝,建設了標準農田,極大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吸引了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農用地流轉。

2.培育經營主體,拓展農地流轉渠道。壹是引導農業企業建設基地。寧海縣各類農業企業建立了西蘭花、榨菜、白菜等6.7萬畝原料基地。通過農地流轉,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二是引導種養大戶和經濟合作組織開展規模經營。全縣農民大戶和經濟合作組織通過農地流轉進行集中連片養殖,流轉面積11.7萬畝。三是鼓勵工商企業投資高效農業。工商企業積極參與農地流轉和基地建設發展。比如寧波九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農民手中流轉了700畝農田,在超市裏種植水果蔬菜。到目前為止,全縣工商企業已完成基地示範工程,投資6000萬元。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寧海涉及農民以外主體的農地流轉面積為8萬多畝,約占總流轉面積的三分之壹。

3.創新流轉形式,提高農地流轉實效。寧海縣立足實際,在自願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農地流轉。壹是進行委托分包。農民將農地經營權委托給村經濟合作社,由村經濟合作社統壹承包給大戶或農業企業,面積9.74萬畝。二是自行分包。農民通過私下協商或口頭協議,將承包的土地轉包給親戚朋友耕種,面積達3.27萬畝。第三種是租賃。農民將耕地出租給農業企業、規模企業、工商企業,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面積3.2萬畝。四是實行股份合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由村集體量化為股份,農地由村統壹管理或承包給公司、大型企業經營。村合作社按股分配年終農地經營收益,面積1.1.0000畝。此外,寧海各地建立了農地流轉制度,流轉面積231萬畝,促進了農地的成片流轉。

4.完善流轉機制,提供農地流轉保障。壹是規範農地流轉管理。完善農業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建立農地經營權流轉審查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標準化操作規程,規定農地流轉合同必須由村經濟合作社備案,鄉鎮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認證。建立農地向大戶集中流轉過程中的風險防範機制,避免工商企業或非農人員隨意長期租賃農民承包地從事粗放經營。二是加強農地流轉服務。建立農地流轉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流轉前後的政策咨詢、信息提供、合同簽訂等多種服務。三是建立政策引導機制。出臺了壹系列鼓勵農地經營權流轉、工商企業投資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原料基地的政策建議。每年從土地出讓金凈收入中提取3%,主要用於完善基地基礎設施,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經營大戶發展。簡化和減免農地流轉開發手續和稅費,每年安排農地經營權流轉資金1萬元。增加縣域農業擔保中心資本金,加強農業信貸擔保機制建設,積極創造條件讓商業和金融信貸資金投入農地流轉。

(二)寧海推進農地流轉的主要經驗

筆者根據多年在寧海的工作實踐,深切感受到寧海在農地流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是幹部群眾認真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科學路徑,創造性開展工作的結果。從寧海的經驗來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1.必須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政策的前提下,堅決貫徹和靈活運用黨的農村政策。實行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寧海縣在推進農地流轉過程中,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無處不在,堅持依法辦事,不搞強制流轉,確保土地所有權,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同時,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有效的流轉機制,靈活運用多種流轉形式搞活土地承包經營權,既保證了黨的農村政策的貫徹落實,又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開創了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

2.要加快經濟穩定發展,適時推進農地流轉。促進農地穩定流轉有賴於加快經濟發展和提高生產率。據有關專家分析,農地健康穩定流轉需要以下五個基本條件:壹是農村人口恩格爾系數在45%以下;二是農業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小於10%;三是農村非農收入在75%以上;四是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勞動的人數超過50%;五是農業種植結構中經濟作物面積占30%以上。如果說專家所說的以上幾點是推動壹個地方農地流轉的必要條件,那麽寧海縣作為浙江東部沿海相對發達的地區,已經完全具備了上述條件,寧海的實踐也證明了這壹點。寧海農地流轉經歷了壹個漸進的發展過程。起初,由於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地流轉僅限於小範圍內。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擺脫“壹畝三分地”成為可能,當前的大規模農地流轉成為可能。因此,農地流轉必須從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及時引導和推動,避免不顧條件壹哄而上。

3.壹定要以“自願、高效”為原則,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推進農地流轉,要順應農民的發展需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農民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來指導我們的工作。第壹,要堅持自願原則。農地流轉的權利真正賦予了農民,農民可以自主選擇流轉的對象、方式和條件。任何單位和組織都不能違背農民意願強行剝奪其土地使用權,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必須以群眾意願為前提和保障。二是堅持效率原則。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根據農地的級差,按照實際市場價格和失去農地的必要擔保成本,合理確定農地流轉的基礎價格,確保農民通過承包經營權流轉獲得比自己耕種的農地更多的收益,使農民從農地流轉中受益。

4.壹定要以政府引導為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在農地流轉中的助推作用。寧海縣各級政府部門在農地流轉過程中,堅決退出農地流轉市場,變強制為引導,變幹預為服務,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壹是出臺農地流轉政策意見,詳細規定農地流轉的原則、範圍和形式,保護農民權益。二是制定並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農地流轉結構,把握農地流轉動態平衡,引導農地流向。第三,逐步完善農地流轉定價體系,提供價格指導和參考,科學合理確定農地流轉補償標準和利益分配比例。四是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對流轉耕地進行規模化經營和開發。五是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地流轉,防止放任自流或壹哄而起,確保農地流轉有序推進。

(三)寧海推進農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調查,目前寧海在推進農地流轉方面也存在壹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模流通比例較少。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是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農地流轉不壹定促進農業規模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基本前提是農地規模流轉。多年來,寧海縣農地流轉取得了很大成績。目前,全縣流轉總面積已達28.5萬畝,但局部流轉規模過小,大部分流轉面積在100畝以下,很多農地流轉由農戶進行,影響了農業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差距較大。

2.農地流轉的載體缺失。農地流轉必須有壹個交易載體,為交易雙方提供場所、信息和規則。目前大部分鄉鎮尚未形成真正的流通市場,想轉出的農戶壹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而有實力的大戶則苦於與壹家壹戶談判費時費力,無法保證連片規模發展。隨著農村生產力的提高和城鄉二三產業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農地進入市場。如果不盡快建立農地流轉的載體,農民仍然會偶然地、直接地、盲目地進行流轉,必然會增加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影響農地流轉的速度、規模和效益,進而影響農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3.農地流轉中介服務體系落後。從寧海的情況來看,雖然各地都建立了農地流轉服務平臺,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壹些農村農地流轉機構仍難以發揮其功能作用。但由於自身素質的限制,農民很難獨立完成農地流轉的全過程,尤其是壹些專業性的環節,如農地使用權價值評估、簽訂流轉合同等,都需要中介機構的服務。由於農民的需求與政府的供給不相適應,導致農地供需雙方的信息流動受阻,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農地的有效流轉。

4.農地流轉後存在不穩定性。壹方面,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農民的土地投資熱情被激發,出現了爭搶承包地、土地回籠流轉、要求提高流轉價格的情況。另壹方面,雖然縣域經濟總體發達,但仍有部分農民轉移就業不充分、不穩定。他們仍然把承包地當成生存的“生存田”、養老的“保險田”、就業的“副業田”,不願意離開承包地,阻礙了集中連片的農地流轉。因此,農地流轉壹直相對停滯,逆流現象成為壹種癥候。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壹現象。農地流轉是生產力提高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進壹步解放的必然要求。流通過程中有很多矛盾,這是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排除因為宏觀經濟運行周期的波動和部分農戶的反復行為,導致農地相對穩定甚至逆流。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農地流轉制度。

(壹)有效規範農地流轉管理制度

1.加強農地流轉程序管理。農地流轉雙方經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後,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並報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機構審核、簽證、登記。明確農民在農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禁止村級組織代替農民或超越農民簽訂流轉合同。對於明顯不公平、合同條款不明確的流轉合同,應通過說服引導和利益平衡,引導雙方簽訂新的合同。對違法流通程序及時提出整改或整改意見,整改無效的責令限期整改。

2.加強農地流轉登記管理。按規定程序進行登記備案,可以增強農民的安全感,擴大農地流轉規模,同時使政府能夠掌握農地流轉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政策措施。各地要切實加強農地流轉登記管理,可以做出這樣的硬性規定,流轉合同未經相關機構審查、簽字、登記,不發生法律效力。

3.加強農地流轉合同管理。合同檔案是農地流轉的原始文本依據,必須妥善管理。地方農業承包合同管理機構審查、簽發簽證並指導流轉合同內容,提高合同合規性;統壹發放流通合同文本,提高合同的規範性;設置專門的合同檔案管理櫃臺和專門的管理人員,完善流轉合同的備案、歸檔和查閱,提高合同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積極培育農地流轉市場體系

1.完善農地流轉服務平臺。進壹步完善縣級農地流轉服務中心、鄉鎮級農地流轉服務站、村級農地流轉服務組三級中介服務網絡,建立農地流轉信息庫,開展信息咨詢、評估和協辦程序。強化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職能,與農地規模流轉需求主體建立定點聯系制度,優先為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提供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等服務。要強化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鄉鎮人民政府、村經濟合作社和農地流轉服務組織要積極為流轉雙方提供流轉供求信息、政策咨詢、合同簽訂指導和流轉協調服務。

2.建立農地流轉信息網絡。建立縣級農地流轉信息平臺,讓廣大有意投資農業的農民和經營者及時準確地獲得可靠信息,在市場供需雙方之間互通信息,有效解決農地流轉信息不暢、配置不暢等問題。農地流轉信息平臺可因地制宜設置農地流轉、流轉、政策宣傳等板塊。轉出信息版塊主要發布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轉入信息版塊主要發布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向信息,政策宣傳版塊主要用於介紹相關政策法規。

3.建立農地流轉的調控機制。各級政府要對農地流轉規模進行適當限制,設置合理條件,既要防止農地使用權過度集中,從而調節農地流轉過程中的壟斷和不公,又要防止改變用途。

(三)加快建設農地流轉促進體系

1,大力培育規模經營主體。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培育壹批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新型農民,提高他們進行規模經營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推進農地規模流轉的主力軍;支持發展壹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其通過農地流轉建立自己的農業生產基地;鼓勵工商企業積極參與農地流轉,投資發展效益農業,開發農產品。

2、努力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壹是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空間。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二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中介為輔的勞務就業服務體系,形成多形式、多層次、有保障的勞務輸出格局。三是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創新培訓形式,整合培訓資源,廣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水平。

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的安全感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村土地市場發展的進程也會受到嚴重阻礙。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險、大病救助、子女教育、農民工保障等。,逐步弱化農地的福利和社會保險功能,以解決土地流轉者的後顧之憂。

(四)完善農地流轉的政策法規體系。

1.盡快修訂土地管理條例。在農地流轉問題上,現行土地管理法與農村土地承包法存在矛盾。《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明確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因此,有必要對土地管理法進行適當的修改。

2.制定農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目前,關於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規定散見於《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中,不夠系統。2001,1年2月,中央下發了《中央關於做好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內容比較具體,但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確認和保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依據,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內涵、形式、操作程序、監督制約以及相應的法律後果等作出明確、系統的界定。

3.制定相關法律保護農地承包經營權。這部法律應當明確規定:第壹,農民所有的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以合同形式取得的壹種財產權利,以實現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二是農民依法享有占有、使用、贈與、拍賣、轉讓、出租、繼承和分享的權利,實現承包經營權內容的明晰化;第三,能否考慮取消目前30年的承包期限制,實現承包經營權的永久化?

參考資料:

1,領域: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與對策;

2.邵:土地流轉動力機制初探:

3.劉英:關於農村土地流轉的思考:

4.劉力:政府在涉外土地流轉交易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5.李亞標:浙江農地流轉的模式與困境:

6.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土地流轉模式的選擇。

  • 上一篇:上海有幾條過江隧道,包括那些在建的。
  • 下一篇:妳能給我講講日本能率藝術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