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什麽千年古墓被埋在水深處?明祖陵竟然出現在水下。

為什麽千年古墓被埋在水深處?明祖陵竟然出現在水下。

皇帝們壹直希望自己的陵墓能建在風水寶地,以保護後代。但是明代有壹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祖墳都是建在水裏的。這是壹時糊塗,還是另有隱情?

桑田變成了大海,大海變成了桑田。自從明祖陵被發現後,周邊就充滿了傳說。1963年,洪澤湖遭遇大旱,水位降至歷史最低點。壹些大型石像從水中出現。這些石像交錯著躺在泥裏。它們被雕刻成麒麟、獅子、帶鞍的馬以及官員、武將和太監的形象。經專家考證,確認為明祖陵。

網絡映射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西岸。是朱元璋曾祖父、曾祖父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實際埋葬地。說實話,明祖陵的位置並不理想。它不是在群山和大土丘的邊上,而是在被稱為“九丘十八窪”的丘陵和丘陵之地。

當時劉基大師等人就知道,明祖陵的位置千百年來並不完美。根據古代風水學說的定義,風水寶地的地形取決於三奇四應。三絕是山、水、案;前、後、左、右是四個響應;左右有沙護,所謂“沙”就是山頭裏的土石方;必有洛城,由山或水組成,環繞四周;遠處有座山對著山,近處有座山。以山為洛城,最好形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種情況。如果周圍沒有山,有馬平川,可以利用水勢,以澤國為重,成為龍(水龍)。明祖陵周圍除了壹片水鄉之外,沒有多少美景。

既然這裏風水不好,朱元璋為什麽不另找壹塊吉祥的土來安葬祖先呢?其實朱元璋並不想,但這是他祖父的實際葬地。如果要遷墳,必然會泄憤,影響大明江山。所以我們只能在這裏建造祖陵。為了解決風水不好的問題,建陵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地理改造,將窪地掩埋,修繕不足。挖河堆山,人工營造沙、水、近案、廳堂等風水元素的必要景觀,形成了標準的風水寶庫。

成了風水寶地。明祖陵為什麽被埋在湖底300多年?是先天風水不足沒能保護明祖陵免遭天地毀滅嗎?是偶然的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的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這場洪水?有人認為明祖陵的洪水其實只有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網絡映射

說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劉大俠修築太行大堤阻斷黃河北支,使南支奪淮入海。之後河道開始紊亂,淮河中下遊連年泛濫,祖墳遭受水災。明朝萬歷年間,宰相河工部大臣潘繼勛提出了“蓄淮刷黃”的治水新策略。他主張堤防要蓄水,反對疏浚支流開新河。而是要“築堤治水,以水攻沙”,“以水攻沙,以水治水”。

他認為“水慢,水慢則沙停,沙停則河滿。各種大小的水從沙面到它的高度。水化很猛,猛了就要用沙子刷,沙子刷到河深處。求水之水,必自河底,只會卑微。築堤治水,以水攻沙。如果兩邊的水不溢出,就直接刷在河底。壹定的原則是必然的趨勢。這個組合之所以越來越分裂。”多好的理論,省錢省力,省心,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味道,能打動人心,最終贏得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不如自然。無論妳如何收集淮河的力量,它也輸給了黃水。洶湧澎湃的黃河,只借助淮河的壹點力量,就被擋了回去。妳能把進入海洋,永遠不回來叫做什麽?很快,清河河口泥沙大量淤積,這附近的淮河河床也因黃河倒灌而加大,削弱了淮水的沖擊,遇到阻力就退回來,沙隨浪停,淮水攜帶的泥沙在清河河口停止淤積。

淮水無法刷黃河,也無法從清河口入海。當它進入老湖時,它建了壹個很高的堰,所以淮水不得不溢出。“沒過多久就泛濫了,汪暉茫茫,依舊漫過堤岸,匯入湖泊。然後夏秋兩季就漲了,沒完沒了。浩蕩龍沙震陵,泗州之災壹歲。”。

網絡映射

潘繼勛的治水政策在實踐中經過了“檢驗”,應該重新檢驗。這個時候,改弦易轍也不遲。可惜,此時治水方略已不再是治水,而是成了朝廷紛爭的工具,成了維護自己權力權威的武器。為此他不僅擺脫了反對的阻撓,甚至還編造謊言,說祖嶺“蒼松翠柏,護沙如初。”即使萬歷二十年後,他仍堅持自己的主張,將改道之議列為病癥,給陳增添痛苦。此時,槐泗地區洪水依然迫在眉睫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真不知道朱元璋的祖先到底有沒有靈性,為什麽會近乎不屑地看著潘繼勛這樣的大臣胡作非為?先人葬於地下後,無聲無息,被吞噬,這就註定了明祖陵沈於水下三百多年,也註定了後人會像悼念六國和阿房宮壹樣哀嘆它的沈浮。

  • 上一篇:粵語有多長?
  • 下一篇:青海古代時期的名稱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