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粵語有多長?

粵語有多長?

粵語常識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封開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廣東封開: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論壇在封開舉行。會上,歷史專家公布了近十年調查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粵語源於中國古代“雅言”,進壹步證實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源地,粵語是中國古代官話的活化石,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和語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粵語保留了最古老的“雅詞”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廣東省著名語言學家羅康寧經過近十年的調查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果:粵語源於中國古代“雅字”,進壹步證實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官話的活化石。?

中國古代有壹種民族共同語,先秦到漢代稱為“雅言”,宋代以後稱為“官話”。今天,漢語中的許多方言都保留了壹些優雅的元素,而粵語是保留得最多的優雅元素。雅言以原始漢語為基礎,最初只在以黃帝為首的中國部落聯盟中使用。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實行“同語文字”,雅言的地位也相應提高,成為當時的國家通用語言。第壹個把雅言帶到嶺南的人,是秦征服“百越之地”後,從全國招募的“肯子”。這些“擅自占地者”大多是前六國的逃亡者,還有他們的丈夫和妻子。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必須用禮貌的話語相互交流。

廣信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源地。

小河古道和桂香水道(即靈渠)是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重要通道。廣信位於桂江、合江、西江的匯合處,是西江的十字路口。是嶺南的交通樞紐。漢武帝從徐聞、合浦派出使臣,揚帆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出口通道是經小水、合江至廣信,再經桂東、粵西兩條走廊,即北柳江-南柳江、南江-鑒江貿易通道至徐聞、合浦,廣信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中心。商務活動離不開語言交流,正是通過商務活動,從中原傳入的雅詞與當地百越土著語言融合,形成粵語。

廣信也是嶺南最早傳播中原文化的陣地。陳垣、石燮等人在此辦學,使百越土著逐漸接受了從中原傳入的儒家文化,漢族移民也從百越文化中吸收了壹些元素,從而形成了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體的早期嶺南文化。隨著文化交流的發展,以雅言為主體,吸收了百越土著語言部分元素的粵語逐漸成為該地區人民的主要語言。廣信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源地。

早期的粵語中心不是在廣州,而是在廣信。

粵語在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遊為中心,分東、西、南四個通道向外擴展。第壹條通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包括廣西的梧州和廣東的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河道是西江——郁江,它溯西江、蔣勛、郁江,到達交趾縣。包括廣西的南寧、崇左、貴港及其大部分縣。第三條河道是北流河——南流河。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縣。第四條通道是南江-鑒江,即上南江,翻越雲開山脈至鑒江谷。包括廣東的雲浮、茂名,雲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吳川、廉江。

此外,粵語還有兩個次方言區:壹是楊沫流域。二是潭江流域,包括廣東江門及其所屬的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這四個市(區)歷史上稱為“四義”,其粵語方言也稱為“四義話”。珠海鶴山、鬥門區也流行四溢話。四義地區離廣州不遠,但四義話是粵語系統中與廣州話區別最大的壹個次方言,因為潭江和珠江不是壹水之隔。這個事實有力地證明了早期粵語的中心不是在廣州,而是在廣信。

粵語幾千年來壹直保持著優雅的音韻。

西漢丁原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被滅後,設立了“足趾刺史”監督各郡。多數時候,環環相扣的歷史系設在廣信;東漢時,交趾刺史部設在膠州,國政也在廣信,成為嶺南的都城和政治中心。原住民在學習中國文化和漢字的同時,也學習了優雅的文字。這些土著人的語言差異很大,他們之間無法交流,也沒有文字。所以部落除了在與漢人交往時使用優雅之外,在交往中也使用優雅。雅言成為所有土著部落的共同語言。同時,古代百越語中的壹些成分被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了漢語的壹種方言——粵語。中原和北方幾千年的戰亂和動蕩,從周朝作為中原漢語的標準發音開始逐漸消失。而嶺南地區卻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局面,由中原地區的雅字演變而來的粵語也壹直保持著原有的音韻。

沒有粵語,嶺南文化將不復存在。

廣東本土傳統文化通常分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部分,實際上是以中國三大漢語方言為基礎的。粵語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母語,也是廣東乃至整個珠江流域最大的方言。既包含了廣府地區的傳統文化,又保存了大量中原地區已經消失的傳統文化。沒有粵語,廣府地區的嶺南文化很多品種都不復存在。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有必要重新研究粵語的價值和保護。

專家呼籲建立廣東館保存活化石。

粵語是罕見的古雅詞活化石,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和語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近年來,許多學者呼籲建立國家語言博物館,但壹直沒有實現。作為粵語的發源地,封開可以率先在館內建立粵語館,收集和積累當地的粵語資料,包括語音記錄、文獻、粵語擴展分布圖等。特別是那些特有的語音現象,比如上面說的濁音,正在消失,那麽粵語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官話”的稀有活化石,就應該作為寶貴的歷史文物及時保存下來。

粵語也保留了大部分古詞。

粵語讀古漢語,比其他方言更容易體會歌詞中的意境。

粵語保留了較多的古字古義,措辭古雅。在北方方言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或很少使用。比如粵語中“粘”是“鸛”的意思,“警官”是“警官”的意思。粵語中的很多詞,包括語氣詞,都可以直接在中國古籍中找到。比如廣州話的語氣詞“忌”常用在句末(現在常寫成“鋤頭”)。看詩經?6?1國風?6?1鄭峰?6?1雨田大叔“大叔好拍禁忌,好避禁忌”。再比如“造土竈”(吃火鍋),這是古代的炊具;“牙煙”(即“崖煙”,意為危險,古漢語中為“懸崖邊上的炊煙”,也就是說“懸崖邊上的茅屋”——自然是很危險的);“西Xi”(現在粵語的意思是“闖禍”、“闖禍”;它來源於描述衣服濕著走在水裏的聲音的古籍——想象壹下走在水裏的滋味,不難找到形象生動的粵語之類的詞語;再比如,現代漢語中“走”和“走”的意思基本沒有區別,但在廣州話中,“走”是行走的意思,而“走”卻保留了古漢語中“跑”字的意思。但隨著普通話在廣東的推行和外來人口的影響,廣州話中保留下來的許多古語詞已經很少使用了。保存古文化,粵語是紐帶。

  • 上一篇:請幫我找壹下“聆聽歷史,唱響青春”的演講稿
  • 下一篇:為什麽千年古墓被埋在水深處?明祖陵竟然出現在水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