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瞿曇寺的歷史

瞿曇寺的歷史

1.青海樂都瞿曇寺名字由來瞿曇寺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其整體結構布局與北京故宮相似,被稱為“小故宮”。因此,該寺以其宏偉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和精美的壁畫而聞名於世。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相傳明朝初年,壹位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的僧人,名叫桑格加(俗稱三羅喇嘛),只在現在的瞿曇寺舊址建了壹座小佛寺。三落喇嘛去南京馬工請求保護,並授予寺廟額。明太祖朱元璋讓三落喇嘛擔任西寧衛僧計劃主任,主管這壹帶的宗教事務。朱元璋以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姓氏為“瞿曇”(現譯喬達摩),命名小佛寺,並賜金書橫碑壹座(此明代600年牌匾至今仍懸於佛寺內檐之上)。所以叫“瞿曇寺”。

2.瞿曇寺現在發展如何?曲壇寺(qú tán sì)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城南21 km處的馬泉溝口,面臨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臨松花頂,南臨紀念碑山。藏語稱“卓倉拉康郭丹代”,又稱“卓倉多傑羌”,意為“卓倉持金剛佛寺”。建於明洪二十五年(1392),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這座寺廟以其珍貴的文物和巨大的彩色壁畫而聞名。瞿曇寺是典型的明初官式建築群。瞿曇寺在歷史上曾屬於十三寺。[1]

3.聽說青海樂都的瞿曇寺很不錯。曲壇廟位於樂都縣曲壇鄉馬泉溝口,在縣城南約21公裏處。是青海省第二大景區,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青海眾多寺院中,它以輝煌的建築、精美的壁畫和珍貴的文物聞名於世,被譽為“小故宮”。民間有句話叫“看了瞿曇寺就不用去北京了”。

瞿曇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相傳,明朝初年,隱居在瞿曇樂都關隴古洞的三羅喇嘛率眾歸順朝廷,朱元璋曾出兵西域。

明太祖念其忠順,應其要求,撥款派人為三洛喇嘛建寺,並親自贈予曲壇寺。瞿曇是梵文音譯,最初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稱。

明太祖將此寺命名為瞿曇寺,可見其重要性。明朝永樂年間,朱迪還授予三羅喇嘛的侄子班丹藏布“大權”稱號,頒布詔書,批地批林,修建寺廟,發放佛器。

後來在洪武、宣德年間,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這座寺廟已經有將近600年的歷史了。

瞿曇寺,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積約41.36畝,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寺廟坐落在壹座略呈方形的城堡裏,東西向,四周是黃土夯築的城墻。

整體布局為前中後院,在壹條中軸線上。其建築依次為山門、金剛殿、瞿曇寺殿、寶光殿、郭龍殿等大型佛寺。正殿兩側有禦碑亭、小鐘鼓樓、回廊、寶塔、附殿、祈年殿、大鐘鼓樓。

該寺是典型的明初官式建築群,地勢不平,殿宇雄偉。

4.法門寺的歷史和考古書籍供奉於唐代。

在唐朝的200多年間,高宗、武侯、中宗、肅宗、德宗、憲宗、宗彜、諾宗等八位皇帝,曾六賜、二賜供養舍利。每次歡迎儀式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朝拜,級別高,絕無僅有。史書上說“開埠三十年,三十歲人丁興旺和睦”,但能平息戰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鹹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初四,唐僖宗李習安最後壹次歸還佛骨時,將佛指舍利和數千件稀世珍寶壹起按佛教儀軌封在塔下地宮,用湯米曼陀羅做壇供養。唐代皇帝信佛,供奉舍利,寺院規模成倍擴大,呈現出極大的密度與和諧,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世人仰望的佛教聖地。該佛塔被譽為“護國寶塔”。

宋明兩代至今

宋代的法門寺繼承了唐代皇家寺廟的宏偉,並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24個院落之壹的“浴室院”,每天就能為上千人洗澡。宋徽宗曾在山門上手書“帝佛國”二字。金元時期,法門寺還是關中名寺,《藏經碑》中有僧人抄寫藏經5000卷的記載。晉人還刻“詩碑”,贊其寺塔:“三級檐壓山東地,九輪強秦川”。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代隆慶三年(1569),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倒塌。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當地紳士楊雨辰、黨萬良捐資修塔,耗時30年,建成壹座八角形13級磚塔,高47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壹年(1654),因地震,塔身開裂。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者朱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末以來規模最大的壹次維修。

地下宮殿發現

1981 8月24日,寶塔倒塌了壹半。1986 * * *決定重建,寶塔於1987年2月底重建。四月初八,佛誕,“有許多寶龕從地下噴湧而出,據古滕說,今無其組合”。經過1113年的沈寂,超過2499件唐代國寶在佛祖真指骨和舍利的簇擁下回歸人間!地宮出土的稀世珍寶,在研究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光,舉行國際佛事儀式。300多位來自各山區的長老和國內外各界代表參加了此次法會。十余年來,法門寺在前方丈程觀、凈壹法師的主持下,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祠堂、齋堂、廖芳、佛學院等仿唐建築。

前十名

1.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已在世界上發現並經文獻和碑刻證實,是佛教界的最高聖物。

2.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三、地宮文物陳列是世界上最早的唐代密宗金胎。

4.在地宮的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龜甲和開元鮑彤是世界上發現最早、最獨特的龜甲。

5.地宮出土的壹套完整的宮廷茶具是世界上發現最早、檔次最高、最完整的宮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的起源理論

6.地宮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張西長1.96米,是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大、檔次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秘色瓷,有銘文證實。

八、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絲綢種類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的寶庫,是唐代絲綢考古的壹次空前發現。

九、含第四佛指舍利的八重寶信是世界上發現的最精美、層次最多、級別最高的舍利寶信。

10.第三封鍍金鍍銀的舍利信佛,上面刻有45尊曼陀羅像,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陀羅祭壇。

現在看到的壹些建築是明清建築,大部分是仿唐代的,建築精美,堪稱精品。

2006年5月25日,法門寺遺址作為南北朝至清代的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瞿曇寺是誰建的?藏語稱為“卓倉拉果丹代”,又稱“卓倉多傑羌”,意為“樂都捧金剛佛寺”。位於青海省樂都縣曲灘鄉,距縣城南約17公裏。曲潭寺是樂都南山地區最大的寺廟,也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其整體結構和布局與北京故宮相似,被稱為“小故宮”。因此,該寺以其宏偉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和精美的壁畫而聞名於世。於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曲壇寺創始人三羅喇嘛選擇此聖地時,羅漢山上松柏參天,河上陽柳蔭厚,壹股清泉在石山中流淌,水光交天,半明半暗。三羅面向靈土,歇息杖。我走的時候忘了帶禪杖,回去取的時候,禪杖已經在春天的時候生根發芽,後來變成了高的象征?珍珠樹。寺廟的正門叫山門,寬三間,占地150平方米。前院左右各有兩座禦碑亭,藏語稱為“四門碑亭”。院內西側還有壹個金剛殿,是前院和中院的分界和走廊。它非常優雅。

名字的由來

公元13 92年,朱元璋派兵追擊青海北部元軍殘余,當地藏民情況不明隨之而來,導致局勢混亂。三羅喇嘛憑著自己的威望寫了壹封信,讓西藏人民臣服於明朝。這壹事件不僅結束了青海因政權更叠造成的混亂局面,也使朱元璋認識到了以三羅喇嘛為代表的宗教勢力及其在青海的作用和地位。公元1393年,三羅喇嘛前往南京朝貢,請求對其寺廟進行保護和命名。其實當時只是壹個小小的佛寺,但朱元璋欣然同意,並下令撥款建寺。這就是瞿曇寺名字的由來。

瞿曇是釋迦牟尼的姓,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佛教的創始人。瞿曇寺建於1393,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西北地區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自建廟以來,壹直受到明朝皇帝的高度重視。13代七帝為瞿曇寺頒布詔令,賞賜金、銀、象牙印及西方佛教大師。

6.求北京潭柘寺歷史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它是佛教進入北京地區後修建的最早的寺廟。那時它很小,名叫卡夫卡寺。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在傳入中國的最初階段,沒有被民眾所接受,也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所以發展緩慢。後來在北魏和北周兩次被毀,對佛教打擊很大。卡夫卡寺成立後,影響力不大,壹直沒有發展。後來逐漸失修,興盛至唐朝。唐朝武則天年間(696-697),幽州北住著壹個叫華嚴的和尚,“持華嚴經為純業”,“誦之時,全城皆聞,仿佛在庭下”。

在幽州知府張仁元的贊助下,華嚴和尚來到潭柘山建寺,買下了幕府寺附近西坡的蔣家和東溝劉佳的土地,以破敗的幕府寺為中心重建了寺廟。華嚴和尚帶領眾僧填平寺內壹個名為“青龍潭”的大水坑,建寺、擴建寺院,開辟潭柘寺雛形。

寺後山有兩處泉眼,壹處名為龍泉,壹處名為洪泉。在後山龍潭匯合後,兩股泉水流經寺廟,向南流動,既滿足了寺廟的日常生活用水,又灌溉了附近的大片土地和農田。正是因為這珍貴的春天,附近出現了平原、南新房、陸家灘等村落。於是華嚴和尚把卡夫卡寺改成了“龍泉寺”。

潭柘寺有了壹定的規模,在幽州壹帶聲名鵲起,逐漸發展繁榮起來。因此,後人尊華嚴和尚為潭柘寺的“祖師”。所以《續僧傳》中把華嚴和尚列為。

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僧人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不同,隋唐時期形成了許多教派。華嚴僧屬於華嚴宗,創立於隋朝。這個教派以“法界本源”為宗旨,強調“和諧無礙”是觀察宇宙和人的修行,也是認識的最高境界。

杜順是華嚴宗的始祖,閻誌是第二祖,法藏是第三祖,程觀是第四祖。此派以《華嚴經》命名,是主要經典。因其宗旨為“法界緣起”,故又稱“法界宗”,也因此該宗的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封為“第壹賢”,故又稱“第壹賢”。

因為華嚴和尚屬於華嚴宗,潭柘寺成為幽州第壹個建立該教派的寺廟,也是華嚴宗在幽州的第壹座寺廟。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嚴信仰道教。在道士趙貴臻和權臣李德裕的鼓勵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消滅佛教。

潭柘寺也因此再次被廢棄。直到五代和後唐時期,著名的禪僧才從真正的禪師那裏來到潭柘寺,鏟除了荒野,整修了寺廟。“師徒教法,潭柘寺興盛”,讓潭柘寺再度興盛。

當時潭柘寺由華嚴宗改為禪宗。到了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有了很大發展,潭柘寺出現了幾位禪師,大大提高了寺廟的聲譽。

通元年(1141),金熙宗到潭柘寺拜佛,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修繕擴建。這是第壹個皇帝參拜潭柘寺,使以後的皇帝紛紛效仿,極大地促進了潭柘寺地位的進壹步提高和寺廟香火的繁榮。熙宗皇帝將當時的寺廟名稱改為“大滿居士”,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大規模的改擴建,開創了皇帝給潭柘寺命名、朝廷出錢修繕潭柘寺的先河。

元代潭柘寺依然輝煌,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言公主曾在潭柘寺出家。當時的著名僧人是瑞禪師和白山智公禪師,他們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們對整修寺廟,繁榮潭柘寺香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代是潭柘寺的興盛時期,這得益於明初的重要官員姚。

當明朝皇帝割據諸侯的時候,明朝的創建者按照姚的計劃,揭竿而起,奪取了皇位。成功後,姚辭去工作,到京西潭柘寺隱居。他每天都和老朋友潭柘寺方丈討論佛法。

在此期間,明太祖朱迪也曾在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紫禁城建造的時候,設計者是姚,他從潭柘寺的建築和布局中得到了很多靈感。比如太和殿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是重檐戴殿的頂,井口的天花板上畫著金龍和印章,不同的是高了壹點。

在明朝,自朱元璋統治以來,大多數皇帝和皇後都信仰佛教。再加上當時宦官機構受寵,勢力強大,出宮養老後有地方住,不惜耗盡積蓄,到處建廟。在明朝200多年的時間裏,潭柘寺多次修繕擴建,或有朝廷撥款,或有宦官捐贈,使潭柘寺建立了今天的格局。

皇帝、皇後、王公大臣、權臣等都曾來此午後拜佛,遊山賞景。民間男女認為潭柘寺是佛教聖地。在當時,潭柘寺不僅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巨廟,也是當時對外交流的窗口。許多外國人渴望潭柘寺的大名,來到這裏學佛,有的甚至死在這裏。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武楚德,東印度的德瓦安斯,西印度的連公和尚。

清朝是潭柘寺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清代潭柘寺改禪為法,出現了很多法家大師。

清朝歷史上,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位皇帝多次到潭柘寺拜佛,對潭柘寺地位的提高和香火的興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了皇帝的寵信,潭柘寺有恃無恐,趁機購買更多的寺產,購置更多的土地,擴大林區和山野,發展成為龐大的寺主莊園。此時的潭柘寺已經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7.葛仙山的歷史葛仙山是道教名山,位於上饒市潛山縣中部,是武夷山的壹個分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站在主峰上放眼望去,可以近距離看到九條枝幹,如九條黑龍,盤旋騰躍,氣勢磅礴,被稱為“九龍通頂”。葛仙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奇峰、異巖、雲海、松濤堪比黃山。試劍石、道士石、龍舌池、七星井、仙人腳印成為奇觀。相傳,此山以東漢道士葛玄命名。葛仙山位於上饒市硯山縣中部;遠遠望去,葛仙山就像壹條巨大的鰲,屹立在崇山峻嶺之中。它美麗而雄偉。東晉初,著名道士葛玄來到葛仙山宣講煉丹術,從而使葛仙山成為贛、閩、浙壹帶著名的道教聖地。

葛仙山

景區最高峰,海拔1096.3米,在群山之上鶴立雞群,雄偉獨特,群峰環繞,是抒情攬勝的好去處。站在葛仙峰上,可以看到雲山、圭峰、黃崗山、鵝湖山、七星山、獨龍澗四個方向,都在妳的視線之內。看日出,這裏的雲海、山巔顯得格外驚心動魄、壯觀。葛仙山位於江西省硯山縣中部,是武夷山的壹個分支。據記載,晉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山傳授煉丹術,後稱葛仙山。成為江西、福建、浙江著名的道教聖地。據清代《鉛山通誌縣誌》記載,唐憲通於860-873年在葛玄煉丹中確立了宗華的概念,並於宋誌平二年(1065)賦予了玉虛的概念。宋元佑七年(1092),改名為大閣仙殿。之後多次維修。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毀於大火,後又修復。民國十七年(1928)毀於火,次年又重建。現在基本完好。大葛仙寺,俗稱葛仙寺,位於葛仙山最高峰香爐峰上。寺廟長29.2米,寬17米,占地496平方米。廟裏有壇,壇上有壹個。

葛仙山

葛玄有行走像和坐像,橫匾6塊。壇下有壹口古井,相傳是葛玄所建。廟門外右側有三官殿和靈官殿,再百步可達玉皇殿、地母樓、慈濟殿、龍池。慈濟寺有羅漢殿和大佛殿,供奉如來。龍池有巖石像舌頭壹樣伸入水中,是葛玄洗藥煉丹的地方。寺廟旁邊有壹口仙井,可供僧人和香客使用。目前,葛仙觀道觀和慈濟觀佛寺已融為壹體,在佛道所在地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在葛仙廟西北約2.5公裏的山坡上,有壹座供奉葛玄的母堂,東南約2公裏的山坡上,有壹座供奉葛玄父親的祖父堂。葛仙寺左山頂,石筍叢生,有被壹劍劈成兩半的刻有“劍試石”的巨石。傳說在葛玄試劍的山中有馬尚石、下馬石、西心巖、仙人腳印、登高臺、洗眼仙泉等古跡。葛仙山每年六月初壹“開山門”,十月初壹“關山門”。這段時間,四面八方的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8月20日,葛仙翁的生日最為紅火,經常有壹萬多人到山上進香。1984年,江西省人民決定葛仙山的葛仙寺和慈濟寺為省級重點寺廟,對外開放。此外,還有四川彭州的葛仙山,相傳是金代道士葛勇(桂王)的隱居之地。葛仙山,峰巒疊翠,位於彭州市東北部萬年鄉花園溝和紅巖鄉白石溝之間。相傳晉代道士葛永貴和道友楊聖賢在此成仙,故名,又稱葛家山。因為這座山看起來像壹朵蓮花,所以也被稱為蓮花山。山上的東嶽殿、葛仙殿、毛安寺遺址,今天還能看到。葛仙山所在的龍門山是世界地質遺產的稀世瑰寶。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等10多位老專家考證,龍門山是新世紀初青藏冰蓋冰流搬運形成的,是世界上罕見的巨型冰川巨石。可以證明,幾百萬年前,那裏和青藏高原曾經是壹個巨大的冰蓋,就像現在的南極壹樣,在地質研究中有很大的科研價值。13、14國際地質大會初步認定,彭州市萬年鄉丁家灣-葛仙山-毛溝洞壹帶是青藏高原冰蓋漂移形成的巨型冰川孤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大陸冰川孤石群。葛仙山葛仙山面積約13平方公裏,最高點海拔1322米。這個風景區的特點是高聳的孤峰和幽深的洞穴。座中孤峰呈三角形,如刀、斧,錯落有致,變化多端,猶如巨大的群雕,令人嘆為觀止。山上有許多洞穴,被稱為“九魔十八魔”

葛仙山

洞”,“二十四峰,八十壹洞”。葛仙山的著名洞穴,如五龍洞、武曌洞、水簾洞、靈泉洞、朝天洞、仙人洞、貓溝洞、雷鳴洞、無底洞、石象洞等,充滿了樂趣。深約70米的石象洞隱藏在松柏叢中。洞內石筍、石柱、石花、鐘乳石,形態各異,玲瓏剔透。雷洞在腹部是空的,巖頂滴水,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就像鋼琴的聲音。洞內青檀久旱不枯,雨水久不漲,極為神奇。五爪洞,形似五指,由五個以五指命名的洞組成,其中無名指最深,每個洞迂回如迷宮。湯壩子五龍洞長200多米,高8米。裏面有五個串珠大殿,寬敞大方,頂高12米。其間石筍、鐘河涓涓之聲悠揚悠揚,窯洞有壹個可以觀天的朝天洞,造型奇特,有坐井觀天之感。因入口呈“人”字形,且入口不遠處有龍跡,故有“五龍五虹飛上天”的傳說。葛仙山是四川中部的道教名山和旅遊勝地,翠柏蔥蘢,風景秀麗。唐代的王波和清代的黃雲谷都登上了這首詩。每年3月3日是潮汕廟會的高峰,遊客如織。春夏之夜,山峰上有相當數量的“玉皇燈”,它們遊向葛仙殿和玉皇樓冉冉。民間傳說只能看到真心祝福的人。

謝謝,請收下。

8.懸空寺的歷史背景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唯壹壹座集佛、道、儒為壹體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的六大大殿由木樓梯相連。廟裏有很多雕像,但這些雕像的特色是在懸空寺的三教殿裏。儒、道、佛三家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雕像同處壹室,中國像這樣與三教的祖先同處壹室,是非常罕見的。

懸空寺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歷代都修過。北魏將道壇從平城遷至大同,古代工匠按照道教“雞叫狗叫”的要求修建懸空寺。

9.懸空寺的歷史懸空寺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它位於山西省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唯壹壹座集佛、道、儒為壹體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歷代都有修繕。北魏將道壇從平城遷至大同,古代工匠按照道教“雞叫狗叫”的要求修建懸空寺。懸空寺離地面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風格,其建築特點可以概括為“奇、懸、巧”。

值得稱之為“奇”的是寺廟的設計和選址。懸空寺坐落在深山峽谷的壹個小盆地裏,整個身體懸浮在懸崖中間。崖頂突出的部分就像壹把傘,保護著古廟不被雨淋。山腳洪水泛濫時,也免於被淹。

周圍的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夠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壹。

“吊”是懸空寺的另壹個特色。全寺共有40個大殿和亭臺。從表面上看,它們似乎是由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著。有些木柱其實壹點也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懸寺半天高,三個馬尾辮懸在空中”來形容縣城空寺。真正的重心支撐在堅硬的巖石上,基於半插入式飛梁的力學原理。

懸空寺的“別出心裁”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懸崖峭壁的自然狀態,對寺內各部分進行排列和建造,在立體空間中構築壹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和造型,包括山門、鐘鼓樓、正殿和附殿。設計非常精致。寺廟裏有80多尊佛像。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山崖上題寫“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大觀”。

  • 上一篇:為什麽日本人喜歡YY中國歷史?
  • 下一篇:葡萄酒的史前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