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第九史所有歷史異同比較

第九史所有歷史異同比較

1.比較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異同。

(1)性質:都是農民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民運動。

(2)鬥爭方式:都采取了武裝鬥爭的形式。

(3)組織形式:均由宗教發動,均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4)結果: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打壓下失敗的。

(5)作用:既沈重打擊了國內外反動勢力,又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

差異

(1)太平天國運動是在鴉片戰爭後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發生的。

義和團運動發生在19年底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背景下。

(2)太平天國的鬥爭主要指向清政府。

義和團的鬥爭主要指向帝國主義。

(3)太平天國運動有統壹的組織、領導和革命綱領。

義和團運動沒有統壹的組織、領導和綱領。

(4)太平天國運動建立政權,鬥爭持續時間長。

義和團運動沒有建立政權,鬥爭時間短。

(5)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表現出強烈的向西方學習的願望。

義和團運動是盲目排外。

2.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異同

(1)相似度

①歷史背景:這壹切都發生在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清政府極度腐敗,中國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的時候。

②目的:改變現狀,救國圖存,發展資本主義。

(3)領導階級及其特點: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都是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軟弱的妥協。

④最後的結果及其原因: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根本原因在於資產階級本身的局限性和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2)差異

政治主張:領導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君主立憲,保留天皇。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推翻帝制,實行民主和諧。

②手段和性質: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維新運動,是皇帝自上而下推行的。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武裝鬥爭,是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③結果也不壹樣:戊戌變法中途夭折,徹底失敗,變法被廢除。畢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反清鬥爭之比較。

(1)相似度

(1)以推翻清朝的統治為主要目標。

(2)都制定了革命綱領,前者頒布了“中國的土地制度”,後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

(3)都采取武裝鬥爭和暴力革命的方式。太平天國與清朝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鬥爭,包括北伐、西征、東征以及後來的防禦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了壹次又壹次武裝反清起義。

(4)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權。太平天國定都天津;1911年辛亥革命時,南京成立了臨時政府。

(五)這兩次革命都沒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任務。

(2)差異

①不同階級領導革命:太平天國是農民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

(2)雖然革命的性質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範疇,但太平天國運動不是真正的民主革命,而是新舊交替時代的農民戰爭。辛亥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革命的綱領不同。“中國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壹個烏托邦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其特征是“衣食、田地、農事,處處不均,無人不飽暖”。“三民主義”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太平天國的土地分配方式也與辛亥革命時的“平均地權”有質的區別。壹種是平均主義,完全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壹是資產階級性質,不從根本上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④發動群眾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國主要依靠廣大農民反對封建主義,而在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不敢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只依靠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社會黨派的壹部分人以及新軍。

⑤鬥爭結果不同: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勾結外國反動勢力殘酷鎮壓,而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在中國的封建統治後,被中外反動勢力篡奪。

4.洋務派、改良派、革命派之比較

相似之處:向西方學習,試圖改變中國落後的面貌。洋務派和維新派的思想是壹致的: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建立新式學堂,派人出國留學,維護清朝皇帝的皇位。

差異:洋務主張用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來維護清朝的統治。他們建立了現代軍事和民用工業,訓練了海軍。維新派主張提倡民權,建立議會,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他們多次上書要求改革,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發動了戊戌變法。革命派主張實行“三民主義”,用革命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他們建立了資產階級政黨,發動了壹系列武裝起義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 * * *。

5.比如孫中山和康有為的區別

(1)他們的政見和路徑不同。康有為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主張改良和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反對革命;孫中山請願變法失敗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

(2)他們的意誌品質不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逐漸消沈,後來轉為保皇派。但在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頑強地繼續鬥爭,成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家。

6.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相似之處: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我們必須挽救民族危機;兩者都屬於資產階級;結果都失敗了。

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是17和18世紀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請思考它們的異同。

提示:相似之處:①原因相同。兩國資產階級都想奪取政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2)同樣的領導階層。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③革命動力是壹樣的。人民大眾在兩國的革命中起了推動作用;④影響是壹樣的。他們都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其他國家的革命也有很大的影響。

區別:①領導階層不完全壹樣:英國除了資產階級領導,還有新貴族。②特點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曲折的過程,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共同統治的君主立憲制,而法國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③意義不同:英國拉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開啟了壹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法國掃除了國內封建勢力,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

8.試分析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

答:(1)根本原因是壹樣的:革命都是在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爆發的,只是各國有差異。英法的封建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性質相同:都是資產階級革命,但美國既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民族解放運動。(3)結果是壹樣的: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4)領導階級是壹樣的:都是資產階級。

9.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俄羅斯1861改革的異同。

答:相似之處:(1)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2)改革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3)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4)都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不同點:(1)不同背景:改革前俄國面臨嚴重的農奴制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2)前提不同:日本維新之前,武裝反對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維新掃清了道路;改革前的俄羅斯沒有內戰。(3)內容不同:俄國的改革重點是廢除農奴制;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主要是向西方學習。

西歐和日本的經濟發展有著相同的原因:都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援助或支持;他們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制定了適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10.比較美國獨立戰爭和內戰的區別

答案:(1)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內戰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黑人奴隸制的阻礙。

(2)內容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內戰要求維護民族團結,廢除黑人奴隸制。

(3)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美國內戰是內戰。

(4)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內戰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11.為什麽發生在19世紀中後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會成功和失敗?試從時代背景、領導人、改革參與者、改革內容等方面進行比較。

答: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時間背景

國內的

外國列強的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裂,幕府處於極度孤立的境地。

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用* * *,扼殺人民革命,保守勢力十分強大。

國際的

世界正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

世界資本主義正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並開始瓜分中國。

領導者

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中下層武士

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

參與者

強大的諸侯反對幕府,農民和市民,商人和工匠。

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幾個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廢藩設縣,加強中央集權。

允許官員和人民寫和說的事情。

經濟方面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現代企業。

獎勵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建立商會和農民協會等非政府組織;改革財政,編制預決算。

社會生活

倡導“文明”,努力發展教育

設置中小學,首都在大學堂;允許設立報社;獎勵科學作品和發明

軍事方面

實行征兵制,建立現代化軍隊。

精煉陸軍,擴充海軍

12.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區別

答:(1)第壹次工業革命中,科學對生產的影響沒有第二次顯著。新技術的發明者是壹位天才的機械師,而不是科學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發現往往直接導致技術發明。

(2)第壹次工業革命集中於輕工業,主要是紡織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將重心轉移到重工業,如石油工業、化學工業和汽車工業。

(3)第二次工業革命涉及的領域更廣,不僅包括能源和動力創新,還包括材料、信息和動力技術的全面創新。

(4)第壹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主要在英國,後來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展開,德國和美國成為相對中心。

13.比較兩次世界大戰。

答:相似之處:(1)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為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要求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

(2)戰爭的主要發起者都是德國帝國主義者。德國在壹戰中是三國同盟的核心,也是二戰歐洲戰源的締造者。

(3)兩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兩大軍事集團之間進行的。第壹次世界大戰是協約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軸心國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之間的戰爭。

(四)兩次世界大戰都以帝國主義的失敗、削弱或崩潰而告終,帝國主義勢力遭受沈重打擊,社會主義勢力和人民民主勢力繼續興起和發展。

區別:兩次世界大戰性質不同。第壹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4.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區別

相似之處:領導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伯倫正西維克黨領導。

不同:反對的對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革命的性質是不同的。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結果不壹樣:二月革命後雖然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仍然奉行對外參加壹戰,對內鎮壓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則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

15.日本法西斯建立的異同;

(1)政權建立的方式不同:納粹黨逐漸奪取政權,日本則建立內閣。

(2)相似性:兩個國家的法西斯勢力都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在黨員中發展起來的。他們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利益而建立的法西斯獨裁政權,他們的對內對外政策都反映了壟斷資產階級的訴求,既同性戀又典型;兩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推動了歐亞兩大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5.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

科技革命

上升時間

主標誌

主要成就

意義

* * *同樣的影響

第壹次

65438+60年代,08

蒸汽機的改進和廣泛應用

棉紡織機的發明;改進型蒸汽機的應用:火車和輪船

它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兩者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

第二次

65438+70年代,09

電力的發現和廣泛應用

電的發現;家用電器的發明;電車、電燈、電話和電報、汽車、飛機。

它標誌著人類“電氣時代”的開始。

第三次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互聯網,克隆技術

它標誌著信息時代的開始。

16.農村革命根據地與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異同

相似之處:

(1)戰略構想: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試圖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革命的勝利。(二)動員群眾:我們都註重動員和依靠農村中的群眾來壯大革命力量。

(3)根據地的建設:根據地是通過發展生產、建立政權和武裝人民來鞏固和建設的。

差異:

(1)指導思想:前者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後者是全面抗戰路線。

(二)鬥爭的對象:前者是國民黨反動派;後者是日本侵略者、頑固派、偽軍。

(3)地理分布:前者主要在長江以南;後者主要在華北地區。

(4)政權的性質:前者是工農民主專政;後者是抗日民族統壹戰線下的抗日民主政權。

(5)武裝力量:前者是* * *生產黨獨立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後者是經國家同意,根據國民革命軍番號改編的八路軍、新四軍。

(6)結局:前者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大部分根據地喪失,紅軍被迫長征;後者是在反對日偽侵華的激烈鬥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

17.農業合作化與人民公社的比較

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兩次重大調整,其背景、內容和影響明顯不同。

從背景和原因來看:

(1)1953-1956年底,中國在農村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當時經過1949-1952的三年經濟恢復期,新政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黨和人民面臨著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迫切任務,需要把發展生產力和調整生產關系有機地結合起來、統壹起來;同時,農村土地改革後的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出現了新的兩極分化和剝削。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把個體農業引向社會主義農業,實現農業合作化。

(2)人民公社運動是1958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濟建設“左”傾錯誤發展的結果。從65438年到0958年,毛澤東和壹些黨的領導人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主觀上認為農業合作化規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於是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

從過程和內容來看:

(1)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按照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原則,通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的過程實現的;其核心內容是將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農民私有制改為集體所有制;從壹家壹戶的個體經營到集體經營。

(2)大躍進中人民公社化運動壹哄而起。其核心內容是擴大規模,提高公有制程度。其顯著特點是“壹大公有”和“壹平兩調”,即公社規模大,公有制程度高。在公社範圍內,貧富均勻,甚至實行平均主義的供給制,吹“* * *風”。

從結果和影響來看:

(1)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是壹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使5億多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大進步。它使個體小農經濟變為集體所有制經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城市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人民公社實現了政治和社會的統壹。由於權力過分集中,基層生產單位沒有生產自主權和責任制,分配平均,嚴重背離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群眾覺悟,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大受損害,農副產品產量急劇減少,致使農村經濟陷入混亂和長期停滯。

(4)發展後果不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既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又有利於改革農業經營結構,有利於我國農業的商品化和現代化。但在合作之前,農民個體經濟經營方式落後,個體實力弱,無法采用農業機械和新技術,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18.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

相似之處:

(1)道理是壹樣的:三國爆發革命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受阻,資產階級發動革命奪取政權,發展資本主義。

(2)領導階級是壹樣的:三國革命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

(3)革命動力是壹樣的:人民群眾在革命中起了推動作用。

(4)結果是壹樣的:三國資產階級都取得了勝利,掌握了政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差異:

(1)原因不完全壹樣:英國革命是為了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美國革命是為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法國大革命是為了推翻波旁王朝的統治。

(2)領導階級並不完全相同:除了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英國也有新貴族,美國也有種植園奴隸階級,法國的自由主義者也參加領導資產階級革命。

(3)特點不同:英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共同統治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獨立戰爭既是壹場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壹場民族解放戰爭。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

(4)意義不同:英國革命拉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開啟了壹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美國獨立戰爭摧毀了英國的殖民枷鎖,贏得了民族獨立。法國大革命掃除了國內封建勢力,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

19.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

(1)社會背景不同:

第壹,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農民起義和市民反抗鬥爭持續激烈,新興地主高利貸者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階級出現分化,中下層武士對現實更加不滿。德川時代已經成為眾矢之的。

第二,雖然中國戊戌變法前夕的封建統治危機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和帝國主義的勾結,封建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

(2)不同的領導:

第壹,雖然日本資產階級尚未成熟,但轉型為資產階級的少年武士充當了落幕運動的領導者。他們懂得鬥爭策略,建立部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肅清敵對舊勢力的任務,從而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其次,中國的改革派力量薄弱,只把希望寄托在壹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而保守勢力強大,改革不可能成功。

(3)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第壹,日本推翻德川時代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采取壹系列改革措施,革除舊布,使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第二,在中國的戊戌變法中,光緒皇帝雖然也頒布了壹系列關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改良派勢力不掌握政權,保守勢力強大,無法實施。

(4)國際環境不同:

第壹,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殖民征服的高潮還沒有開始。隨著西方列強集中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明治維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二、中國的戊戌變法在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中國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此時,帝國主義列強從未希望中國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改革運動十分不利。

20.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異同

相似之處:(1)建立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世界體系的基礎上;(2)他們通過壹系列會議確立了基本原則,建立了大國重新劃分世界、劃分勢力範圍的國際體系;(3)都體現了大國意誌,其形成反映了大戰前後大國力量對比的起伏,被打上了大國的烙印;(4)隨著主要國家主導力量的消失,都走向崩潰。

區別:(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眾多帝國主義列強的意誌;雅爾塔體系體現了美蘇的意誌。(2)前者調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後者是帝國主義列強和社會主義列強之間的暫時妥協;(3)前者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後者超出了歐洲的範圍;(4)前者是以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為基礎的,必然會隨著德國等人的崛起而瓦解;後者是戰勝國之間的妥協,必然會隨著壹方的解體而瓦解;(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戰勝國、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後者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矛盾;(6)維護前者的國際組織是國際聯盟;維護後者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

21.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比較

* * *相似之處:第壹,都極大地推動了各國各地區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變革。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兩次革命都使其生產率翻了壹番,改變了各自的產業結構和社會關系。發達資本主義已經從壹般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落後的國家或地區有意識地(如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19;20世紀下半葉的發展中國家)或被迫接受兩次革命的影響(如獨立前的廣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不同程度地加速了自身的社會發展進程。第二,它們都具有作為次要方面的負面效應,而這些負面效應的遏制和克服在壹定程度上依賴於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發生。第三,它們促進了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結合和統壹。

區別:第壹,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程度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總產值在1.893-1.913期間增長了31.44倍,年均增長4.6%。在1913-1938期間,只上漲了52%,年均增長率不到1.7%。第三次科技革命後,1946-1970產值增長4倍,年均增長6%;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滯脹時期,增速有所下降,但從未出現過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麽大的波動。第二,改變產業結構的內容和方向不同。第二次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第二產業工業總產值超過第壹產業農業總產值。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這些國家的第三產業——信息和服務業的總產值躍居首位。第三,階級結構和社會制度演變的後果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雲湧,誕生了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會基本穩定。社會主義蘇聯充分發展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政策失誤和畸形發展導致社會主義制度出現重大挫折。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大力發展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第四,既定的國際關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點。第二次科技革命加劇了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在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時經常使用武力,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制約了戰爭的因素。雅爾塔體系之所以能持續半個世紀,重要原因是美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自擁有核武器來“威懾”對方。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發達國家科技和經濟實力的逼近,美國的相對衰落和壹些新興地區的崛起,全球壹體化和區域合作逐漸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以和平、平等、互利為處理關系的準則成為共識。第五,形成的社會主導意識和生活方式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後,形成了以下新概念:知識和信息比物質更重要;科技興國;發展高科技產業是立國之本,等等。在生活方式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只是壹場伸展四肢、增強力量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部分替代人類腦力勞動的革命。

22.井田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1)井田制:奴隸社會土地的國家所有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因耕地縱橫交錯而得名,像井字遊戲內容如下:周王把土地分給下壹代享用,不能轉讓出售,要向周政繳納壹定的貢品;奴隸主強迫奴隸在礦田集體耕種。解體: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私有土地的增多→新的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井田制的解體→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確立。(2)分封制:西周諸侯分封制。周政將壹定數量的土地和人口分別授予王室、英雄和第壹代貴族,以便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王室。諸侯要服從紂王的命令,按期向紂王貢獻財物,跟隨戰鬥保衛皇族。周初分封制的重要諸侯國有齊、魯、燕、魏、宋、金。分封制使周朝得以鞏固其統治並擴大其疆域。(3)分封制與景甜制度的關系:分封制和景甜制度是西周奴隸制國家完善的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起到了維護和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保證奴隸國家統治奴隸和平民的作用,是西周奴隸國家繁榮昌盛的政治保證。井田制規定了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是決定奴隸制經濟形式和西周政治統治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二者的互動是西周奴隸制繁榮的支柱。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破壞,奴隸制逐漸被封建制所取代。

待續

  • 上一篇:孔明借東風。
  • 下一篇:戰略風險管理的起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