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編藤的歷史背景是它的歷史背景等等。

編藤的歷史背景是它的歷史背景等等。

唐代,儋州(今海南島丹縣)、瓊州(今廣東瓊山)等地的人們用野生鹿藤編織窗簾,有的還織有花、魚、蟲、鳥等圖案,工藝精細。開元至元豐年間(713 ~ 1085),嶺南等地向朝廷進貢。清初,民間藤作坊發展起來,編藤者增多,尤以舞陽(今廣州)等地為甚。嘉慶十九年(1814)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原藤傳入廣東,海南沙北村漁民最早編織座椅、椅子、床墊等藤條,生產更加繁榮。20世紀以來,廣東藤編除海南、廣州及海外外,還發展到佛山、江門、石齊及東部地區,以海南沙北村、黃岐村為主,被譽為藤編之鄉。20世紀80年代以來,湖南、浙江、雲南等地也發展了棕櫚藤生產。藤編工藝品出口到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編輯這壹段“藤編之鄉”——騰沖

騰沖是著名的“藤編之鄉”,盛產藤條。其質地堅韌,色澤光滑,彈性極佳。它是壹種很好的天然紡織材料。騰沖人編制的藤椅、藤盒等日常用具,工藝精湛,品種多樣。放在冷室裏不豪華,放在華堂裏很醜,古往今來都賣得很好。

查閱古籍,藤編這種地方特產,不僅是很好的生活用具,也是很奇特的制作甚至戰爭裝備。《三國誌》中有“付嘉軍”的記載。所謂的“付嘉軍”是用藤條編織的戰鬥服。“渡河不重,水不濕,刀箭不能入。”過去,明光、界頭和顧雍邊境的許多道路除了河流外,都使用古藤橋。這種用藤條拉出來的臨時橋,就像壹個網槽,搖曳著,經久不衰。人們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坐在橋上。或許是因為藤條在騰沖的廣泛使用,古代騰沖使用的名稱更為常見,如“騰越”、“騰川”等,據記載藤條就是以此命名的。直到明末清初,才把“藤”字細化規範為“藤”。得益於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壹代又壹代勤勞智慧的工匠,騰沖素有“藤編之鄉”的美譽。如今,藤編技術在城鄉遍地開花。除了傳統的椅、椅、桌等大宗產品,還有籃、藍、盒、箱、花架、書架甚至全套客廳、書房家具。它精致、古雅、新穎,實用性和藝術性都很強,而且適用於不同的環境——壹間冷房不豪華,壹間華堂難看,可謂貧富鹹宜。

手藝

編藤壹般要經過打藤(切斷藤上的節子)、挑藤、洗藤、曬藤、彎藤、拉藤(刨藤)、切藤、漂白、染色、編織、繪畫等十幾道工序。藤編主要是以藤枝、藤芯或竹子為骨架,再用藤皮或嫩藤芯編織而成,充分發揮藤條柔軟不易折斷的特點。顏色上,多采用原藤的淡黃色,或加工漂白成白色、象牙色,柔和淡雅,也有搭配棕褐色的。藤家具是以粗大的藤條為骨架,釘上釘子,用藤皮和藤芯編織而成,最後塗漆或上色。

多樣化

藤的品種有5000多種,主要有藤席、藤編件、藤家具等,輕便、涼爽、耐用。(1)藤水是壹種半成品,將藤皮編織成像布壹樣的長條。規格長37 ~ 89 cm,圖案各異,可隨意裁剪。多用於室內裝飾。(2)藤席分為原色和中間色兩大類,包括床墊、方墊、枕墊、大墊、沙發座套、手提籃。藤家具,包括桌子、椅子、沙發、凳子、床、櫃子、茶幾、箱子、屏風等。,其中藤椅產量最大。藤椅有龍鳳椅、孔雀椅、梅花椅、蘭花椅、餐椅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型藤家具,如餐椅、桌子、屏風、櫥櫃等。,由粗藤直接編織而成,風格古樸粗獷,充滿自然情趣和時代氣息,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4)藤編零件,包括家用電器、玩具、裝飾品等。,如手提籃、罐、盒、燈座、鏡框、書架、茶杯蓋、花盆蓋以及青蛙、熊貓、大象等玩具。

  • 上一篇:毛筆簡介
  • 下一篇:歷史人物傳記約1000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