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歷史沿革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歷史沿革

外匯管理是指壹國政府授權國家貨幣金融管理機關或其他國家機關對外匯收支、交易、借貸、轉移、國際結算、匯率和外匯市場實施的管制措施。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嚴格的外匯集中計劃管理,國家對外貿和外匯實行統壹管理,對外匯收支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所有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國家,外匯的使用要有計劃地分配;基本不舉借外債,不接受外資來華投資;人民幣匯率只是作為壹種記賬工具。改革開放後,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沿著逐步減少指令性計劃、不斷培育和增強市場機制在配置外匯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方向進行了變革。經過3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匯管理體制。自1978以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第壹階段(1978-1993),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啟動。這壹階段的特點是強化企業外匯自主權,實行匯率雙軌制。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正式宣布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在涉外經濟領域,統壹的外匯收支制度逐漸松動,出口企業開始擁有壹定的外匯自主權。為了調動出口企業創匯的積極性,保證有限的外匯資源集中用於國家經濟建設,從1979開始實行外匯留成辦法。在保證外匯集中管理、統壹平衡、重點突出的同時,適當保留壹定比例的外匯給創匯場所和企業,允許持有留成外匯的單位將多余的外匯額度調劑給外匯不足的單位。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調節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總的來說,現階段外匯管理體制正處於由計劃體制向市場調節轉變的過程中,外匯資源的計劃配置仍占主導地位,但市場機制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對吸引外資、鼓勵出口創匯、支持國內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二階段(1994-2000),初步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外匯管理體制框架。1994年初,國家對外匯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取消外匯留成制,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立統壹規範的外匯市場。此後,外匯管理體制進壹步完善。1996取消了對經常性國際支付和轉移的所有限制,實現了人民幣的經常項目可兌換。65438年至0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造成嚴重影響。為了防止危機的進壹步蔓延,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作出了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並著力加強對資本外流的控制,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總的來看,現階段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外匯管理體制框架,外匯供求的市場基礎不斷擴大,為市場機制配置外匯資源奠定了基礎。

第三階段(2001以來),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外匯管理體制進壹步完善。自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進壹步擴大對外開放,保持了大量的國際收支順差,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為適應新的形勢和挑戰,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完善國際收支統計監測,提高外匯儲備管理水平。隨著入世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2001年,外匯儲備管理以規範化、專業化、國際化為目標,建立投資基準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框架,完善大規模外匯儲備管理的體制機制。2005年7月啟動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註入了新的活力。企業和個人持有和使用外匯更加便利,外匯市場加速發展。同時,外匯管理方式加快從以外匯流出為主向均衡流入流出管理轉變,資本流動雙向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在2008年新修訂的《外匯管理條例》中,已經確立了均衡監管的思路,在行政法規層面明確取消了強制結售匯制度。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及時啟動應急機制,制定國際收支逆轉應急預案,積極防範金融風險,確保了外匯儲備資產的整體安全,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以來,針對跨境資金流動復雜且規模不斷增大、市場主體便利化需求不斷增加的實際,外匯管理在理念和方式上加快了“五個轉變”,即從重新審批到監測分析、從事前監管到事後管理、從行為管理到主體管理、從“有罪假設”到“無罪假設”、從“正面清單”(法律授權除外)總體上看,現階段,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壹步深化,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快轉變,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作用不斷增強,為促進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引導資本有序雙向流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上一篇:古董的發音是什麽?
  • 下一篇:怎麽寫家族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