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宮媛與科舉:古代的“高考”是什麽?

宮媛與科舉:古代的“高考”是什麽?

從隋朝開科舉到1905年清朝宣布廢除科舉制度,歷時1300多年。在明代達到頂峰。

自明朝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來,位於北京內城東南角的宮媛也成為當年學子最關註的地方。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光緒年間,在北京舉行考試,先後舉行了宮廷考試201科,其中北京錄取51624人,1.2萬人參加考試。

如今,宮媛大樓已不復存在,只留下壹些名為“宮媛”的街道。但在眾多史料中,仍有不少關於宮媛和當年科舉的記載,我們仍能感受到當年宮媛的喧囂和科舉制度下學生的命運轉折。

1清末,宮媛臨時修建了3000多座“房屋”

說到北京的宮媛,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明清兩代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今天,這裏沒有貢院,只有壹些與貢院有關的街道名稱。當時宮媛在社科院壹帶,其大致範圍東起宮媛東街,西至宮媛西街,北至東總布胡同,南至建國門內大街。事實上,在清末,隨著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越來越多,每次參加鄉試、參加考試時,宮媛周圍都修建了大量的臨時“房屋”。據《天職歐文》記載,同治以前,每次省考後有四五千人,會考的有兩千多人。但到了光緒八年(1882),參加考試的人數增加到壹萬六千人,不得不增加壹個新的“室”。光緒十二年(1886),徐兵分科考試後,清朝擴建科場,多建3000座,共計約16000座,基本滿足了進士的需要。

20世紀50年代初,我年輕的時候,去古天文臺附近的壹個遠房親戚家。此前,人們已經將這裏的城墻打開,命名為建國門。我去探親的時候,古觀象臺周圍的路還很窄。在東順城街附近,筆者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舊水缸,類似於當時家家戶戶用的陶黑釉水缸。親戚中的壹位老人告訴筆者,這壹帶原是宮媛遺址,這些水缸是用來防火的。

可見,每當有考試的時候,貢院的範圍還是挺廣的。說到防火,就不得不提希蘭醫院的歷史了。明朝永樂年間,北京宮媛建立初期,考生住在低矮的“房子”裏,有9000多間。考生在低矮狹窄的小木屋裏,點著蠟燭,苦苦思索,寫著八股文。因此,當時的希蘭醫院充滿了隱患。雖然在“號”的通道裏有許多用於滅火的大水罐房子”,火災事件在宮媛頻繁發生。明英宗天順七年(1463),壹場大火造成重大人員傷亡,90多名考生被燒死,是科舉史上最慘的壹次。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明史》卷七十記載:天順“七年未審日,宅中有火。九十余人死,皆賜進士出身。8月份重新安排考試,明年3月份開始考法院。”雖然發生了重大事故,但始終沒有引起明朝的重視,之後多次發生火災。直到萬歷年間,大學士張才提議將貢院改為以磚瓦結構為主的房間。

在清代,宮媛的建築規模更大。但1900年“義和團”發生,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希蘭醫院被德軍占領。由於科場受損,光緒二十九年(1902),清決定借用河南科場,以補因義和團之變而延宕三年的考試。1904,考試由河南宮媛舉行。1905年,清朝宣布廢除科舉,延續了壹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1904年在河南宮媛舉行的考試是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壹科。在科舉考試中,慈禧太後的“狀元”劉春林也成為科舉制度下的最後壹個狀元。

科舉制度廢除後,北京宮媛的壹些建築被整體拆除。清朝把這些拆下來的建築材料收集起來,用馬車運到景山東側的馬神廟灘。最初的計劃是擴建史靜大學禮堂。宮媛舊址擬建西式建築,是清末新政的產物之壹。沒過多久,“辛亥革命”爆發,京山東街大學堂的擴建和高級顧問委員會的建設都隨著清朝退出歷史舞臺而化為烏有。不幸的是,拆除宮媛後收集的建築材料也不見了。1927年,張執政的北洋政府拆除貢院,拍賣物資,貢院消失。

現在可能有人會問,大部分學生從西南的盧溝橋進京,住在程楠。他們為什麽把考試地點選在老北京內城東南邊界?有人得出結論,當時的統治者骨子裏還是看不起學生的。

事實上,貢院的選址恰恰體現了明清統治者對青年學生真誠期望的意義。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是選址,其中朝向最受關註。根據中國古建築金木精妙的水火土,東南是“紫氣東來”的方向,故宮東南角是南傘,太子讀書的地方。因此,宮媛建在老北京城的東南角,這是紫禁城王子學習的三個南部地方的位置。在這裏,朝廷對有才華的年輕人寄予厚望。據記載,各地的貢院大多建在城東南。比如南京江南宮媛的前身建康宮媛,當年就在建康城(南京)東南。

貢院的修建也在當時激活了壹批產業。最初,北京有許多會館,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提供住宿。然而,禮堂無法容納大量來北京的人。因此,老北京商人很快在宮媛周圍建立了許多“試驗博物館”。當時,在祁華門(朝陽門)至東順城街壹帶和東西走向的管道胡同(現為《北京日報》辦公樓)壹帶,有大量的“考館”。

2“五色筆”防止作弊

北京是明清兩朝的都城所在地,因此北京宮媛還負責承辦順天府的省考(地方壹級)和國考(中央壹級)。當時,在北京宮媛舉行的考試要經歷九天六夜,他們壹連參加了三場考試。第壹、二、三次考試的時候,可以出來休息壹晚。剩下的六個晚上,只能在自己的考試“格子”裏吃住睡,準備壹個廁所,從根本上堵住了考生竊竊私語和作弊的途徑。

明清時期,鄉試和普考的內容和時間差不多,都需要三次考試。第壹次考的是儒家經典,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次考的是應用文,第三次考的是時事,挺實用的。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局,讓考生從自己的角度評論國家的未來和誌向。這是獲得博士學位的關鍵。那時候大部分人都把錢壓在第壹次和第二次考試上。他們很少關註第三次考試,認為那是“空談”。其實很多進士都是考官,從第三場的“命題作文”中識別人才。

考官們連續參加了三場考試,經歷了九天六夜的艱苦努力。交完論文,希蘭醫院的官員們開始忙碌起來。因為試卷的第壹頁有考生的姓名、簡歷、三代職業,所以官員要把所有試卷的第壹頁折疊起來封好,然後壹壹編號。這時,抄寫處的官員進來,用朱墨在白宣紙上抄寫編號的卷子。三十年前,筆者在潘家園偶然看到壹張朱砂試卷,小販說是當年的試卷。其實也不是試卷。所有試卷用黑色墨水書寫,朱砂墨水是抄寫處的復印件。

抄寫辦公室日夜不停地抄寫。抄完之後,抄好的論文和原論文交給下壹道工序:校對官,校對官對抄好的論文和原論文進行逐字逐句的校對。如果發現錯誤,用黃色筆標記,提醒閱卷官員用黃色字跡閱卷。經抄寫校對後,將原卷交希蘭醫院保管,將朱墨抄寫的卷交給監考人批改。這樣,作弊的可能性為零。這些抄下來的卷子,會在鐘中被考官用藍筆標記,再用紫筆標記,供監考老師審批,才能進入下壹輪比賽。都集中在考官身上,考官用黑墨水和鋼筆圈出來。通過兩級考官認可的試卷,才能“入圍”,即“入選”。這種體驗被稱為“五色筆”印記。

最多的時候進京參加考試的考生有壹萬多人,但能入選的只有300人。據說有300名學生,這不是壹個固定的數字。有時候報名的學生很多,有時候報名的學生很少。據清代記載,招生人數最少的是乾隆五十八年,考中進士的只有81人。為什麽註冊的學生這麽少還不知道。

等到被錄取的試卷確認後,再從貢院提取這些考生的原卷,重新閱卷。統壹排名後,前十的原創卷必須提交觀看。如果考生的卷子不在前十名,但三門考試中有壹門成績突出,這卷子也要報科舉。如光緒壬辰年,江蘇武進屠送第三題卷子,全場最高,此卷子也呈獻給。

在宮廷考試中,王業點燃了紙,並扭曲它來照明。

說貢院考場,再談只有三百加“宮考”。實際上,這種宮廷考試最初並不在“殿”內,明代的宮廷考試開始設在金水橋前。當時該地區三面高墻環繞,普通人根本進不去。進宮考試第壹天,負責考試的官員擺放好桌子,三百名“狀元”逐壹入座。這次考試只有壹天,從日出到日落,就壹張卷子。

為什麽明朝在金水橋舉行科舉,清朝卻不在這裏舉行科舉?這源於清代考官認為4月沙塵暴太多,影響考生發揮。於是經過討論,在太和殿前舉行。可惜,有幾次太和殿前的進宮考試,恰逢下雨。於是,嘉慶年間,經皇帝允許,改在保和殿舉行進宮考試,這才是真正的“進宮考試”。當時考生可以進入保和殿考試,但是有壹點,就是不能“舉燭”,就是天黑了必須結束。乍壹看,這300人全都集中在保和殿裏,遮風擋雨,不吃沙子。但是考生還有其他的難處:雖然露天考試有各種弊端,但是有壹個好處——自然光好,但是進了大廳,因為不允許拿蠟燭,光線就暗了很多,遇到近視老花眼的就更慘了。另外,房間裏面比外面黑的早,所以在正廳考試比外面少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圍繞科舉,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光緒二醜,廣西臨桂之子張建勛,黃昏時分還未寫完,保和殿內光線昏暗。他把桌子移到窗邊繼續寫。此時,其他299人已經交卷離開了寺廟。兩班的監事和部長,第壹班的四個人已經散去。第二節課的四個學生雖然沒有走,但其中壹個大臣覺得此舉應該上交,而且“不交卷就要被抽”(意思是不交卷,考官就來帶走)。然而,部長的建議並沒有得到“班長”的認可。“班頭”去看張建勛,看到他嚴肅的臉,全神貫註,看著他的卷子。他的字跡工整漂亮,判斷他是壹個寒窗苦讀的青年,覺得可惜。於是“班頭”站在他身邊安慰道:“放心吧。我有壹個技能,可以讓抽煙用的紙(老話,同壹根煙)不要很快燃燒,但是只剩下兩片了。妳寫的時候我會把紙扭開。如果還沒完成,那就沒什麽可做的了。”

說完,“班頭”示意其他三人先離開。那三個人覺得奇怪,懷疑“班頭”是不是另有目的要把大家送走。所以,不要走,袖手旁觀和手表。“班頭”看著他們,但他沒有趕走他們。他點燃了第壹根紙撚,張建勛壹看到燈就埋頭寫作。幸運的是,當第二張紙燒完的時候,張建勛完成了試卷的最後壹行。這時,其他三位考官互相眨眨眼,心照不宣:我敢說這是班頭的至親,所以他才這麽敬業。張建勛看完書,把試卷交給考官,謝過他,在暮色中走出了寺廟。當名單公布時,張建勛被選為冠軍。新狀元忘恩負義,四處打聽給自己燒紙的考官。只是我在寫書的時候不記得考官長什麽樣了。他只記得考官戴的是藍寶石的三眼花羽毛。後來,人們得知這個“板頭”是惠王的兒子——貝子業,恭王的堂弟。狀元張建勛不禁對這位貴人心存感激。但據史書記載,此後貝勒大人與張建勛並未謀面,貝勒大人易莫不求人也是壹段佳話。

剛才說了,300人參加宮考,第壹名到第五名空缺,直到最後壹天下午才公布。然後,從第五名開始開,倒著開,最後開到了第壹名:冠軍。由於試卷都是閉卷的,沒有人知道這五張試卷的名字。光緒年間,有壹次殿試的主考官是大學士徐彤,他壹向不喜歡康有為。康有為得獎前叫康祖壹,中進士後改名。當時,在拿出被壹致評為第五名的卷子時,學識淵博的徐彤已經猜到這是康祖壹,因為他是從康祖壹的第二、三卷子是《公羊傳》的觀點來判斷的,進士是獨尊漢魏的。

眾所周知,康最擅長的是公羊傳和漢魏金石學。卷的扉頁名字壹揭,確實是康祖之死。徐彤突然說溜了嘴,呼出“怎麽——”。下面有兩個字“是”,但是老於世故的徐彤沒有說這兩個字。於是,“康祖收購,大學士失口”的奇聞便流傳了下來。這從另壹個側面說明了光緒年間科舉還是比較公平的。

4“槍手”故意科舉失利只是為了多賺錢。

說起貢院,離不開科舉,離不開作弊。在中國古代,以行騙為生的人被稱為“槍俠”。科舉考試非常嚴格。除了現在人們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用小字書寫的“騙服”,在科舉場上很難互相抄襲。但是,出軌是不可能的,只有想不到。於是,壹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騙子出現了。這種人學識淵博,但並不純粹迷戀名利。他每次進科舉,都是為了錢:收錢,幫別人答題。按照規定,5個人必須“壹武”才能進考場,互相擔保。“槍手”利用這個漏洞大做文章。進入考場後,“槍手”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考題、答題。在監考老師同意讓他上廁所的時間裏,他趁機把這張答題卡換給了需要的考生。這位候選人屬於這個“第壹類”。回到座位後,他用另壹支筆,故意交了壹張爛紙。

結局是“槍俠”壹定會落選。如果其他候選人不成功,大部分都會想盡辦法死,甚至生重病。但“槍手”落選了,但他很開心,因為他可以等下壹科,繼續考試,繼續掙錢。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則,只要沒考上,就可以繼續報名再考。所以“槍手”等下壹個科目的時候也是這樣,別人給錢,他給別人答題卡,然後落選,等下壹個科目。如此循環往復。

“槍俠”能賺多少錢?用他卷子的考生,贏了就給3200銀子。而要他答論文的都是農村大戶人家的孩子,渴望得到壹個強勢的名字。這種“槍俠”久經考場,處處門庭若市,善於打通關節,往往能成功。也有“槍手”被抓。浙江壹位新考官了解到,當地也是如此。查出“槍手”的名字後,考官板著臉,特別註意觀察“槍手”的座位。“槍手”故技重施,遞上壹張潦草的紙。考完試,考官給卷子“槍手”打了個“中”。這個“中”字在科舉考生眼中壹直是“貴”字的上半部分。如果落在誰的名下,都會喜出望外。但只是落在“槍手”的名下,就讓他苦不堪言,因為贏了“槍手”之後,就不能再進考場了,壹年三千兩銀子的成績也沒了。

  • 上一篇:森林公安的歷史演變
  • 下一篇:對“芬蘭教育世界第壹的秘密”的思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