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那麽,瀑布是怎麽形成的呢?

那麽,瀑布是怎麽形成的呢?

瀑布,地質學上稱為落水,是由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力量形成的。壹般來說,河流總是通過侵蝕和淤積來撫平沿途的不平。經過壹段時間的流動,河流長長的縱剖面形成壹條平滑的弧線。由於地表的變化,流動的河流突然下降,幾乎垂直或落差很大,這樣的地區就形成了瀑布。對於瀑布來說,源源不斷的水源是其長久存在的基本保證。總之,要形成壯觀的瀑布,不僅需要高度突變的地形,還需要足夠的水。

從地理上看,黃果樹瀑布位於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這裏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地下河和暗流、地表水和地下水明暗相間。位於分水嶺,屬於河源瀑布,水流受降水影響較大。再加上是喀斯特地貌,漏水多,跑量大,很難長時間保持瀑布水量充沛。

黃果樹瀑布的雄、瘦、流、截是由地表河流大浜河和喀斯特地下河的水流決定的。黃果樹上遊由白馬河、鎮寧河、桂家河、大地宮河、大浜河等5條地表河流,對門寨河、顧寧河、洮水河、小屯河等地下河流,白馬水庫、桂家湖水庫、楊家橋水庫、蜜蜂水庫、婁家坡水庫、紅山水庫等組成。,流域面積265438。它的河水流量決定了瀑布的水量,降水量影響河水流量。黃果樹流域年降水量1500mm,降雨天數占全年的50%。也就是說,黃果樹瀑布的水量,半年是自然降雨,半年是自然生態補給。如遇大雨或暴雨,瀑布內會出現洪水瀑布;不下雨的時候,瀑布小或者斷流。

壹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即使降水量很大,如果落入漏水跑水的喀斯特地貌,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於該區域為100%碳酸鹽巖分布,以黃果樹瀑布流域為例,該流域石質山體裸露巖石占總面積的13.73%,堪稱“雨到地上,雨不地下”的地區。

綜上所述,黃果樹瀑布水流減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壹,收集湖水和攔截水庫的水直接影響瀑布的水源。

由於農業灌溉和自我旅遊發展的需要,瀑布上遊的湖泊、水庫如果需要在枯水期開閘灌溉或閉閘保水,將直接影響黃果樹瀑布的水量。

第二,耕種作物面積的變化影響瀑布的水量。

在流域內,水稻、玉米等栽培作物可以通過耕地的作用,在夏季儲存雨水,減緩降水的損失率,把瀑布的“急流”變成“長流”。豆類、土豆、小麥、高粱、油菜、煙草等作物。,秋、冬、春三季根據生長需要,從根部抽取地下水,並補充湖泊、水庫儲存的灌溉水,向流域內河流補水,以增加瀑布流量,使瀑布在枯水期也能流動。然而,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該流域冬春兩季耕地裸露面積達到2000多公頃,不僅增加了蒸發量,還影響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

第三,流域內森林面積的減少影響了地表的水源涵養功能。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森林砍伐大大減少了黃果樹周圍的森林植被面積。造成了“夏天雨水留不住,旱季無水補瀑”的局面。2002年,黃果樹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為115平方公裏,風景名勝區外圍保護地帶為310平方公裏。其森林覆蓋率僅為10.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1/3。大瀑布和天星橋兩個核心景區的森林覆蓋率只有65438+。黃果樹風景區的植被為次生植被。由於人類活動,原始植被已被完全破壞。如今原生常綠闊葉林已不復存在,現有植被為次生類型,正朝著森林-灌木-草地-裸巖的反方向發展。

隨著森林的日益稀少,植被的貧瘠,大量巖石和土壤的裸露,土地的水源涵養功能大大降低。通常大雨時河水渾濁,小雨時瀑布小,晴天時水源枯竭,甚至瀑布斷流。

第四,喀斯特地貌的變化改變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對瀑布的補給量。

黃果樹景區的變坡梯改變了表層土壤和巖石的分布,改變了原有的水系分布。在壹些地區,坡改梯爆破粉碎了地下河的巖石,改變了地下水流的方向和深度。

第五,耕地面積的大量增加增加了農業灌溉用水量。

黃果樹所在的大邦河上遊,年平均流量30立方米每秒,徑流量9億立方米。由於該地區支流眾多,流水經常從支流滲入地下,影響了瀑布的總水量。其支流賈貴河流域面積361平方公裏。有理由說,只有每秒5立方米的賈貴河流量才能形成瀑布。然而,由於荒山承包到戶,人們為了占地的需要,把大面積的草地和灌木林變成了耕地。然而,在這些耕地上灌溉浪費了大量的水,排水灌溉改變了流動路徑,影響了瀑布的流動。

據當地人介紹,60年代以前,黃果樹瀑布分雨季和旱季,沒有旱季。即使在冬天,水流量也很大。2000年至2002年,黃果樹瀑布壹度因水量不足而涓涓細流甚至斷流。2001年,持續多年的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爆發,成為黃果樹瀑布歷史上最幹旱最苦澀的五月,出現了1990年以來最嚴重的幹旱現象。由於瀑布景觀的“破壞”,導致旅行團在五壹黃金周第壹次出現退團的尷尬局面。但目前瀑布不僅有枯水期,而且有明顯的枯水期逐年延長的趨勢。黃果樹地區的壹些村莊也會出現井水、山泉幹涸的情況。目前枯水期已經從80年代的每年兩個月延長到五個月,甚至半年。雖然在河流上遊修建了水庫,但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過深入研究,專家預測,如果不下大力氣進行生態重建,50年後黃果樹瀑布將不復存在。

據有關專家研究,該流域為喀斯特地貌,上遊長期不降雨是客觀自然因素。而上遊森林植被的減少和農作物植被的變化,使得蓄水能力差;石漠化進程加快,水庫水量過少,無法保持強降水;耕地面積的擴大和農業灌溉用水的增加是瀑布斷流的直接原因。

1992經過壹年的精心準備,黃果樹瀑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該組織經過認真調查,指出景區植被覆蓋率低,環境差,人工痕跡重,商業氣息濃,希望黃果樹景區加快綠化和生態保護步伐...而同時申請和接受考察的張家界和九寨溝,壹次通關,獲得“世界自然遺產”的美麗桂冠,大大增加了當地的旅遊經濟。

事實上,聯合國官員對黃果樹瀑布斷流原因的評價極為中肯:景區上遊植被的大規模破壞和喀斯特地表日益嚴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減少,脆弱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雖然景區在落選後加大了植樹造林的力度,但相關專家認為植被覆蓋率太低,遠未達到恢復景觀、涵養水土的效果。

眾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星羅棋布的溶洞、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使黃果樹成為中國內容最豐富、旅遊價值極高的旅遊區。但由於景區人口負荷過大,缺乏有效管理,開墾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日益嚴重。稀疏的雜草和稀稀落落的樹木幾乎掩蓋不了荒山上光禿禿的巖石和薄薄的土壤。這壹幕不在山中,就在舉世聞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果樹瀑布周圍。

專家指出,21世紀的旅遊是自然生態旅遊,貴州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非常珍貴,而像黃果樹這樣的喀斯特地區生態非常脆弱,壹旦破壞就無法再生。如果這裏的生態環境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如果這裏的管理仍然如此混亂,那麽黃果樹瀑布將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 上一篇:參考:明代李贄編。內容介紹。
  • 下一篇:論茶文化藝術的審美特征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