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史書的體例有哪些?

中國古代史書的體例有哪些?

魏喜平

(發表於《基礎教育研究》2003年2月)

中國有大量的古代書籍和記錄,史書是其中之壹。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這些史籍形成了多種風格,猶如奇葩,絢麗多彩。

先秦時期的史書可分為記敘文(如《尚書》、《國語》、《戰國策》)和編年體(如《春秋》、《左傳》)、國體(如《國語》、《戰國策》)和編年體(如《春秋》、《諸蜀誌》)。但這些史書有的篇幅較短,有的零散不系統,規模和體系尚不成熟。

史書的真正成熟始於漢代。自漢代以來,中國史書(不包括野史筆記)的體系大致可分為三種:紀傳體(分為通史和斷代史)、編年體(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和傳記體。如果考察其特點,各有優劣。

紀傳體起源於司馬遷的《史記》(第壹部紀傳體通史)。這種風格以人物為中心,通過講述他們的生活故事來反映歷史事件。比如《史記》中的列傳、世家、列傳,都是列傳。所以傳記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歷史人物生平事跡的敘述集中而清晰。

自《史記》問世以來,中國的大部分史書都是這樣寫的,從《史記》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記》為通史外,其余均為斷代史)可謂傳記體的統壹。傳記體受到史家的青睞,也應歸功於其合理的編排風格。以《史記》為例,由傳記、列傳、書、表五部分組成。這門學科以帝王的事跡為綱,按時間順序敘述歷史事件;《世家》中部分內容以朝代或諸侯國事跡為綱,按時間順序敘述歷史事件。表格分為世界表、年表和月表,是以表格形式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簡明大事記,彌補紀律性和敘事性的不足。書中記載了法律法規體系的演變,包括禮儀(禮記)、音樂(樂書)、軍事(法書)、歷法(歷書)、天文(天官之書)、祭祀儀式(閉經)、水利(江河之書)、水利。由此,這部史書不僅體例完備,涵蓋面全面,規模宏大;且提綱挈領,星羅棋布,布局合理,以至於百代之下,“史家不可改其法,士子不可棄其書”(鄭樵《同治考》)。在《漢書》(第壹部斷代史)中,廢除了“世家”,並入傳記,稱“列傳”為紀,變“書”為“誌”,增加了地理誌和藝術誌的音節。此後,其他傳記類史書雖因時代特征或史家個人價值觀的差異而增加條目,但大多沒有跳出《漢書》開創的風格。《漢書》以來的傳記類史書,以紀為綱,蓋大端,並以傳記、記錄為目標,加以闡述,從而形成了以行為點、點為輔的較為系統完整的史書體系。這樣,要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我們就能在歷史中找到線索;要掌握人物事跡或事件發生發展的具體過程,可以學習傳記中的細節;為了獲得天文、地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可以查閱編年史中的相關條目(三國誌分為魏、蜀、吳編年史,編年史中只有人物傳記,所以體例獨特)。總之,風格全面、輪廓清晰、點線面互補是傳記類史書的第二大優勢。

再次,傳記類史書以人物傳記為主,但也可以在其他人的傳說中找到,有時還相輔相成,使人物事跡更加豐富,形象更加豐滿。比如《項羽本紀》中,項羽火燒阿房宮欲歸東方後,寫道:“王祥使人致命懷王。王懷說,“就像承諾的那樣。”就是尊王為義帝。在《史記·漢高祖列傳》中,他寫道:“項羽使人報答王懷。王懷說,“就像承諾的那樣。不滿拒絕沛公西進關,卻在北救了趙,後為世人所認同。奈曰:‘吾懷王,吾家頂好耳不成功,何以得約!如果天下平定,將軍也要登記。“我裝作尊王為義帝,卻不需要他的命。”正是有了《漢高祖列傳》中的補充,我們才明白項羽當時對王懷的不滿,尊王懷為義帝的虛妄,以及他吹噓征服的狂妄。

然而,傳記體作為史書的壹種文體,也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首先,這種缺陷表現在選材上有時會捉襟見肘,重視壹件事而失去另壹件事。人物傳記中對歷史事件的具體敘述,壹般散見於人物傳記中,所以很難對壹些歷史事件進行全面、完整、集中的記述,有時事件的來龍去脈也不清楚。相反,對於壹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寫與之相關的主要人物時,不能跳過不得不寫的內容,這樣必然會造成同壹事件在不同人物的傳記中反復出現(雖然描寫角度和細節不同)。以《史記》中所寫的“鴻門宴”故事為例,對這壹事件具體過程描述最詳細的是《項羽本紀》,但在《漢高祖傳》、《侯氏家世》、《樊噲滕冠傳》中均壹壹出現,僅在細節、側重點、用詞上略有不同。陳壽不屑於史記的編排,他的《三國誌》以文筆簡練著稱。但是,這個缺陷還是不可避免的。至於赤壁之戰,周瑜、魯肅和夢露的傳記最為詳細,但同壹歷史事件也散見於其他人物的傳記中。《魏徵武帝紀》:“去赤壁不利於備戰。大疫時,斯托死,引軍回,備荊州、江南二郡。”《蜀誌·始皇帝傳》:“先主派諸葛亮自縛孫權,授權周瑜、等數萬水軍,與先主會師,與曹公在赤壁交戰,破之,焚其船。祖上與吳郡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有時,他生病了,北軍死了,曹公引他回來。”《諸葛亮傳·蜀誌》:“權大,即派周瑜、程普、魯肅等三萬水軍,在梁毅之助,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兵至南郡。”《武傳》:“備住夏口,使諸葛亮有權遣周瑜、等人。在適當的時候,曹公獲得了新的聲譽,形勢非常繁榮。所有談判代表都怕風,勸他們去見他。但是,拒絕於和蘇是壹樣的權利。於、溥為左、右都督,各引壹萬人,並駕齊驅。當他們在赤壁相遇時,他們打敗了曹。龔將其余船只焚毀,退兵,士卒數患疫,死者大半。余等追趕南郡,曹公歸北,留曹仁、守江陵,守襄陽。”以上內容雖互為補充,但大多是重復、重復的,顯得繁瑣,也違背了史書中節約用筆的原則。但這是被歷代史家視為正史的傳記類史書普遍無法克服的問題。

編年體是用年代線索排列歷史事件的史書體。早期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誌》、《左傳》(都是通史)。嶽抄《漢書》,改紀傳體為編年體,寫。從那以後,斷代史的編年史就和傳記並行了。司馬光的《子同治鑒》始於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歷***16朝代1362,是中國古代史無前例的編年史。後來的《南宋李導續資政之鏡》、《清代畢沅續資政之鏡》等書都是這樣寫的。

編年體史書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結束的順序,以年為經,以歷史事件為緯來編寫的。材料排列有序,避免重復和碎片化,很容易看出同期事件之間的關系。但在編年史中,同壹時期的幾個事件往往水平參差不齊,筆記難免前後脫節,有時首尾不連貫。甚至有壹件事隔成幾卷的情況,給查閱帶來很大不便,以至於司馬光在完成《子鑒》後,還編了《子鑒目錄》備查,朱甚至還編了《子鑒簡編》加以明確。此外,這種文體主要是對政治事件的記敘,與時間壹致,不易把握人物的壹生,也難以了解當時的法規制度、文化、經濟的發展。

南宋史學家袁術將《子同治鑒》編成壹書,被稱為《通鑒年譜》的終結,開創了史書年譜的體裁,形成了三體並行的局面。後來,《宋史》(明代邦辰著)、《元史紀事》(同壹作者著)、《左傳紀事》(清顧應臺著)相繼問世,在專題設置上突破了《通鑒紀事》只寫政治軍事事件的局限,將內容擴展到了官方科舉和軍事。

根據這些事件,《紀事》側重於相關的專題材料,並將其分類匯編。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標題,開頭和結尾都很詳細,各個部分都很清晰,註釋也很完整,開頭和結尾都很明確。這種文體雖然避免了傳記體和編年體的壹些缺點,但標題相對獨立,標題之間的連貫性較差。

人類歷史是壹條炫目多彩的長河。要把這條長河的主要支流、漣漪、珍珠泥沙完美地展現給後人,似乎不是壹件容易的事。難怪歷代歷史學家都想盡辦法尋找壹勞永逸的解決方法。看來折中的辦法只能是多體共存,相輔相成。

  • 上一篇:如何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 下一篇:江蘇省律師服務收費標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