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拔罐療法的歷史

拔罐療法的歷史

在明代,拔罐已成為中醫外科重要的外治法之壹。當時幾乎所有的大外科著作都列出了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吸膿,治療癰腫。與上壹代相比,吸拉方式有所改進。常用於將竹筒直接放入多種中藥的汁液中煮沸後直接吸食。所以竹罐也叫藥箱。明代著名外科醫生陳世功對此有過詳細的記載:煮拔管的配方是:“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元,連蔥二兩。預先用壹段直徑壹寸、二三分、七寸長的鮮嫩竹子,壹端打個結,用力刮去外綠,留下壹半內白,約壹分鐘厚,在結旁鉆個小洞,用光柵木條塞住。將前藥放入桶中,並用洋蔥塞住桶。把管子橫放在鍋裏用東西壓住,不要浮起來。放在十碗清水裏煮幾次,等到藥熟了。然後在瘡頂上紮壹針放開三孔,深入淺孔,大概管的壹圈。在用大磁碗把藥盒和湯存放在病人的臥榻前,把藥倒出來,用管嘴靠熱把瘡合上,用手緊緊壓住管,自然吸下去。快取片時,藥芯已溫,拔塞木,藥芯便脫。”(手術真偽,癰門)。這種熬制拔出藥盒的方法,在明清壹些重要的外科著作中,如《外科大成》、《醫案金鏡》等都有描述,可見這種方法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除了煮拔罐,還會用壹些更簡單的拔罐方法。如沈明鬥元《外科玄》載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破,因膿塞...所以用竹筒吸法時,自吸其膿也是在釋其毒。”

到了清朝,拔火罐有了更大的發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壹創新。竹罐雖然便宜易得,但吸力差,幹久了容易裂漏。為了彌補這壹不足,到了清代,出現了用泥土制成的陶罐,正式提出了“拔罐”壹詞。對此,趙卿薛敏的《本草綱目》壹書中有詳細描述:“江油、閩中有杯,窯戶燒銷。它們像人的手指那麽小,腹部兩端略窄,使嘴有生氣的感覺。凡患各種感冒者,必用此壺。”說明陶罐已經作為商品買賣,廣受歡迎。

其次,拔罐法有了很大的進步。“用壹張小紙把火焰點著,放進罐子裏,就是把罐子合到患處。”頭痛則與太陽、腦或頂合,腹痛則與肚臍合。壇子裏的火是守在裏面的,就是小卒也擺脫不了,還得自己掉下去,肉也沖了,壇子裏有氣有水。“這種拔罐法目前還是比較常用的。同時,不再像過去那樣以病竈區作為拔罐部位,而是通過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

此外,清代《金鑒·針灸要訣》中提到了壹種治療瘋狗咬傷的特殊拔罐方法,即在咬傷處,“急用大口沙酒壺,內盛熱酒,極熱。用酒壺之口去咬,如拔火罐,吸盡邪血,破之。”

綜上所述,拔罐療法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並形成了獨特而特殊的治療方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它的發展進程非常緩慢。長期以來,主要用於治療癰腫毒。雖然在清代有所擴大,但總體上仍屬於瘡瘍外科的外治法。因此,拔罐這種原本屬於針灸方法之壹的療法,在中國古代大量的針灸著作中是非常少見的。尤其是清末以後,隨著針灸醫學本身的衰落,拔火罐法也飄向民間,發展趨於停滯。

  • 上一篇:趙雲在歷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 下一篇:歷史上唯壹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政權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