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讀史

讀史

作者是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教授劉誌遠。

眾所周知,明文帝是西漢“文景之治”時期著名的孝子。劉恒是漢高祖劉邦和他的妃子姬伯的獨子,漢高祖的第三個兒子。文帝繼位後,其母被尊為博太後,“嘗湯嘗藥”的典故來源於文帝對其母的德行與行為。後人有雲:有壹次,他的母親病重,這讓劉恒很擔心。他母親病了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熬藥湯,日夜守護在她的床邊。每次看到媽媽睡覺,就在她床邊睡壹會兒。

劉恒每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他總是先嘗壹嘗,看看煎出來的湯汁是不是又苦又辣。他覺得差不多夠了,就給了媽媽。劉恒對母親的孝心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仁孝之子。有壹首詩是這樣說的,“仁孝天下名,冠之以百王。病三年,湯必先嘗。”後人為了紀念文帝的豐功偉績、仁政孝道,把他列為“二十四孝”之二孝。

博太後壹生平和、寬容、忠厚、有禮。她崇尚道教和無為、清靜、順其自然的思想。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西漢壹代明君——中國皇帝劉恒。

1.潛移默化,以身作則。據史料記載,劉邦那和姬伯在北邙山(陜西省禮泉縣霍峰鎮)以北五十裏的張旭村為姬伯修建了壹座宮殿,稱為“鴻臚院”。據說中國皇帝劉恒就出生在這裏。在張旭村,姬伯沿著她出生地的東南沿海傳播種植棉花和大麻的技術。她白天在田裏教村民種棉花,晚上教村裏的婦女和女孩紡織和刺繡。冬天,北風凜冽,姬伯教村民們在宮殿前的池塘裏染布。

在村(她認為她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就是她母親的家),王太後不僅教村民棉花和紡織,還教她的兒子學習。她因其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而聞名。波太後生病,鄉親們都趕去地裏采藥送去。村民們想煎藥,這讓六七歲的劉恒感動不已。他流著淚從叔叔和兄弟們手裏接過藥。煮好後,劉恒親自嘗了藥的冷熱。這對村民的影響很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帝嘗湯”的故事。漢文帝受其母影響,在位24年,強調德治,提倡禮儀,重視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安定,人口繁榮,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被稱為“文化風光之治”。

2.善待他人,和諧相處。漢高祖劉邦死後,大權落在呂雉皇後手中,由呂後掌管,先後謀殺了劉邦八個兒子中的六個,包括惠帝劉英,她的親生兒子劉飛,王召劉如意,王曦梁劉徽,淮陽劉王尤,王艷劉簡。代理國王劉恒和她的母親姬伯幸存了下來。主要原因是姬伯沒有與呂後為敵,也沒有與呂後競爭。於是,在呂後的安排下,姬伯終於離開了暗潮洶湧、刀光劍影的長安宮,在儀仗前呼後擁中來到了兒子的封地——晉陽(今陜西)。

從此,姬伯的人生翻開了壹頁薄薄的過去,風光和榮耀開始圍繞著她。晉陽,壹座風景優美的城市,依山傍水。《寡婦》中的姬伯已經寡居多年,早已習慣了沒有丈夫的生活。雖然她仍然是寡婦,但她在兒子的諸侯國享受財富,姬伯喜出望外。她每天只照顧兒子的飲食。同時,在姬伯的影響下,劉恒對王位沒有太多的想法。

15年獨裁統治後呂後去世,呂氏家族的勢力被漢高祖的舊臣推翻。呂後孜孜不倦“拔苗助長”的最終成果是,劉邦的兒子中,只剩下壹代天王劉恒和淮南王常陸。常陸母親家的親戚很嚴格,這讓當時的大臣們有點害怕。接替王的之母薄氏家族,向來以克己奉公、謹小慎微著稱。相比之下,以周波為核心的大臣們立即下定決心,派人到代國歡迎劉恒進京當皇帝。

公元前189年九月,迎劉恒入京為帝的使者來到了代國。此時,劉恒已經是17年的太子了,時年24歲。他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好事。他和他的官員(除了壹個叫昌松的)認為這是壹個陰謀,他們不能相信。然而,他的母親姬伯認為這是天意。

為了保險起見,姬伯要求劉恒采用他深信不疑的占蔔術,由占星術決定。占蔔的結果是好運。於是,劉恒讓他的叔叔趙波隨使者去了北京,直到得到叔叔的肯定答復,他才輕車簡從地前往長安。這時,劉恒的心還沒有完全放下,他來到了長安城外五十裏處。他又壹次派人去打探消息。在他確定之後,他去渭橋迎接歡迎的部長。眾人擁他入未央宮,他便成了漢朝第五任皇帝。劉恒繼承王位後,將他的母親姬伯封為皇太後。

3.尊老愛幼,孝為先。據說伯做了皇太後之後,漢文帝還是壹如既往的孝順母親。博太後壹度重病三年。三年來,他天天看望母親,經常不脫衣服不睡覺的陪著。內科醫生送來的所有藥水,劉恒都要親自嘗壹嘗,確認無誤才放心餵媽媽。為此,他也成為中國人迄今為止慶祝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文帝在位23年,壹直是姬伯的兒子。

公元前157年,文帝先於博皇後去世。在生命的最後,他對讓母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不孝”深感後悔,並反復叮囑妻子竇皇後和子女,壹定要孝順瘦弱的太後。為了彌補這壹缺陷,劉恒要求將自己的陵墓按照“扶妻載母”的方式擺放。兩年後,博太後駕崩,竇太後遵從丈夫遺願,將婆婆葬於巴陵之南,仿佛懷中之母。是的,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二十四孝”故事中,中國皇帝劉恒位列第二,僅次於舜帝的姚中華。文帝在位23年,對母親壹直是兒子。

4.節儉壹點,做個表率。歷史上,漢文帝劉恒初針對時局所采取的壹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都與其母薄太後所形成的性格以及她的生老病死密切相關。對外安撫南越、華北、匈奴,過關斬將,不離不棄,對內安歇民生,厲行節儉,發展農事,以德教化百姓。尤其是文帝,除謗,除體罰,賞賜長輩,撫慰孤獨,養壹群學生,減癮,不獻,不自私,罪人無罪。

由於這壹系列政策的有效實施,受楚漢之爭創傷的社會逐漸恢復,天下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富於海,盛於禮義。結果景帝壹到,就出現了“物滿為患,珍寶過剩”的現象。。京師錢糧多不勝數,太倉之粟陳翔,因其泛濫而暴露。至腐而不可食,大街小巷有馬,樓與樓之間有群。天下安,人人自愛犯法,先天下之義而後天下之辱的局面,為漢家四百年的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壹切都源於漢文帝的創舉。

文帝在位23年,勤儉節約,天下第壹。在他統治期間,皇宮裏沒有任何收獲。不方便放松利民。要做露臺,叫工匠來規劃,壹百金不舍。好在沈太太吩咐衣服不要拖地,窗簾不要繡花。顯示出敦普率是世界第壹。而且巴陵的治理以土器為主,不用金銀銅錫裝飾,墳墓也不治,省則省,不勞民傷財。漢文帝也是提倡節儉、反對浪費、強烈反對厚葬習俗的帝王中的典範。他在遺詔中明確指出了為自己治喪的標準和治喪期的禮制,堪稱後世的典範。

5.以寬容待人,以善良回報。姬伯住在張旭村,呂後經常派他的親信和侄子呂祿去殺他。陳平報告了劉邦,劉邦也命令他的親信小心保護他,但是呂後沒能殺死他。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呂雉是壹個惡毒的女人,但對姬伯來說,呂雉是她的恩人和知己。所以,能和劉邦葬在壹起的永遠是呂雉。姬伯不僅沒有把呂雉的靈柩移出劉邦陵,而且沒有把自己擠進劉邦陵作為“文帝之母”。她壹直認為呂雉是她丈夫真正的妻子。

姬伯陵和姬伯的壹生壹樣,恪守著她的妃子身份,守在兒子劉恒的身邊,隔江望著丈夫劉邦和呂雉的陵墓。今天,仍有關於漢陵的古老傳說和故事。漢文帝攜母帶妻,鳳鳥抱陵,陵廟迷聽者。薄熙來的這種社會認知觀對他的第二故鄉村仍有很大影響。多年來,村(今禮泉縣鎮劉村)紀念這位大媽的活動從未間斷。人們以各種形式紀念薄熙來的高尚品德和她給這個不尋常的村莊帶來的美麗傳說。

矗立在陜西省禮泉縣霍峰鎮劉村中學的瘦王母塔,是中國唯壹壹座由皇帝為懷念母親而建的塔。為紀念遠近聞名的“慈禧太後”,該村又被稱為“薄太後”村。傳說這座塔是漢文帝為他的母親建造的。文帝繼位後,封其母為“皇太後”,多次要求其回宮。壹生過著流亡生活的太後,歷盡艱辛坎坷,對宮廷鬥爭深感厭倦。此外,她在這個農村生活了很長時間,她對當地淳樸的民風和人民的忠誠印象深刻。她不以皇室貴族自居,樂善好施,與人民關系融洽,所以決定永遠生活在人民中間。以及住所周邊“三村五社”的村民視為“家族親戚”。百姓壹聽,都感激涕零,齊聲稱太後為“伯母”。

文帝別無選擇,只好在王太後的住處建了壹座高高的木塔。想媽媽就爬到帝都的高度,盡可能向北看,看到塔就像看到媽媽壹樣。母塔是中華民族真善美傳統倫理的象征,也是人類親情的豐碑。所以我們說,“母親希望之塔”帶來的反思,不僅僅是壹個歷史傳說,更是壹個活生生的家庭教育主題。對於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來說,“禮”是中心。但這個“禮”的實現,不是口頭語言,也不是書面語言,而是壹個更崇高的目標——品德的培養,行為的踐行。

在黨和政府大力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兩千多年前西漢伯太後的教子觀為促進社會和諧、傳承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社會人際關系的構成和家庭子女的科學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上一篇:
  • 下一篇:劉知遠:從“嘗百草”看薄熙來的育兒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