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求漢唐化妝

求漢唐化妝

漢代化妝文化概述

李亞寫的

中國古代化妝文化是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它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經濟貿易發展狀況,還可以為當代戲劇和電影人物塑造提供科學參考。漢代是中國化妝史上的重要時期,在化妝品的制作和造型上較前代有了質的進步。可以說,沒有漢代奠定的物質、觀念和形式美的堅實基礎,就沒有魏晉唐中國化妝史上的後續輝煌。本文試圖通過對漢代化妝品和化妝造型的分析,為讀者呈現漢代化妝文化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漢代化妝品化妝造型

化妝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壹種習俗和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面部繪有圖案的陶俑。如果說此時的畫臉習俗更多的是壹種古代圖騰儀式的反映,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美化自己容貌的化妝形式,那麽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用脂、彩、粉、戴化妝美容的明確記載。但在先秦時期,由於受中原尊禮文化的影響,對人物品德的要求重於外貌的修飾,再加上化妝品生產工藝和原料進口的限制,此時的化妝基本處於“白粉黑”為主流的素妝時代。

漢代是漢民族形成和漢文化精神確立的朝代,也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終結和多元壹體審美觀念形成的時代。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漢武帝的卓越統治,不僅使漢朝社會政治穩定,各種物產相對豐富,而且軍事上打敗了北方的匈奴,平定了南越,不僅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還打通了南方的海上交通,大大擴大了漢朝的對外貿易交流,為化妝品的生產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鉛粉、胭脂和合成香料等化妝品在這個時候都很流行。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采取寬松的政策,提倡和推崇儒學,但不排斥其他學派,並開始整理和研究文化典籍。同時,漢文化也大量吸收了楚文化,將原始的巫術和神話中的浪漫精神註入北方文化,從而產生了壹種深邃的理性精神和大膽的浪漫幻想相結合的充滿活力的、壯麗的中華文化。這種瑰麗的漢文化無疑對漢代化妝的審美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化妝各方面的快速發展。它使漢代成為中國古代化妝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為中國化妝史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壹、漢代化妝品概述

到了漢代,由於科技的發展和海陸絲綢之路的開通,化妝品的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化妝品的原料也大大豐富。比如西漢初年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了兩個保存完好的新娘,其中* * *裏有大大小小九個小新娘,裏面裝著各種化妝品。內服藥化妝品質地為粉狀、油性、塊狀。[1]雖然其具體配方和應用暫時無法考證。但根據對漢代化妝史的研究,漢代化妝品的品種非常全面,各種化妝品應有盡有,基本涵蓋了化妝品的所有大類。

(1)面部脂肪

面部脂肪是滋潤面部的香油,也可以塗在嘴唇上。韓柳溪《名珠寶釋》寫道:“肥,磨也。面光滑如石。”描述的是臉部塗上脂肪後,光滑如細膩平整的石頭。《漢書·史遊·唐嫣石鼓》註:“肥指面肥、唇肥,兩者皆滑膩。”

(2)澤

澤又叫蘭澤、香澤、芳脂等。這是塗抹頭發的香油。韓柳溪《名物釋文》說:“香是香,入發必枯枯,故能香。漢代史遊《唐嫣石鼓》記載:“糊磨者,聚取許多香料,用漿糊煎之,以發潤之。意思是在頭發上塗香水可以讓幹枯的頭發變得有光澤。韓梅成《七發》:“酒塵遮,是藍澤。”也就是這個東西。

(3)化妝粉

化妝粉,也就是化妝用的粉,分為白色粉和紅色粉。在周朝,人們已經知道面粉是用來做面條的。當時用的面粉大部分是米粉。秦漢時期,除了米粉,還發明了鉛粉。新事物的發明壹定與當時生產技術的發展有關。秦漢時期道教煉丹盛行,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到處尋找“仙丹”。燒丹煉丹術的發展,加上漢代冶煉技術的提高,使鉛粉的發明具備了技術條件,並作為壹種化妝品普及開來。漢代張衡《丁青賦》說:“思於面明,患於分心平淡。”在語言中,新的詞匯往往伴隨著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現而誕生。漢代文學作品中使用鉛華壹詞絕非偶然,而是鉛粉社會存在的反映。鉛粉通常由鉛、錫和其他材料制成。經過化學處理後轉化為粉末,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鉛。鉛粉有兩種形式:固態和糊狀。固體常加工成瓦狀和銀錠狀,稱為“瓦粉”或“定(錠)粉”;糊狀人俗稱“胡(糊)粉”或“水粉”。韓流喜對名字和珠寶的詮釋:“胡芬。胡,糊,肥而糊,以畫面。”所以有人認為“胡粉”是胡人的粉,這是錯誤的。鉛粉能給人的外貌增添光彩,所以又叫“鉛華”。

除了白妝粉,漢代也有紅妝粉,用來補臉頰。韓流喜對珠寶的解讀:“我是粉,我是紅,我用粉染得紅,我戴著腮紅。”《古詩十九首》第二首寫道:“E-E的紅妝成就了她纖纖玉手。”

除了粉,漢代還有提神醒腦的粉,壹般制成粉末,沐浴後加香灑在身上,有清涼爽滑的效果。多用於夏季。漢代淩軒《趙傳》中寫道:“浴後五蘊七香湯,香潛;.....解郁豆蔻湯,福祿柏華瑛粉。”[②]

④胭脂

胭脂的歷史非常悠久,古籍中對它的起始時間記載不壹。《中國古今筆記》雲:“顏脂自口蓋,藍花汁凝成顏脂。”但宋代詩人高澄在《事在原》中說:“始秦皇宮中,皆知紅妝美,始有此妝。”從已發掘的考古資料來看,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梳子和化妝用具中發現了胭脂等化妝品。這座墓的主人是當時拓跋扈的壹位妻子。該墓約為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離秦朝只有四十年。可見,最遲在秦漢時期,女性已經用胭脂化妝臉頰。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是紅藍花。紅藍花,又名“黃藍”、“紅花”,由匈奴傳入中國。從漢朝開始,漢匈之間就有多次軍事力量的較量。比如漢武帝三次大規模反擊,匈奴邪王率領四萬人加入漢朝。漢高祖宣帝甘露三年,呼韓邪單於在漢朝當了大臣;光武帝開國二十四年,居於南方的匈奴陸續加入王原塞。再加上官民之間的交流,為漢匈兩國文化習俗的交流和傳播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胭脂”的生產、使用和推廣,就是在這種大交流、雜居的歷史背景下,逐漸傳入中國漢代的皇宮和與匈奴接壤的廣大地區。

宋《家有本草》載:“紅藍味辛溫,無毒。可制成胭脂,生韓良及西域,壹黃壹藍。”張華《博物誌》載:“‘黃藍’為張騫所得,今亦植於,近於世界品種。采花曬幹後,用帛染之,顏色比錢更鮮,稱為“”或“大紅”。這種草叫‘紅花’。以染絲之余為燕枝。幹草第壹染為黃色,故又稱黃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國。因為這些花來自雁棲山,漢族人把他們制作的紅色化妝品稱為“閻誌”。《閻誌》是胡翻譯的,後人還寫了《香煙》、《鮮枝》、《閻誌》、《胭脂》。在漢代,紅藍花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和化妝材料,已經廣泛進入匈奴人的社會生活。所以,在霍去病先後攻克閻誌和祁連山後,匈奴人哀嘆道:“祁連山之死,使我六畜不樂;失我山,使我女無色。”

朱砂除了用作胭脂外,在江蘇海州和湖南長沙出土的早期漢墓中,也發現有朱砂作為化妝品。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並含有少量氧化鐵、粘土等雜質,可磨成粉用於面部化妝。

(5)眉毛

也就是畫眉用的石黛。韓柳溪在《名飾釋文》中寫道:“戴,戴也,出眉,以畫代替其位。”那麽什麽是“戴”呢?通俗的說就是“染青石是穿的點。”這樣,戴就是壹種礦石,漢人稱之為“青石”或“石戴”。在礦物學上屬於“石墨”。因其質膩,可作玉梅,故後有“畫眉石”之別稱。這是中國的天然墨水。在香煙墨水發明之前,男人用它來寫字,女人用它來畫眉。施黛時,要放在特制的硯臺上研成粉末,然後用水調和,敷在眉毛上。後來有了加工過的黑塊,可以直接和水混合使用。漢代的硯臺經常在北方和南方的墓葬中發現。在江西南昌的西漢墓中,有壹塊青石硯臺,在江蘇泰州新莊,有壹塊東漢的硯臺,上面粘有黑墨的痕跡。在廣西桂縣蘿蔔灣出土的漢代梳盒中,還發現了壹件粉碎的黑色石戴。

(6)唇部脂肪

唇脂在劉茜的《漢代名物釋》壹書中也有提及:“唇脂為丹所制,似紅唇。”說明點唇的習俗不遲於漢代。丹是壹種紅色礦物顏料,也叫朱砂。但朱砂本身不粘,附著力差。如果塗在嘴唇上,很快就會被泡沫溶解。因此,古人在朱砂中滲入適量的動物油脂,制成的唇脂不僅具有防水性能,還能增添色彩光澤,並能防止嘴唇幹裂,是理想的化妝用品。唇脂已在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的西漢墓葬中發現。出土的時候還在嫁妝裏。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它的色彩依然燦爛。

(7)香料

在裝飾文化中,香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壹部分。自古以來,女性的化妝品都含有香味。面部脂肪也叫“香脂”,洗發水叫“香氛”,化妝用的粉叫“香氛粉”,含有鏡篦和胭脂油粉的梳餅也叫“香氛”。香水和化妝品密不可分。香料不僅能使身體散發香味,使人在看到它之前就能聞到它的香味,有壹種化妝服無法達到的神秘誘人的效果。此外,香辛料還具有驅蚊防汙、安神、殺菌消毒的保健作用。

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了無數香料。如今能鑒別的香料有花椒、肉桂、毛香、高良姜、生姜、辛夷、杜衡、槁本、佩蘭等十余種。這些香料分別放在藥袋、香囊、枕頭、化妝品和熏爐中,為我們研究漢代用香習俗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3]從壹號墓出土的香料來看,西漢初期貴族使用的香料都是家養的草藥,比較常見,沒有貴重的香料。因為是直接從植物中采集的,所以被稱為天然香料。這些草藥風幹後縫在小袋中佩戴。如果用來燃燒,煙不會很香。可供燃燒的香料,如乳香、沈香、檀香、郁金香、蘇合香等。,多為熱帶產品,不產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後世珍貴的香料主要是從西域和南海進口的。漢武帝時期,開通了西域和平南越南之後,才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和南方海上交通。中國才與世界有了更廣泛的接觸,香料貿易被提上日程。【4】隨著香料種類的日益增多,人們開始研究各種香料的功能和特性,利用各種香料的配伍和勾兌,創造出獨特的香味,於是出現了“香型配方”的概念,即按照香型配方將各種香料勾兌而成的“復合香”。從天然香料到合成香料的演變是香水使用方式的重要發展。東漢《漢建寧宮香》的香方,顯示了東漢香的使用進步:

四公斤黃色熟香,兩盎司獨角蓮,五盎司丁香樹皮,四盎司藿香葉,四盎司玲玲香,四盎司白芷,壹盎司乳香,四盎司檀香,四盎司生項傑,五盎司甘松,壹盎司毛香,兩盎司沈香,兩盎司蘇合香油和五盎司大棗。

研成細粉,煉蜜調勻,制成藥丸或餅,以備月子之用。[⑤]

二、漢代化妝造型概述

由於化妝品生產技術的成熟和女性美觀念的改變,漢代的化妝樣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是中國古代化妝史上從先秦的素妝時代向後世的彩妝時代的重要轉折。在臉部化妝方面,由於紅藍花的引入,胭脂的使用日益流行,女性壹改平日素妝的風格,開始盛行各種紅妝。在眉妝方面,壹掃周朝單調纖細的峨眉妝,塑造了許多“瑰麗”、“自以為嫵媚”的眉毛。此外,花蕾和面條變得普遍的趨勢表明,漢代婦女自由地追求美麗。而且從漢代到魏晉隋唐時期,男性施脂粉的現象頻頻出現,既說明了化妝的日益流行,也說明了這壹時期人們對美的包容。但從審美風格上來說,漢代的妝容風格壹般是柔和淡雅的。

(1)漢代的臉譜

從漢代開始,女性不再以周朝的素妝為美,而流行“紅妝”,即不僅施粉,而且施朱,即塗胭脂。

漢代女子雙頰緋紅,富貴者明麗,輕盈者飄逸動人。根據顏色深淺、範圍、妝容體系,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妝名。如《無心妝》,襯著倦與無心之美,粉條薄敷,眉毛淺畫,鬢角蓬松卷毛,給人困倦疲憊之感。據說是漢武帝的妻子趙合德所創。漢《趙傳》:“新浴德合,九歌水香。對於卷發,壹個新發髻;對於細眉,數之遠矣;石請來補罷

再比如“紅妝”,顧名思義就是臉頰塗上胭脂和紅粉。漢代《古詩十九首》第二部寫道:“E-E紅妝作纖手。”它的習俗長期以來壹直互相攻擊。

(2)漢代的眉妝

漢代可以說是承襲了先秦各國的風俗,開創了魏晉隋唐,開啟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壹次高潮。

漢朝時期,湧現出很多致力於修眉的皇帝和文人。西漢以漢武帝為首,《二儀錄》說他“使宮人掃八字眉”。東漢時,明帝是首席人物,被稱為“明帝宮人,刷青黛的蛾眉”。在皇帝的倡導下,普通百姓自然重視女性的裝飾品。著名的張敞畫眉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根據常的傳記,“開放是北京的標誌...而且也是女人的畫眉。長安過了張敬昭的眉毛。“和他有隔閡的人,就向漢高祖宣帝密告。宣帝召見他,問他。張敞回答說:“我聽說閨房裏的畫眉太多了,這讓宣帝非常滿意。”從此,這成了壹個由來已久的關於夫妻愛情的典故。唐代詩人張悅在他的《施樂詞》中引用了這首古老的經典:“我同情趙婧的眉毛,將在南方呆五年。“漢代另壹大才子司馬相如,也是個眉癡。他是“漢代古文領袖”。他的辭賦裏有很多關於眉毛的名句,恰好是眉間有著濃郁自然美的絕世美人。”《西京雜記》說:“司馬相如之妻卓文君,眉如遠山,畫遠山眉。”(壹個叫“卓文君美,眉遠望山”)。這就是所謂的美貌與才華,相得益彰。後來,漢成帝心愛的公主趙閆飛,要求她的妹妹趙合德效仿文君的“細眉,號遠山臺”。可見,修眉的時尚確實盛行於漢代。

漢代貴族女性流行的眉妝,除了上述八字眉、遠眉、蛾眉之外,最流行的是眉。長眉是以蛾眉的變化為基礎,特點是纖細修長。馬王堆漢墓的陶俑面部是長眉毛。漢代女性除了長眉,還畫闊眉(又稱“寬眉”、“大眉”)。據說這種風氣最早是從長安城開始,然後蔓延到全國。謝承《後漢書》中有壹句話:“城中眉闊,四方畫半額”,甚至還有“女童小兒不能畫眉,亂而寬耳”。這種描寫在文人的作品中也有。例如,司馬相如的《論森林》中說:“彈琴的若甫和宓妃的弟子...裝飾精美,雕刻精美...長著長長的眉毛和漂亮的臉蛋”。吳筠《賞劉蕓詩》以“細腰寬袖,半額畫長蛾”來描寫長眉。可見,波瀾壯闊的中華文化,在眉妝上也是波瀾壯闊的。這種眉形可以從廣州郊區漢墓出土文物中的女樂形象看出。兩邊女樂的眉毛壹邊不高,挺有特色的。上面說的八字眉是在長眉的基礎上進壹步演變而來,因眉毛上擡,眉毛部分下凹,所以以“八”字形命名。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木俑就是這樣制作的。

在漢代,流行壹種吃驚的眉毛,但它很快被季梁的妻子發明的“皺眉”所取代。皺眉是“八字”眉生出來的,眉毛是勾起來的。眉毛細而曲折,色彩濃厚,與自然眉有較大區別。所以要把眉毛剃掉,畫雙眉。《後漢書·季梁傳》說:“(姬妻孫)貌美如花,善作妖,眉目緊鎖,墜成馬尾辮,彎腰駝背,笑齒生齒,以為引人入勝。”(這裏的哭妝指的是壹種像在藥膏下哭的妝。流行於東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眼妝。)這個舉動影響很大。《元嘉·桓帝》中,京都女子皺眉化妝.....京都充滿歡樂,所有的夏天都是(模仿)有效的。這就接近服妖了。”由此,出現了壹個新詞——“憂蛾”,後世常用這個詞來形容女性的憂慮狀態,叫做憂蛾鎖。

至於漢代女性眉妝的方法,除了畫圖之外,還需要用工具來修飾。韓柳溪《名飾釋》:“戴,戴也,出眉,以畫代其所”。也就是先把古畫眉拔了再畫。馬王堆壹號漢墓五子漆奩中發現壹對長17.2厘米的角質鑷子。鑷子可以隨意拆裝,手柄制作精細,刻有幾何圖案。《名珠寶釋》曰:“鑷子,拍照,取發。”《太平玉蘭》卷714引《通俗文學》:“穿剪刀發者,謂之鑷子。”可以看到鑷子是用來拔毛須的。當然,除了頭發和胡須,眉毛應該也屬於這壹類。清王楚統在《壽司史》卷七十三中引用《鄭氏家訓》:“女子不得以刀鉗刮面。”從側面說明刀和鑷子是女性刮胡子的重要工具。但其實古代女性並不都是先拔眉毛再畫的。他們只是在畫壹些特殊形狀的眉毛時不得不把它們拔出來,就像現代人壹樣。東漢時,明朝皇帝馬德皇後端莊美麗。《漢書·東觀史》中記載:“她沒有穿眉,只是眉角很小,像個小米。”可見也有很多女性崇尚眉形的自然美。

(3)漢代的唇妝

點綴紅唇是臉部化妝的另壹個重要步驟。因為唇脂的顏色有很強的遮蓋力,所以可以改變口型。所以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社會就有崇尚女性嘴唇之美的唇妝習俗,如戰國楚宋玉的《神女賦》:“眉連雲,唇美。”為了欣賞女性嘴唇的顏色,如朱砂,紅潤明亮。

在中國古代,女性的唇型壹般都是嬌小豐潤的,俗稱“小櫻桃嘴”,漢代成為壹種習俗。女性在上妝的時候往往會把嘴唇塗成白色,然後用唇脂重新塗上嘴唇。嘴唇厚的可以減薄,嘴大的可以描小。比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兵馬俑的唇形就很像壹顆倒扣的櫻桃。

(4)漢代表面裝飾

臉飾,即貼在或畫在臉頰上的裝飾,是中國古代女性化妝中非常重要的壹類。始於先秦,漢代逐漸流行。

舊時婦女戴在頭上的裝飾品

花苞又稱面花或花籽,是壹種可以貼在臉上的細飾品。它們大多由彩色光面紙、雲母、昆蟲翅膀、魚骨、魚鰾、絲綢、金箔等制成。,並有圓形、三葉形、菱形、桃形、銅幣形、雙叉形、梅花形、鳥形和雀羽形斑點。當然也有直接畫在臉上的,五顏六色,非常好看。花苞,也泛指面部妝容,這裏特指眉間和額頭的妝容。

用五顏六色的花裝飾面部的習俗在楚國就已存在。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有三排點,呈梯子狀,信陽出土的彩繪木俑,眼瞼上也有點,這就是五彩花的由來。秦朝“秦始皇好仙,常令宮人梳仙髻,糊五色花頭,畫雲,虎鳳翺翔。”[6]說明秦代的貼花鈸已經開始流行。韓承襲秦制,深受楚文化影響。因此,段華也應該在漢代繼承它。

表面鐿

臉琺瑯,又稱化妝琺瑯。壞是指臉頰上的酒窩,所以臉壞壹般是指古代女性應用於兩邊酒窩的壹種裝飾。古代面碗的名字叫“德”(也叫“君”)。指的是女性臉上的紅點。

它存在於商周時期,多用於宮廷。最初是作為女性月潮的象征。古代皇帝的皇宮裏有許多皇後。某個後妃來了,不能接受皇帝的“帝位寵幸”,不便談論。只要她們壹臉“是”的點頭,女史就不會被點名。韓柳溪《名與珠寶釋》:“以丹註面。嘿,著火了。這個天子的妃子,第二要進內廷,有壹個月的事,就停下來,不要禦。用嘴說話很難。所以,妳把這個丹記在臉上,妳就知道了,妳在《女史》裏看到了,就不會把它的名字寫在第壹個記錄裏。”也就是說,這個。但久而久之,後宮嬪妃和舞女們看到面部美容有幫助,於是打破了月相的界限,隨時佩戴。“美”的原意逐漸被美容取代,成為壹種面部美容,被介紹到民間。在繁柔的《離騷》中寫道:“圓之點照,映雙輔,相對而立。”

(5)漢代男子的化妝

化妝自古以來就不只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也有化妝,但不像女人那麽復雜完整。

在漢朝,不僅女人富粉,男人也富粉。《廣傳·汪卉·劉悅傳》:“前畫家望清舍,望清馥芬。”《漢書》載:“孝時,郎家仆從皆冠之以蠍、扇貝、脂粉。”《後漢書·古力傳》也載:“皇帝雍時,諸官皆除,大部分不下,而實幹,百余人幸免。這些人不僅抱怨,而且希望的目的,所以他們寫壹篇文章誣告他們犯罪,說,’...他們在出殯時,路人掩面而泣,也極力粉飾自己的容貌,搔首弄姿,旋身壓背,從容邁步。從來就沒有難過的心。“這是誹謗。但是,根據農德福的《萬葉莉補編》,“如果壹個學者只是漢朝的古力,他會粉飾他的臉。”由此可見,李對的施粉是實情。也可以看出當時男性確實有敷粉的習慣。雖然漢代男敷粉是真的,但不是被歸為吉利,就是被誣蔑,說明自古以來男敷粉就沒有得到倫理的尊重。

(6)漢代用香裝飾的習俗

香料的使用涵蓋了漢代生活的諸多方面,如飲食、保健、宗教、防腐等。而裝修用香主要來自於身體內外對香的需求。

香體配以芬芳的花草,使人的身體終日流連於芳香之中,在先秦時期就已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楚辭》中對此類的論述較多,如:“滬江隔碧,秋蘭以為佩”,“使蓮以為衣,聚蓮以為衣”(離騷);“姑娘羅是帶大的...和杜衡是由石蘭·Xi撫養長大的》(九歌·山鬼)等。從楚辭的詩詞來看,楚人從野外采集新鮮芳香的花草,編成花環、花鏈等形式,直接戴在身上,往往受季節、場景的限制。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將幹燥的草藥放在精致的香囊中,放在陰涼處,並佩戴在身上,這樣香味會更持久。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了六個香囊。女屍辛追雙手各持壹個繡花絲綢香囊。北箱出土壹個“鑫繡”絲綢香囊,其余三個放在東箱65號竹倉房。

讓身體散發出動人的香味,靠戴香包是不夠的。先秦時期,古人就懂得在加熱洗澡水時,將草藥放入其中,煮成美味的“香湯”,以清潔和芳香身體。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也就是端午泡蘭草湯去汙。因為端午節正值盛夏,又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認為蘭花(即飛機草)湯可以芳香身體,祛除疾病,祛除不詳。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浴蘭節”,佩蘭也因此得到了另壹個好名字“香水蘭”。《九歌·雲》中有壹句話:“浴蘭湯如方木,漢服如英。”《荊楚紀年》:“五月五日,謂之蘭浴節。”《五雜記》記載,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為“沒有蘭花湯”。後來壹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藥洗澡。《趙傳》中有:“浴後五香七香湯,坐沈座香,坐流星降香;婕妤浴豆蔻湯,芙(芙)露華柏英粉。”這裏的“五雲七香湯”“豆蔻湯”是後妃專用的比較高級的香湯。

除了沐浴香湯,更重要的是在化妝品中加入香料,直接塗抹在身體上。自古以來,女性的化妝品都含有香味。面脂也叫“香脂”,洗發水叫“香粉”,化妝的粉叫“香粉”,刷鏡篦、胭脂油粉的梳餅也叫“香餅”。馬王堆壹號漢墓五號漆餅中最大的兩個圓形托盤是專門擺放的。可見香料和化妝品是密不可分的。

為了體香,除了外用,還有內服。應劭《漢宮》說:“當侍者,老年有口臭,雞舌之味,含之。”也就是用雞舌香掩蓋口臭。這應該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口服香藥的記載。

化妝品文化不僅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和審美內涵,而且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科技、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程度。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漢代,化妝品的生產已經成熟。不僅品種齊全,而且原料來源廣泛,既有來自動植物的,也有來自礦物的;既有本地原料,也有國外原料。在妝容造型上,從先秦時期流行的“白與黑”的素妝,到鮮艷淡雅的紅妝;在眉妝方面,由於皇帝和文人的倡導,出現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壹個高峰;花芽和面條的使用逐漸成熟;香料從西漢的天然香料到東漢的合成香料,從先秦的外用到漢代的內服。連壯漢都加入了粉軍。同時,還值得壹提的是,化妝用具的制作,從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兩個新娘來看,西漢初年相當精美完整。可以說,漢代是中國化妝史上壹個重要的伏筆時期。沒有漢代奠定的物質、觀念、形式美的堅實基礎,就沒有魏晉唐化妝史上後來的輝煌。

  • 上一篇:吳廷玉歷史
  • 下一篇:傳承歷史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