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吳廷玉歷史

吳廷玉歷史

清代社會變遷原因探析

清朝是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200年的統治中,社會不斷進步,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統治者的社會改革。清朝的社會改革措施很多,有很大壹部分值得今天借鑒。研究這些變化的前提是了解它們的背景:清朝改革的原因很特殊,有傳統因素的束縛,有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有社會外部因素的影響。探究清代社會變革的原因,不僅能為今天的社會發展提供經驗,也能使我們進壹步了解歷史真相。

關鍵詞:傳統;民族特色;社會因素

中華民族是壹個善於改革和進取的民族。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從始皇帝定制開始,幾乎歷代君主都有新政出臺。這些社會變革使封建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自1644年清軍入關統治中原以來,頒布了壹系列新政策。這些措施的實施給中國封建社會帶來了微妙的變化。清朝是以中國少數民族滿族上層階級為主建立的封建統治機構,也是中國漫長歷史上最後壹個由封建君主統治的王朝。清朝統治了中國268年。當時中國還是壹個獨立的封建國家1644。經過清朝初期統治者的壹系列社會變革,到18世紀中葉,國家達到了頂峰,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達到了頂峰。壹百多年後,清朝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傀儡,最後被資產階級革命推翻,結束。與此同時,中國的古代社會長達兩千多年。

在這200年的統治中,清朝統治者不斷進行社會變革,推動社會進步。在清朝推出的諸多改革措施中,筆者認為以清前期和中期的政策最為具有生命力,或者可以說清末的統治政策由於受到外來勢力和農民起義等外部因素的過度幹擾,不能算是統治者對社會的主動積極的變革。用這些來證明滿清統治者的改革思想,必然是蒼白無力的。對於特殊的歷史對象要區別對待,所以晚清的社會變遷不在本次研究範圍之內。

為探究清代社會變遷的原因,筆者主要通過將清代社會變遷與傳統的變革思想進行比較,找出滿清統治政策的特點,進而根據其特殊的歷史現象探討清代社會變遷的原因。

壹,中國傳統社會變遷的特點

1.中國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自己獨特的變革思想。中國的社會變革思想內容豐富,但主要目的只是為封建國家服務。在社會改革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法制、政策都是以經濟為基礎的。所以古代的社會改革大多直接體現在經濟政策上。中國的經濟改革始於奴隸社會時期,當時經濟是政治的從屬產物,壹切經濟政策都是建立在治理國家、服務政治的基礎上。當時從事經濟活動的人被定義為“小人”,而真正的“君子”應該向往國家的治理。所以提出經濟政策的人都是政治家和知識分子,他們用經濟改革來迎合政治需要,導致了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宏觀性,致力於宏觀調控而不是解決微觀經濟問題。在古代社會,經濟改革的方法數不勝數,如減免賦稅徭役、獎勵耕織、獎勵開荒等,都是穩定經濟社會的有效政策。

2.傳統變革是在符合封建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而這種所謂的“國家利益”只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誌直接體現在國家政策上,成為整個社會的運行趨勢,不會輕易導致中國傳統社會改革思想的封建性。為了保證社會性質不變,最直接的政策就是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有多種形式,如三省六部制、郡縣制、各種形式的監察制度和文化領域的各種限制等。強化中央集權的實質往往是強化皇權,將權力集中在皇帝壹人手中。

二、清代社會變革的特點及原因

1.清初的改革受到歷史傳統和現實社會條件的制約,采取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社會改革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第壹個封建王朝是由始皇帝建立的,其後各朝代的變化是同壹社會模式發展的有益補充,這些變化具有嚴重的連續性和繼承性。所以所有的改革都是漸進的,緩慢的。清朝的社會改革雖然可以直接體現滿族統治者的意誌,但同時為了保證社會穩定和自身統治的長治久安,民族政策也要符合漢族地區的經濟關系和實際需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清朝繼承了中國古代王朝的制度和模式。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減少稅收,二是加強皇權。在減免稅方面,清初,長期的混戰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土地貧瘠,壹戶只有壹兩個人,十畝地,壹兩畝地...短缺更多。”

清朝的統治者遇到了和所有新王朝壹樣的問題,於是出臺了“輕賦”政策,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不同程度地減免賦稅,免除了明末的“三薪加校”。為了防止官員在收稅過程中作弊,在1649刻上了“易知”,解除了“王”運糧的義務。在強化皇權方面,沿襲了清初的滿清舊制——議臣議事會議制,將皇權分散給部分王公貴族。順治年間,廢三院有內閣,專門協助皇帝管理政府。康熙帝為了進壹步加強皇權,把權力交給了皇帝的秘書班——南書房,只給大學士榮譽,沒有正式權力。1730年,雍正帝建立了兵部,這是皇帝的私人工作組,擁有廣泛的權力。至此,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權發展到了極致。應該說,清朝統治者在這些方面完全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社會改革思想。清朝統治者廢除了滿清統治的舊制度,吸收和借鑒了歷代的改革措施,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創造了環境。

2.在清朝大刀闊斧的改革中,也有大量不能被漢人認同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源於滿族自身的文化特點和統治者對滿族的政策傾向。漢族是壹個重視傳統文化的民族,以崇尚古文化為榮。此外,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追隨和延續這種文化已經成為這個民族集體的無意識行為。然而,這種無意識並沒有影響住在遠離邊境的滿族人。他們統治中原後,雖然在壹定程度上吸收和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清朝的統治政策中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他們也遵循著自己的無意識文化。壹個國家發展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它的文化發展。漁獵牧業是滿族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繼承祖先的文化傳統,應用於中原的統治。此外,作為中原少數民族,在民族政策上的傾斜也難以避免。這兩個原因導致了清初《圈地法》、《雉雞法令》、《押逃法》的頒布。

3.外界因素的影響和時代的積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有無數次的稅制改革,有唐中期的兩部稅法,有明末的壹部鞭法,有清初的土地泛濫。這三項改革是稅制改革的三個裏程碑。這三項改革是壹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兩個稅法表明,以丁為主的征稅方法開始發生變化,壹條鞭子的方法基本上使稅收貨幣化。到了清朝,面對國內經濟的衰落,西方國家逐漸崛起,以各種方式入侵。這些都導致中國社會矛盾激化,統治者不得不采取更徹底的改革來恢復經濟。壹千多年的積累和現實社會的需要,需要壹次徹底的改革,人頭稅已經取消了。廢除人頭稅是稅制改革的壯舉,也是拯救世界的有效途徑。這項措施大大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繁榮起來。

清朝是壹個具有歷史特殊性的朝代。在其200多年的統治中,新政策不斷出臺,社會弊端得以及時處理。在這些社會變遷中,有的發展了經濟,當然也有歷史倒退的現象。無論如何,整個社會都在進步。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改變是必要的。在要求創新的同時,也要充分借鑒歷史。清代社會變遷的功過,值得後人深入研究。

參考資料:

[1]戴逸。簡明清史:卷1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張家聲。中國滿族通論[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

[3]蕭壹山。清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傑森。論滿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君鴻運。中國古代稅制改革的三個裏程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6)。

[6]葉世昌。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J]。金融研究,1985,(4)。

[7]吳·。清代墾荒[J]。歷史收藏,1996。

[8]《清祖實錄》:卷十三[G]//戴儀。《清史稿》: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君鴻運。中國古代稅制改革的三個裏程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6)。

  • 上一篇:中國古今老虎的生存狀況如何?
  • 下一篇:求漢唐化妝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