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佛教在中國的起源是什麽?

佛教在中國的起源是什麽?

大約在中國佛教的公歷時代,佛教開始從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時間、方式、地域、民族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的差異,中國佛教形成了漢傳佛教(漢學系)、藏傳佛教(藏語系)、雲南藏傳佛教(巴利語系)三大流派。漢代的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翻譯、講學和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流派和宗派。並傳播到朝鮮、日本和越南。歷史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漢代,學術界尚無定論。中國古代史籍中有記載,秦始皇時期,包括薩摩亞家族和方莉在內的18人前往中國。據《善解法度·毗婆沙》記載,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聚會後,大德瑪哈勒被送棄法界。把大決戰送到雪山邊境國家。達摩阿育王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西藏多羅那塔命名的時候,僧人擅長在支那傳教。南宣佛教史書上說他最後壹次送智那。這些傳教活動因為沒有翻譯的遺物而代代相傳,無法確認。張騫在漢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 ~ 126)出使西域期間,曾在夏季看到從胡販運來的蜀布和瓊竹簽,說明當時中印之間已經有了民間交流,可能是佛教傳入了漢。漢武帝還開辟了海上通道,與印度東海岸的黃之等地建立了聯系。近年來考古發現,東漢四川彭山墓葬中有佛像,江蘇連雲港孔王山佛教摩崖造像初步確認屬東漢。永平八年(65),東漢明帝給楚上諭“拜浮屠仁寺,三月與神立誓”,可見當時已有佛教傳入。經典的引進據說始於漢代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當時王嶽的特使壹村向博士弟子盧靜口述了佛經,但佛經的原因已經丟失。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派使者出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壹直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端。這種說法是否是歷史事實,在現代頗有爭議。因為當時西域戰亂,交通斷絕,直到永平十六年才開通。所以只能推斷,佛教是在公歷時代前後開始傳入漢族地區的。傳播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向彭城(徐州)等地擴散。當時有人認為佛教是壹種長生不老的神功,於是桓帝把黃帝、老子、佛壹起拜,“念誦黃老的妙語,拜佛塔仁心殿”,把薩滿奉為方士。三國時期繼承漢室後,天竺居安思危的佛教高僧坦伽羅、坦迪、康僧鎧等先後來到魏都洛陽翻譯經書。智錢錢桑惠等人到武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弘法。芷倩得到孫權的禮遇,當上了大夫。並為僧團建寺塔。譚克甲羅、譚棣擅長法律,翻譯了摩訶和尚的戒書《和尚要謹慎》。主張僧人要遵守佛教制度,受戒律約束,這是漢代佛教的開端。檀帝還翻譯了壹卷《白馬寺壇武德噶瑪》。此外,康僧鎧還翻譯了《魚枷長老問經》、《無量壽經》等四本書。吳的經學翻譯始於武昌,盛於建業。支謙專門翻譯經典,翻譯的經典涵蓋的學科和規律非常廣泛,118的88卷,69的51卷。康桑輝譯《六度集》等9卷。當時的經典翻譯和倍增是同步進行的。小乘經典強調禪,講究養神養心(“養心”);大乘強調般若。這壹階段的佛經翻譯和教義的宣傳研究,為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礎。此外,這壹時期的寺塔建築和佛像也有各自的尺度,但現存的很少。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等皇帝都信奉佛教。梁武帝信佛,自稱“三寶奴”。他為寺廟奉獻了四次生命,被國家贖回。他設立了大量的寺廟和遼朝,親自講學,舉行盛大的齋戒。梁朝有寺廟2846座,僧尼82700多人。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有700多座大型寺廟,僧尼信徒數以萬計。雖然北魏太祖和北周武帝時期北朝禁止佛教,但總體來說,歷代皇帝都是支持佛教的。北魏時期,文成帝在大同發掘了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紀念母親,開始修建龍門石窟。北魏末年,流傳的佛經有415卷,1919卷。當時大約有3萬座寺廟,大約有200萬名僧尼。北齊僧尼管轄的僧尼有400多萬人,寺廟有4萬多座。南北朝時期,大批外國僧人來華弘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秋莫、秋那巴德拉、珍珍、菩提六指、蓮娜莫提等。中國也有壹批信眾去了印度學習。比如,著名的法顯、智蒙、宋雲、盛輝等去北印度旅遊,帶回了大量的佛經。隋唐時期佛教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從思想上和經濟上為隋唐時期中國特色佛教宗派的建立創造了條件。隋文帝統壹南北朝後,下令在五嶽渡假村修建寺廟,並恢復了北周禁佛時毀壞的寺廟佛像。大興善寺是執行佛教政策的國家寺廟,建立在首都大興城(漢代長安城東南)。仁壽年間(601 ~ 604),在全國各地修建了11佛塔,廣泛設置翻譯場所,使中外翻譯家和著名僧人能夠翻譯和詮釋佛教經典。遵循文帝保護佛教的政策,楊迪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翻譯,佛教興盛起來。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座,僧人23萬人,46部藏寫的經書328616卷,修復舊經書3853件,修建舊造像1508940尊。唐朝是中國佛教的全盛時期。唐朝皇帝雖然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尊崇道教,但實際上采取的是道佛並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剿割據、平定暴亂時,得到了僧侶和士兵的幫助。趙霞即位後,在全國各地的“兵戎相見之地”建立寺廟,並在慈恩寺設立譯經院,邀請國內外著名僧人翻譯、宣傳經書,培養了大批高僧、學者。高宗繼位後,在帝都和各州設立官廟,為國家安泰祈福;武則天甚至令各州設立大雲寺。唐朝末年,佛教僧侶受到禮遇和獎勵。非空僧曾在玄宗、肅宗、代宗任職,出入宮門封護國公;默哀後,代宗棄庭三日,以示哀悼。在唐代,中國有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們對佛教的解釋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前代,從而為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間,創造了俗語、雜文等通俗文學形式。他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唐朝有大批外國僧人、學者來華傳教、譯經,中國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易經)不辭辛苦到印度留學。中國佛教宗派開始向朝鮮、日本、越南和大禮堂(今印度尼西亞)傳播,加強了中國與外州其他國家的宗教、文化和商業聯系。但在會昌五年(845),由於社會、經濟等原因,發生了大規模的禁佛。武宗下令沒收寺廟土地和財產,毀壞佛寺和佛像,消滅薩滿,還僧尼。據唐記載,當時被拆毀的寺院有4600多座,趙體、蘭若等佛教建築被沒收40000多座,260500名僧尼被迫回歸世俗生活。佛教受到了重創。隋唐時期佛教的蓬勃發展,促成了大乘教派的建立。重要的是誌毅創立的天臺宗;吉藏創立的三個學派;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香宗;道宣、法立、懷素創立的法學有三大流派,即南山、項部、東塔。凈土宗,北魏檀巒所創,隋隨道教,唐代善導所融;弘仁弟子沈繡和慧能分別創立了禪宗,包括北宗和南宗。中唐以後,禪宗先後出現了廬陽、林佶、曹東、雲門、法眼五大流派。法藏創立的華嚴宗;密宗佛教由印度僧侶須菩提、金剛乘、不空和慧果創立。這些教派創立後,隨著隋唐時期中國對外交流的發展,很快就傳播到了海外。宋初北宋時期,朝廷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劍龍元年(960年),普渡僧人8000人,後派157人赴印度求法,並令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從益州(今四川成都)刻制《大藏經》。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普渡僧人17萬人,五年設立譯經院,恢復了自唐元和六年(811)以來中斷了170年的佛經翻譯工作。與此同時,西域和古印度的僧人帶著經書來中國的絡繹不絕,凈土宗(1034 ~ 1037)初達80余人。翻譯經典的規模超過唐代,但成就不及唐代。禪宗尤其是林佶和雲門最為興盛,其次是天臺、華嚴、律宗和凈土。由於各教派相互融合,提供了“教(天臺、華嚴)的壹致性”和“純禪的壹致性”,所以華嚴禪、念佛禪等廣為流行。此外,天臺宗分為山甲教和山外宗,而民間的佛教協會尤為興盛,影響很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萬人,寺廟近4萬座,是北宋佛教發展的高峰。惠宗期間(1101 ~ 1125),由於朝廷信奉道教,曾下令佛道教合並,改寺為道觀,佛教壹度受到打擊。南宋太平,江南佛教雖然還保持著壹定的盛況,但由於官方對佛教發展的限制,除了禪、經,其他流派都已沒落,遠非昔日。禪宗不站在文字上,不強調經學,所以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變時受影響較小。凈土宗強調念阿彌陀佛的名字簡單易行,而北寧之後,禪僧又回到了凈土,所以壹直延續到近代,壹直流行。宋代理學壹方面吸收了佛教、禪宗的思想,從而豐富了儒家經典的內容,另壹方面又對佛教進行了批判和排斥。歐陽修是最著名的佛教放生者,但歐陽修的放生思想遭到了高僧宋祁、宋代宰相張商英、李綱和劉覓的反對。張商英在《護法論》壹書中創立了三教和諧論,認為孔子的道和佛教的知心見性、菩提至上之道,與儒家治療皮膚病、道家治療血管疾病、佛教治療骨髓疾病並無不同,三教並不違背初衷。劉覓的三教公平理論也發揮了同樣的主旨。元明清統治者提倡藏傳佛教,但在漢代也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禪宗、法家等佛教繼續傳播發展。寺院眾多,僧尼21.3萬人。中央和地方都設立了嚴格的僧官制度對其進行監督,並頒布了《百泰清規修訂》,印制了著名的普寧寺版大藏經。明朝萬歷年間以後,出現了莫宏、真科、德清、徐誌四位大學者,進壹步發展了禪宗、宗教、法學理論,融匯儒、釋、道於壹身,因此受到文人和百姓的歡迎,使佛教更具中國特色。清朝初期,皇室崇拜藏傳佛教,對漢傳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到了康熙,禁令稍有放松,清末隱居深山的僧人紛紛回京,讓日漸衰落的佛教呈現出壹段時間的活躍氣氛。雍正雖然重視藏傳佛教,但主張儒、釋、道三家不同用,同體並用,並行不悖,以提供佛教各派的融合。他親自制作了《辨魔錄》和《禦選語錄》,規定不分宗派異同,壹律念佛,對近代佛教產生了重要影響。乾隆時期《龍藏》的出版和《漢滿蒙藏四體組合及大藏經全咒》的編輯,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清末以來,楊和歐陽在日本和西歐佛學的推動下,創辦了刻經所、佛學院和佛學會,開辟了佛學義理研究的新時期。中國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思想曾是譚嗣同創立仁學體系的思想來源之壹。此外,夏越、精進、袁穎、太虛、弘毅等壹批著名僧人也紛紛起來從事振興佛教的工作,給佛教帶來了新氣象。
  • 上一篇:昆侖山人文歷史
  • 下一篇:廈門特色旅遊景點介紹廈門著名景點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