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李治廷的李治廷質疑閻崇年的“努爾哈赤十大貢獻”

李治廷的李治廷質疑閻崇年的“努爾哈赤十大貢獻”

努爾哈赤於萬歷十壹年(1583)起兵,天啟六年(1626)卒,躍進彎弓四十余年。他壹生做了三件大事:壹是統壹了女真各部,初步形成滿洲;第二,創建國家政權——歷史上稱為後金;第三,向明朝宣戰,與明朝斷絕隸屬關系,拉開了明清(後金)戰爭的序幕,開始了明清興亡的歷史進程。這三件大事足以給努爾哈赤壹個正確的歷史定位:他是清朝皇帝的直系祖先,是清朝的締造者,是滿清形成時期的領袖。無論以什麽方式,無論後人有多麽偉大的成就,都不能取代他作為先驅者的歷史地位!

如果妳真的是努爾哈赤的專家,定位努爾哈赤就簡單容易了。但閻崇年在定位上犯了大錯,在史實上犯了大錯,不知道怎麽改。在《我為什麽重視努爾哈赤》(見6月2日《北京晚報》)壹文中,他壹再犯新的錯誤。荒謬得令人難以置信!

顏崇年刻意擡高努爾哈赤,地位遠高於其他十壹位皇帝。連康、雍、甘三皇都比不上,只給了努爾哈赤“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的稱號。他還評價了自己最大的貢獻,總結了“十大功績”,連康熙和乾隆這兩個“大皇帝”都望塵莫及!現在,我們來看看顏崇年制定的“十大功德”是什麽。

“統壹東北”是努爾哈赤的“十大功績”之壹。顏崇年引用了壹段史料為證:“從東北海岸到西北海岸,狗鹿之地,黑狐貂之地,農耕漁獵為生的習俗,埃魯特部落,甚至河流的源頭,都很遙遠,現在都在臣服。”(《隨便說說》第3頁)坦率地說,這是壹個原則上的錯誤。稍微了解壹點先秦歷史的人都知道,努爾哈赤壹生只統壹了半個東北,直到皇太極去世才基本“統壹了整個東北”(現在還剩下四個城市,還是明壽)!顏崇年自稱研究了努爾哈赤幾十年,可是他犯了這麽大的錯誤,誰信他?更何況上面這段引文,原本載於《清太宗實錄》(卷61,第30頁),是皇太極在崇德七年(1642)向其父努爾哈赤致敬的壹段話,總結了他為16統治並最終統壹東北的功績。順帶壹提,崇德元年,皇太極任命麥勒張靜(入關後改名為副總司令)鎮守寧古塔(黑龍江寧安),掌管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疆域。清朝在黑龍江正式建立,從這裏開始。但是顏崇年不知道歷史真相,卻把皇太極說的話和他的功績廉價的移植到努爾哈赤身上!本來努爾哈赤就沒有統壹東北,強加給努爾哈赤的這段話純屬狂妄,成了廢話!說到這,還沒完。他進壹步發展說:“如果沒有努爾哈赤統壹東北,在俄國東征、日本南征、列強爭奪之後,東北的領土誰來占,實在難以預料。”這話也沒錯,但重點是說錯了人:原本屬於皇太極的功德,被強加在努爾哈赤身上。請問:為什麽要顛倒歷史事實,隨意篡改歷史?

在《正說》中,努爾哈赤列舉了三項功績:統壹女真各部,促進滿語形成,制定滿語文字,其實就是滿語形成的事情。只有統壹女真各部,重新統壹,創造新的文字為標誌,才能建立壹個新的國家——滿洲。換句話說,滿清的形成只是女真各部統壹的必然結果;沒有它的統壹,就沒有滿族。兩者互為因果,不可割裂。閻崇年只是把壹件事分解成三件來湊成“十大功業”。

諸如“建立後金政權”、“制定援蒙政策”、“充實軍事經驗”、“遷都沈陽”之類的,就不用談“功德”了!因為這些和歷代企業家的事跡差不多,努爾哈赤也沒什麽特別的。我們看看歷史上哪個創業皇帝不是建立政權或者資本的。遷都也是常有的事。例如,元太祖和元世祖幾次遷都,最後定居在大都(北京)。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遼、金的都城也是壹次又壹次的遷都。他們制定自己的國家政策來引導他們走向成功!這些必做之事,不必視為“成就”。如果以遷都為功勞的話,多爾袞決定遷都北京不在努爾哈赤之下。只有“正說”把這種事情看得太重,說得不正確。無非是故意擡高努爾哈赤!

至於努爾哈赤的“建立八旗制度”,就像前晉女真人創立的“蒙安莫克制度”壹樣,是國家軍政壹體的社會組織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種制度最初是努爾哈赤創造的,只編制滿清八旗和蒙旗。畢竟是草根創作,缺點很多。真正完善和定型八旗制度的是皇太極。他增加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是對八旗制度的進壹步創造。這個體系延伸到內蒙古是努爾哈赤力所不及的。顏崇年把八旗制度的建立歸功於努爾哈赤,也失去了歷史的真實。

在閻崇年的“十大歷史功績”中,努爾哈赤的“推動社會改革”對社會進步的意義最大。在嚴看來,努爾哈赤“創立貝勒、八和大師,共商國家政治制度”,即“貴族和諧制”;經濟上,按計劃批地,按計劃安排農場,把奴隸農莊改造成封建農莊,都是當年不是這樣的“社會改革”。如果說,在女真(滿族)社會內部,建國,建立制度,應該算是女真社會發展的壹大進步。但他把上述制度和做法帶到了遼東漢族聚居的發達農業地區,實際上卻把遼東社會拉向了倒退。

所謂“貴族* * *和諧制”無疑保留了原有軍事民主制的殘余,可以看作是女真(滿族)社會發展的壹個階段。但進入壹個發達先進的遼東地區,還是壹個先進的系統。與明制相比,明顯原始落後。

所謂“批地計劃”,並不是真正實行“均地”。努爾哈赤進入遼東後,首先將這壹帶因戰亂而荒蕪的無人之地,賞賜給駐紮在這壹帶的八旗滿族貴族及其士卒,以及大批在戰亂中被俘的漢人,其中壹人在滿族貴族家中為奴,另壹人在他的莊園托克索為他們服務。連清人也承認:“建國初期,從遼寧、沈陽漂來的人,被稱為滿人大臣的奴隸。”(《嘯亭雜記》)他們以丁澄的名義得到了壹塊土地,但所有權屬於他們的主人。當然,也規定了給“乞丐和尚”土地,但不能改變“計劃授田”的農奴制性質。總之,它打破了戰後明朝在遼東的封建土地占有關系,土地被滿清王公和農奴主重新占有,沒有社會改革意義。

所謂“織裏村”,規定滿族和漢族共同生活在壹個地方,要同吃同住同耕。隨著“三通”的實行,滿人得到了漢人的支持,漢人受到了“三通”的滿人的欺淩和直接剝削。還有壹種形式,就是把漢族人組織成托克索(莊園),每13個漢族人組織成壹個村,分壹些牛和耕地。除了自己的糧食,另壹部分會交官稅。這個制度如果實行,對漢人有利。但這不是重點。努爾哈赤把這些莊園都按照等級分發給滿官。例如,每個官員都有壹個莊園。等級越高,他得到的莊園就越多。並入這個村子的漢人,成年後就成了他們的奴隸。因為不堪奴役,大批莊丁逃亡。這證明了壹個顛撲不破的事實:努爾哈赤入主遼沈後,推行的民族奴役政策是這樣的:《清太宗實錄》記載,滿清大臣直言:“昨日太祖(努爾哈赤)皇帝屠殺漢人,養滿洲。”連清朝的唐太宗都說:“中國兵向來騷擾遼東人。”壹個先進的遼東地區,制度如此落後,是在“推動社會改革”嗎?閻崇年說:努爾哈赤制定了“民族和解政策”。看事實,“和解”在哪裏?努爾哈赤晚年民族矛盾尖銳,到處都有漢人反抗,國家形勢岌岌可危。

遼東真正的社會改革絕不是努爾哈赤,而是繼承了他汗水的皇太極!他壹登基就大刀闊斧地改革父親的弊端和落後的制度。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主張“滿洲、蒙古、漢人應視為壹體”,滿漢雜居,漢人自立,由漢人官員管理;恢復漢奴“平民戶”身份,使其戶籍化。承蒙漢官大量吸收漢族、蒙古族進入後金(清)政權,繼續建立漢軍和蒙古八旗,徹底改變了其父建立的單壹女真(滿族)政權,成為統壹的多民族政權。再比如改官制,改制度,按明制設六部,廢除“貴族和諧制”,實行中央集權君主制。皇太極的壹系列改革,從根本上消除了努爾哈赤晚年的社會危機,引導清政權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閻崇年對史實缺乏認真的考證和考證,混淆是非甚至錯誤,都被譽為努爾哈赤的“功績”。列出的“十大成就”只是加起來而已,何不告訴讀者歷史真相!這完全不影響努爾哈赤的歷史定位。我絕不是否定努爾哈赤。因為前列努爾哈赤壹生做過的三件大事,就把他放在開創者和奠基人的位置上,是不是太低了?作者絞盡腦汁,不分對錯,甚至統計了別人如皇太極在努爾哈赤上的實際活動。就像之前指出的,皇太極說的話,變成了努爾哈赤的語言!絕不是歷史學家的作品!

閻崇年對努爾哈赤的歷史定位,已經遠遠偏離了努爾哈赤自身的歷史真實,大大喪失了史學的嚴肅性和科學性。作為壹個學者,我也失去了應有的學風和歷史。

顏崇年寫道:“金死後,女真各部紛爭不斷,欺淩弱小,公暴寡……”努爾哈赤開戰之前,女真已經“三百年”沒有統壹(《真言》第三頁)。這段話出自清朝武帝的記載。原文是:女真“各部稱王爭雄,互相廝殺,連骨肉相殘,強弱分明,多有暴烈。”史書記載清楚地告訴人們,這段話是努爾哈赤出走前夕女真社會狀況的真實總結。但作者將其分為“晉亡後”和“元明以來三百年”,女真社會就是如此。這完全是誤解。事實是,金被元滅後,女真族受到極大的摧殘和削弱。其餘的女真人分散在東北,無力抵抗袁的內部紛爭。換句話說,無法形成群體力量。在元朝統治下,按照民族分類,女真族被劃入“漢人”之列,地位低於蒙古人和色目人,比其他民族更受控制和壓迫。到了明朝,情況有所好轉,不斷招募女真各部首領,並給予官職,逐漸興盛起來。從元朝到明朝中葉,女真在沈寂了200年後,逐漸恢復了民族的活力,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直到努爾哈赤出生前後和他開始打仗時,女真社會才出現如上所述的互相廝殺的局面。可惜的是,閻崇年甚至在這個常識問題上犯了錯誤,對女真社會的演變做出了不正確的解釋。

顏崇年在解釋努爾哈赤的“慰蒙政策”時寫道:“他使用了制旗、聯姻、結盟、賞賜、狩獵、賑濟、朝覲、再教育等政策……”作者將清朝逐步實施的對蒙古的政策都歸功於努爾哈赤。但事實否定了作者的胡說八道。滿蒙聯姻始於努爾哈赤,與部分蒙古部落建立軍政聯盟。努爾哈赤作為“保護者”,和他們壹起對付察哈爾部的李格丹汗。蒙古,如與努爾哈赤結盟的科爾沁部,並沒有像後來那樣真正建立君臣關系。到了皇太極,就開始建立這種隸屬關系。皇太極按八旗制度為內蒙古各部門編旗,也是壹件大事。努爾哈赤並沒有做“同盟”,而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為了解決喀爾喀蒙古的問題,派了軍事學院的大臣阿尼爾來舉行“同盟”。更重要的是,康熙三十年,康熙帝親自到多倫主持“孟慧”,決定在喀爾喀蒙古實行“盟旗制”。顏崇年總結了努爾哈赤為蒙古“制旗”的八項政策,很多都不是以史實為依據,而是像他後來的皇帝所做的那樣,移植到努爾哈赤的名下!

更離奇的是說“遷都沈陽後”,“沈陽及遼河地區的經濟社會得到了充分發展和迅速發展”,“促進了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這是事實嗎?自努爾哈赤發動反明戰爭以來,遼東、遼西相繼變成戰場。努爾哈赤每攻陷壹座城市,都會殺掠壹空。他壹撤,就毀城夷為平地,撫順、清河、開原、鐵嶺、廣寧,全都成了廢墟!到了明朝,遼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百姓或死或逃,土地貧瘠,原本繁華的土地已經變成了無人區!當時遼東、明朝等地的朝鮮人、將領、官員等。都留下了戰爭的真實記錄。比如,明代遼東總經理熊廷弼寫道:明朝萬歷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遼東壹年死了十幾萬人,“或者全城死了,全村死了,全家死了..山河之血,鬼哭了。”朝鮮學者李健旭形容,大批遼東人逃往朝鮮,“前後數十萬人”。《阿明王朝·陳》記載遼東十人中有九人死亡,十人中只有壹人幸存!如遼東“蓋州、福州有鑄礦,無人開”;遼西錦州、益州、尤屯等地,“有田可耕而無人耕……”類似的記錄表明,歷史是無窮無盡的。皇太極時,遼西地區與明朝的拉鋸戰仍在繼續,對抗持續了10多年,甚至人口荒蕪。努爾哈赤占據遼東,遼河壹帶戰事激烈,戰局陰雲密布。誰來“全力發展經濟”?即使某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有所恢復,也仍然達不到明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閻崇年的筆下,遼河流域是光明的,和平的。如此歪曲歷史,無非如此!

閻崇年不顧史實,把飽受戰爭摧殘的經濟說成是“全面發展”和“快速發展”,甚至把努爾哈赤命名為“近代遼河流域和沈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奠基人”!這是他的又壹大“發現”?這是前所未聞的奇跡!

  • 上一篇:
  • 下一篇:婺源綠茶簡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